今天约会闺蜜Yan,她兴致勃勃想喊上双胞胎女儿一起赴会,但俩宝贝一是要去拍拖一是想玩游戏,都拒绝了她,于是她悲鸣不已:她们现在不愿意和我出外活动,她们嫌我胖又丑,她们讨厌我…
我说她胡思乱想:她们长大了,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想法,不必事事要求她们和你一起啊,你也该有自己精彩的生活。
因此想起早前看过的道金斯教授《自私的基因》,里面有关基因操纵和代际战争。
生儿育女并非儿女的选择,在基因的指示下,父母需要情感和经济上的投资来使下一代具备生存并繁殖的能力。子女长大之后,他们也要按照基因的指令,去重复繁殖的过程。两代之爱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单向的,这种由自私的基因所决定的单向之爱推动着生物的繁衍和进化。
这本书,之所以我说“看过”,不是“读过”,是因为书里面太多专业术语以及数字逻辑模式,开始的时候感觉难以进展,后来选择了跳读的方式阅读感兴趣的章节,发现其中很多有趣精彩的内容,很值得细细琢磨。
这里忍不住摘一下曾国藩说过的一段:看书是攻城略地,开疆拓土,多多益善,不一定要深入。而读书则是守土,读过的东西要细细品味,理解才是重头戏。
言归正传,记录一下看书随想。
书名是《自私的基因》,自然书中内容离不开基因,这本书围绕生命体的基因来讲述生物学上的自私与人类的行为。道金斯教授是达尔文主义的热情支持者,他这篇著作虽然写的是基因,但是全书却是在讲述进化的稳定性策略(ESS)。
教授的观点是这样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是受基因操纵的生存机器,出于自我保存的目的,基因总是无意识的操纵生命个体做出种种行为,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基因,甚至不惜赴汤蹈火。在一个种群中,某个突变基因为了保存自己而做出越轨的行为,会对种群的稳定性造成伤害,所以自然选择会对破坏种群稳定性的个体做出惩罚,以使种群再次达到稳定。
这样说来,基因似乎是有意识地操纵着生命体,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在序言里,道金斯教授耗费了不少笔墨解释“自私”这个词。自私在这里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并无道德准则上的含义,基因并不是有主观意识的,而只是出于自我保存的强烈的目的性。
教授在书中反复强调,生物的进化是由基因的自私追求来推动的。自私基因的目的,就是试图复制、繁殖,在基因库中扩大自己的队伍。而它采用的办法,就是帮助那些它所寄居的个体来编制使基因得以生存和繁殖的程序。我们人类和所有生物一样,是基因寄居的生存机器,基因创造了我们,塑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指引着我们的行动,而保存它们则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
这本书在我看来并不科普,但有几章的内容还是非常独特、引人入胜的。进犯行为,计划生育,两性战争,代际之战等几章都非常的有趣,阅读起来不是太过困难。这几章对于普及基因生来自私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而且用很多例子说明了常识也有出错的时候。
所有生物的繁殖,都是被基因要生存和复制的本能所驱动。子女的基因中,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子女是父母的基因得以传承的载体。正因如此,父母需要确保其子女可以存活、长大,具备继续繁殖的能力,只有这样,基因才得以繁衍。可见,父母之爱源自为了基因复制而做出的亲代投资,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
而对于子女来说,在幼儿的时候,他们需要父母,尤其是来自母亲的喂养。幼儿会利用一切心理战术进行欺骗,以求得母亲更多的眷顾。很多情况下,他们会通过哭闹的方式获得关注;如果甜蜜的笑脸和满意的叫声会带来好处,那他们不会吝啬于用这些方式来示爱并操纵父母,使自己获得额外的亲代投资。
