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04天,9.17子在川上曰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04天

《论语》学习第204天,9.17子在川上曰_第1张图片

原文阅读: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讲解:

孔子在河岸上,叹道:已逝的岁月就像这流水吧!日夜不停地向前奔流。

启发思考:

        “川上”就是指大河。“逝者”,一般理解为不断流逝的时间。“逝者如斯”,意思是说时间像这大河的河水一样,一去不回头。自从孔子说了这话,《论语》记载了这话,奔流的河水更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时间的流逝不止、生命的价值何在。此语包含的人生无常、天地无穷,渺小伟大、暂时永恒、自然人事、岂能不令人敬畏有加、感叹不尽啊。

        后世中国有多少人表达过这个喟叹呀。比如,苏东坡那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这么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人物经过时间的淘洗,有的已经湮没无闻,有的还顽强地占据我们的记忆。

        再重点感受一下“不舍昼夜”的“舍”字,一般有两种理解,其中体现出的态度是有不同的。当把“舍”读成shè,理解为“停留”,就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时间,看到的就是万事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走向灭亡,包括自己的生命。这时,可能在感受到时间不等人的同时,有“活在当下”的领悟。

        如果把“舍”读成shě?如果把这个字理解成放下、舍弃,把“不舍昼夜”理解成无论白天黑夜都舍不得休息、舍不得停歇。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和感受呢?这时,不是旁观者了,而是把自己代入了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认为就自己应该像这条大河一样,永不停歇,将生命融入时间,随着时间一起奔腾向前。现在流行的“与时间做朋友”    的说法,大概就有此意吧。

        这么简单的九个字几乎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这么优美的一句话是如此深沉、深入人心,浸透了几千年来中华士人的灵魂,也一直影响到平民百姓的生活,进入永恒。

      李泽厚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时间、生命、存在有很大的执著和肯定,不在来世或天堂去追求不朽,不朽(永恒)即在此变易不居的人世中。昨日花开今日残,是在时间中的历史叙述,今日残花昨日开,是时间性的历史感伤,感伤的是对在时间中的历史审视,这就是对有限人生的审美超越……

        “慷慨成仁易,从容就义难”,如果说前者是怀有某种激情的宗教式的殉难,固然也极不易;那末后者那样审美式的视死如归,按中国标准,就是更高一层的境界了。即使人生短促,生活艰辛,生存坎坷,但生命不息,虽然人生如幻,往事成烟,世局无常,命途难卜,不如意事常八九,但人却仍然努力地活下来活下去。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夫子这巨大的感伤就是对有限人生的审美超越。孔子对逝水的深沉喟叹,代表着孔门仁学开启了以审美替代宗教,把超越建立在此岸人际和感性世界中的华夏哲学/美学的大道。

      王蒙谈到,《论语》的魅力来自它的教化性与人生性、生活性、生命体验性的结合,也来自文学性、语言性、修辞性与道德性、唯善论的结合。

        当你想象着那被孔子慨叹过的江河之水奔流时;当你体会到孔子代表的中华文化之河流是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历经劫难,仍然不舍昼夜地流淌闪光的时候,也许你会感动得潸然泪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204天,9.17子在川上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