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热炕头,全家一起扒花生

煤油灯、热炕头,全家一起扒花生_第1张图片

“红屋子,麻帐子,里面坐着白胖子”,如果说地瓜养育了艰苦年代几代人的话,那么花生就是让胶东人民,一步步过上好日子的幸福果,和花生打交道的日子,也充满了乐趣和回忆。

花生是一年生豆科作物,果实为蚕茧形、串珠形和曲棍形荚果,由于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据说可延年益寿,老家这边又称为“长生果”。

花生仁富含油脂,榨出来淡黄色的花生油,呈透明状、芳香宜人、清香可口,含有各种脂肪酸,是优质的植物性食用油料。

煤油灯、热炕头,全家一起扒花生_第2张图片

花生还为中医所用,能改善营养不良、脾胃失调、咳嗽痰喘、血亏乳少等症状,除供食用外,果壳和果皮还用于印染、造纸工业,枝蔓粉碎后更是牲畜优良的青贮饲料,花生可谓全身都是宝。

由于经济价值较高,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胶东农村,都会大量种植花生。

冬闲时分,各家各户都会从生产队里,领回来几麻袋花生荚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花生米当种子,为来年春耕生产做好准备。

扒花生,会按照扒得花生果数量的多少,来挣取工分,所以一到晚饭后,一家人都要围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正中间摆上三个纸糊的大笸箩,分别盛放花生果、花生米和花生皮。

煤油灯、热炕头,全家一起扒花生_第3张图片

拿起一个花生果,两个大拇指相并成排,使劲一捏翘起的尖嘴,“叭”的一声,果壳前端裂开一个小口,再往两边稍微一扒,花生米便掉进身体前面的小盆中,果皮扔到大笸箩里。

为了加快扒皮速度,干脆连皮带仁放在一起,等第二天早晨,母亲再用祖传的大簸箕,对着柴房“唿哧唿哧”猛扇一气,将果皮和果仁分离,我们是方便了,可母亲经常累得胳膊发麻,腰也酸疼。

扒花生不是什么特别累的体力活,只要双手灵活,都可以轻轻松松的操作,但是捏得时间长了,手指头磨的钻心的疼,小孩子又缺乏耐性,屁股左挪右蹭就是坐不住。

父亲手巧,特意为我们做了几个有弹性的夹子,截一段棉槐条子,在中间部位用火烤一烤,趁着热乎劲,拧着转一圈形成一个夹角。

越是籽粒饱满的花生,越是外壳坚硬不太好扒,把花生荚果放在木夹当中,右手握住夹子的两端,稍微一用力,皮开米出,特别的省力。

煤油灯、热炕头,全家一起扒花生_第4张图片

晚饭大多是大锅贴的玉米饼子,以及烀的地瓜,就着熥的咸菜萝卜条,大家的肚子里都没什么油水,但不用大人们监督,谁也不会往嘴里填一颗花生米,因为心里都明白,集体的利益一丁点也不能占。

父亲骗着一条腿坐在炕沿上,不时地站起来,往笸箩里添加一些花生果,倒掉不断增加的果皮。

玻璃瓶子做的煤油灯,发出昏黄微弱的光,一颗颗小脑袋在灯影里不时的晃动,映在墙面上,放大后象一个个大南瓜。

煤油灯、热炕头,全家一起扒花生_第5张图片

麻袋里的花生一点点的减少,但离完成当天的任务还差了许多,看着大伙哈欠连天有点困意了,父亲便开始了他的拿手好戏--讲故事。

受喜欢京剧的爷爷耳濡目染,父亲打小也能哼上几句“我坐在城楼观山景”、“一马离了西凉界…”,《赵氏孤儿》、《龙凤呈祥》、《徐策跑城》的戏文故事熟记于心、张口就来。

母亲也穿插着来几段从姥姥那流传过来的,不知是聊斋里的还是谁编的神啊鬼的瞎话故事,吓得我们头皮发麻,上厕所就怕听见什么声响。

煤油灯、热炕头,全家一起扒花生_第6张图片

时间在一家人的欢笑中,不知不觉的临近深夜,一大袋子花生扒完了,母亲小心翼翼地把花生米,装进洗晾干净的化肥袋子中,又往锅底的灶堂里,扬了几把花生皮,大家钻进暖和和的被窝中,不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

八十年代分田到户之后,花生做为主要经济作物,种植的更加广泛,胶东地区选育了“花十七”、“花三九”、“海花一号”等优质高产的品种,并且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产量也大大的增加了,家家户户的平房上、库房里,堆满了一筐筐、一袋袋的大花生。

以前全靠手工一个个的扒花生皮,逐渐的由半机械化,再到后来的全机械化,“轰隆隆”机器一响,干干净净的花生仁从出料口自动流出,花生皮吹向远处,工作效率提升了几倍几十倍,大家的日子也一天天地越过越富裕。

煤油灯、热炕头,全家一起扒花生_第7张图片
静谧的小山村

又是一年冬来到,坐在温暖如春的客厅里,漫不经心地看着电视,思绪却信马由缰地飘回了那个小山村,总是无法忘记全家围坐在炕头上,一起扒花生的场景。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大集体时代,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每个人都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父母起早贪黑操持家务,孩子从小懂事努力学习,家庭里始终充满着其乐融融的美好气氛。

你可能感兴趣的:(煤油灯、热炕头,全家一起扒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