生儿育女并非儿女的选择,在基因的指示下,父母需要情感和经济上的投资来使下一代具备生存并繁殖的能力。子女长大之后,他们也要按照基因的指令,去重复繁殖的过程。两代之爱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单向的,这种由自私的基因所决定的单向之爱推动着生物的繁衍和进化。
这一点,在自然界所看到的,更为真实纯粹。我们曾经被狮子、老虎、企鹅和鸟儿的舔犊之情所感动,我们也曾被幼儿们与父母依恋的画面所温暖,但我们却忘记了在动物世界里,子女一俟长大,就要与父母分离,他们从此必须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战,他们也要找到异性交配,孕育、生养自己的儿女,如此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代际战争”这章围绕“亲代投资”这个概念,说明了基因的自私属性。
做母亲的该不该有宠儿,她对待子女该不该一视同仁?亲代投资这个概念,意思是说亲代对子女个体进行的任何形式的投资,从而增加了该子女生存的机会,但是却减少了了其他子女生存的机会。这种投资在动物界很广泛,那些身体羸弱的幼儿,和强壮的兄弟姐妹相比,耗费食物而且存活下去的机会也更加渺茫,他从母亲处获得的基因就不能延续下去,所以母亲为了延续基因的目的会对长得强壮或者更加吸引他们注意的孩子投以更多的资源,对那些羸弱的幼儿不加照顾,任其自生自灭或者纵容兄弟姐妹把它吃掉。
布谷鸟为了获得更多食物,或大声尖叫以引起养父母注意,为了不招来捕猎者,养父母会把食物喂给叫声最大的布谷鸟;布谷鸟出于自私的目的,还会杀死它的兄弟姐妹,这不是骇人听闻,而是经过动物学家证实的。因为大声尖叫和杀死兄弟姐妹的基因能够保证布谷鸟得到食物从而存活下来,所以这些基因会扩散开来,从而达到进化上的稳定。
那些认为母亲会对每个子女一视同仁的观点,看到这样的例子估计会大跌眼镜。
生物界两代关系中爱的单向性和不对等性,是让人难以接受的真相,但这并非否认子女也会真挚地爱他们的父母。
前面说过,人类与世间万物并无本质区别,都只是各自基因的运载工具而已,那么这个真挚的爱又该如何理解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这里的关键所在就是人类具有自我意识,而依靠自我意识可以摆脱基因的控制。同时,我们还拥有一种人类所特有的复制基因,作者将其命名为觅母(meme)。
那么,什么是觅母?其实,所谓的觅母就是一种“文化基因”,它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并且也能通过模仿实现自我复制。它可以是一首歌曲、一本书的内容或者某些人的观点。这些觅母通过人类的大脑进行复制传播,就好比基因通过身体复制传播一样。
而对于人类而言,觅母比基因更重要。比如苏格拉底的基因到今天可能已经所剩无几,但是苏格拉底的觅母却仍然存在于千千万万个人的大脑之中。
因此,作为拥有自我意识和独特文化的人类,我们完全可以同我们自私基因的本能相抗衡。无论是懒惰也好,逃避痛苦也罢,这些都只是基因控制你的工具而已,你所要做的就是认识它、警惕它并最终摆脱它的控制。虽然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事实也证明,人毕竟不同于动物,除了创造力,人类还拥有共情的能力,拥有爱的能力。人性中的爱,是一种审美选择,它基于相互的关怀和理解,基于对彼此自由意志的尊重,基于一种承担责任的愿望。父母与子女天然的亲缘关系,为这种人性之爱的发生创造了先天的条件。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强求孩子们,他们会找到自己的爱人,他们也许会有自己的下一代并毫无保留地去爱。这些,反而是值得欣喜的。毕竟,爱是可以绵绵无尽的,每个人都可以打开内心的出口,将爱倾注出去,投射出去。尽管未必一定有回报,尽管总会有爱的失去,但没有爱,失去的就是自己。
回到Yan的这个事情,她二十年来独立抚养了双胞胎,只是自私的基因绝对不足以让她充满这巨大的能量,她的爱,凝聚在日常对俩宝贝的一餐一物上,她巧手做的美味餐食,她精心培养的美好花儿,其实都是连绵不断的爱在输出。
希望她的爱,可以摆脱自私基因的控制,通过觅母得以传达播放,并且,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赋予自己的人生独特的意义,享受生活、体验世界,甚至影响孩子也学会以爱回馈这个世界,找到她们自己的生活意义。
■基因是自私的,但人生仍然是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