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花3个月啃完了这本书的电子版,我愿意再花3个月啃一遍纸质版。

《思考,快与慢》by 丹尼尔·卡尔曼 [美]

- 我花3个月啃完了这本书的电子版,我愿意再花3个月啃一遍纸质版。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读得最辛苦的一本书了,原本在阅益设定的进度是每天一章,但除去每周讨论日、春节假期和我自己犯懒请的假,差不多花了3个月才读完。不仅时间花得多,读起来也很辛苦,因为有些内容并不太容易理解,但已经读懂的部分,让我极为震撼,这也是为什么我读完电子版立马买了一本纸质版,准备再读一次。

丹尼尔曾因对人的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书讲的正是他对于人类决策的相关研究,回答了“人究竟是如何做决定的”这个看起来简单的问题。

我说“看起来”,是因为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时想的是,那还不简单么,我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再做一个最有利的决定就行了啊。但问题在于,我们面对复杂的情况,究竟是怎么分析的?还有我们做的决定,真的是最有利的么?

丹尼尔的答案是,并不见得。

首先,我们大多数时候以为自己做的决定是基于理性分析,但事实正好相反,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不理性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了方便我们理解,作者在书中提出了“系统1”和“系统2”的概念。按照他的解释,每个人头脑中都同时存在这两个思维系统。其中“系统1”靠直觉工作,它能迅速接收外界的一切信息并快速做出决定,用时极短短,短到我们可能根本来不及思考,所以这个决定大多数是出于本能(渴了要喝水)、以往的经验(火很烫不要碰)、甚至当时的情绪(我心情不好管你做什么我都看不顺眼)。而“系统2”就相对理性得多,它会分析利弊再做决定。但不幸的是,“系统2”全盘接受“系统1”所感知的信息,如果“系统1”觉得我现在心情不好,那么“系统2”一般就会基于这个情绪来分析。更不幸的是,“系统2”这家伙非常懒,懒到如果我不叫它它是不会主动出来的,也就是说,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靠着“系统1”,做直觉式的判断,而各位,直觉,是很不靠谱的。

比如,我们总觉得很多经历了大灾难的人肯定整天郁郁寡欢,幸福指数很低。但事实是,很多时候,这些经历了不幸的人可能并不会整天把不幸放在心里,他们对生活的评估和我们一样,是基于当前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性格特质,也就是如果中了彩票,他们会和我们一样高兴,不会因为曾经遭受不幸就觉得中彩票这件事不值得高兴。就像最近《二十二》的导演在奇葩大会上分享的一样:忘不了历史的不是她们,是我们。

还有经典的琳达实验也能帮助我们理解直觉的不可靠。

琳达,31岁,单身,一位直率又聪明的女士,主修哲学。在学生时代,她就对歧视问题和社会公正问题较为关心,还参加了反核示威游行。根据这段描述,你觉得琳达更有可能:

A:是银行出纳

B:是银行出纳,还积极参与女权运动。

你的答案是?

如果是A,那么恭喜,你的系统2克服了懒惰和直觉,正在努力工作。但根据实验数据,大多数人选择了B,被系统1的冲动所欺骗。

人们很多时候会做出违背逻辑的概率判断,这叫做合取谬误,简单点说,叫做少即是多。通常,更具体更详细的事在我们看来更有可能发生。但从逻辑上来讲,更具体的事因为条件更多,真实发生的概率应该更小。再简单点,B要满足两个条件才能发生,而A只需要满足一个,所以更有可能发生。

其次,人的决策并不都是最有利,因为尽管“系统2”很理性,但由于其懒惰,我们的日常决策中,仍然存在很多偏见。比如:

001 “分母忽视” —— 对风险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决策可能截然相反

A 罐中有10个球,其中1个是红色;

B 罐中有100个球,其中8个是红色;

很多人会选择B,因为看起来可能性大一些。但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能使我们胜利的红球上,就不会去关注那些不能使我们赢的球。所以,改变频率格式,就能改变人们对概率的评估。比如,人们对“每一千人人中就有30人.......”的说法要比“某件事情的概率是一千分之三十”更印象深刻。所以很多商家就会利用这一点来设计抽奖方案,最有利的决定应该是在A罐里抽球,但不幸的是,很多人会选择B罐。

002 “现状偏见”和“损失规避”——拿到手的就不愿意还回去了

出于对损失的厌恶,我们会采取各种各样不理性的方式规避损失。比如很多商家推出了试用服务,试用7天不满意包退,一分钱不收。我们一想,反正不要钱,用一下我又不吃亏,就高高兴兴地拿回家了。但事实上,这个时候,你正是中了圈套。根据“现状偏见”,一旦这个东西到了你的手上,你就会千方百计地关注它的优点,到最后,往往舍不得再还回去,因为把自己的东西拿出去,可不就是损失么?所以很多人试用的结果,也就是掏钱买单。而且只要仔细想想,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电信公司推出了优惠套餐,免费用3个月,3个月之后记得去取消的人往往很少。

003 过度夸大某个东西对自己幸福的影响——买买买的罪魁祸首

我们经常觉得只要买了某个东西,我们一定会生活得更好。我们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人们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评估往往取决于少数非常容易联想到的点,比如家庭、工作或者一些重大的时刻,甚至有可能是目前的心情,而并非取决于对生活中所有领域的仔细衡量。因为这么做太复杂,所以“系统1”在接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会自动把它替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判断的事情。这就是幸福评估中的“幸福错觉”。说白了,就是懒的想。

004 锚定效应——我们比自己想象中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锚定效应指人们在对一个件事情做出评价之前,一定是先将其与另一个同类事物进行了对比之后,再来做最后的决定。而用来做对比的那个事物,就叫做锚点。这是系统1和系统2 作用的结构,有可能是直觉反映,也有可能是思考后的结果。但由于系统2的懒惰和软弱,就算人们了解了锚点的存在,对锚定值的调整也是很不足的。因为调整必然意味着着要付出努力。适应了高锚定值的人(如音乐放得大声的孩子)就算适当调到到了他自己认为较小的值,和对界习惯了低锚定值的人(如他的父母)来讲,忍让是高的。因为二者比较的对象是不一样的。

所以很容易想到,只要人为地设置锚定点,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调整自己比较标准。比如我平时买本子都是十几块,一开始很难接受几百块的本子。但一旦买了几百块的本子,满满地调整了自己的锚定点,就觉得几百块的本子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写到这里,文章已经太长了,加上我的文字功底有限,估计很多朋友看得都不耐烦了。但如果以上的任何一点让你有所触动,都请不要错过这本书,因为它能带给你的乐趣远远比我在这里写的多得多。你会发现,我们根本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理性,很多时候都靠着自己的直觉和偏见在生活里横冲直撞。但大可不必为此悲观,因为只有了解了我们的不理性,我们才有可能避开它,变得更加理性。正如知道了锚定效应的存在,我们才有可能努力规避其影响。这也是我所理解的读书的意义,看过尽可能多的风景,才知道如何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 我花3个月啃完了这本书的电子版,我愿意再花3个月啃一遍纸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