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35起床
孩子不需要你评判他,但是,孩子需要帮助,需要成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做。(魏智渊)
成人忘了自己也曾是孩子,也曾半生不熟,也曾错误连连,多数“变异”成了孩子的“专职法官”,动辄“定罪判刑”。对孩子负面评价一大堆,却不知(有无知;也有不愿,因没耐心)帮孩子是正道。
真正帮孩子,要有耐心,有方法。前者,大人自顾不暇(他根本就是一个“未活明白”的状态),何来耐心?何以知晓耐心是人生至关重要的本领?后者,大人懒得动脑,何来方法?何以知晓方法是人生进阶之本?
二、开读《知识变现解决方案》(1-65)
“局座”(指张召忠)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军事知识包装成为娱乐产品,用媒体的方式包装内容,将内容教育化,用幽默、搞笑、娱乐的方式输送军事科技的内容,让更多的网民参与并且付费购买。这是一个良好的知识产品包装行为。
人人都是自媒体。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当你足够优秀,你的知识才能驾驭一切;才华和能力匹配,就可以为你打开获取物质报酬的通道。在IP火热的时代,你有知识和才能,就可以通过知识付费的模式,打造个人优质IP,让自己成为“明星”。
一个公司最伟大的能力,就是解决了社会某个方面的矛盾。优衣库解决的是衣服质量和价格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们常说的 “物美价廉”。
有实力+合适的平台+有力的宣传=优质知识IP。
没有爆款,你就不会有影响力。所以在知识IP缔造的前期,对于爆款的打造及定爆、测爆、引爆要多些思考,大胆试错,最终一定会找到自己的爆款,形成IP影响力。
真正符合当前知识付费模式蓝海的应该是软知识,就是帮助个人综合能力和内在素质提升的知识,比较适合通过知识付费来获得,比如通识类的知识。
不只是让用户买了一个产品就结束了知识付费的环节,还可以通过直播、互动、社群、线上线下结合等新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学习。
优质平台,如喜马拉雅F M、得到App,分答、逻辑思维、知乎Live、豆瓣时间、小鹅通等等。
在线教育的上游仍然是内容供应商。虽然在线教育结合了很多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但是并未改变教育的本质。这个行业所处阶段的重点,仍然是如何让内容精品化,继而深化布局,而不是砸广告烧钱摶出位。
所以,归根结底,无论你的知识付费怎么做,内容才是最大的核心。
当下用户需求正在经历几大变化:
第一,整个社会消费升级,用户在知识付费方面的投入与占比越来越高,用户对于知识、课程的付费意愿更强;
第二,随着互联网网民的成长,用户对于各种互联网知识付费形式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直播接受度越来越高;
第三,用户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知识付费生产的内容和服务的精品化要求逐渐提高。
知识付费在当前的状况中,还存在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
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深度话语专业化学习不可或缺。从事支持付费的平台或者个人,都应该从“平面化”模式走向“中生化”,需要通过深耕专业内容,为用户提供深度的知识吸收场景。
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来源要权威,一是垂直化路线。
用户的第一大痛点:可以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系统化,学习。
所以,知识产品的卖点必须符合以下3:00 :时间短,高浓度,纯干货。
例如“每天5分钟,解决一个商业问题” “每天10分钟,练习英语单词” ……
第二大痛点:用户永远只为最实用的内容买单。如果你想要通过知识创业获得财富,不妨调查用户的喜好和生活需求,从生活中使用的店出发,只有这样用户才更愿意付费购买你的产品。
第三大痛点:抓住用户的“焦虑”
身份焦虑:如果不继续努力,很可能会被淘汰,自己的 “中产身分”是否保得住?
竞争焦虑:为什么感觉现在新人都好强,自己随时可能被超过呢?
安全焦虑:我和我的孩子会不会变成网络中曝光的意外事件的主角?会不会得一场大病?如何应对?
财富焦虑:有什么办法能遏制财富缩水?有没有方法可以快速赚钱?投资理财怎样才能不赔本?
年龄焦虑:年纪越来越大,还一事无成,怎么办?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生活得完美充实?
信息焦虑:每天网上都有这么多信息,会不会不小心错过了什么重要资讯和机会?杂乱的信息又该如何筛选?阅读信息也会浪费我大量时间……
家庭焦虑:养孩子太累了,如何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面对四位老人,我该怎么办?
人际焦虑:社会太复杂、人心难测,他给我一张名片,我是该扔掉还是保留起来?社交圈层分化明显,我的社交圈越来越无能……
知识产出者必须要深耕用户兴趣背后的内容,为有情怀追求的用户带去更有价值的付费产品,这样才能持续俘获用户的心,在知识付费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继续读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210-231)
不成熟的人、思维简单的人更倾向于频繁地插话,并且他们总是认为 “我已经了解你要说什么呢”,所以他们习惯于过早质疑。
“赢得尊重”是最不能急于求成的,也绝对不可能靠“临时抱佛脚”实现。因为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观察能力,而且人还会互相交流、互通有无——群众的眼睛是血亮的。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这是铁律。
有时,我们知道自己说的是对的,可还是没有人听不进去。绝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会多少有些失落,甚至愤怒,而事实上,这往往只说明一个问题——还没有赢得足够的重视。
没有人会像我们自己一样了解自己,也没有人会像我们自己一样关注自己。所以,每个人其实都多多少少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重视程度,而因为这个结论,进而低估他人的评估能力。要知道,重视和尊重来的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晚很久。绝大多数人因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总处在 “等不及”的状态,反而弄巧成拙,一辈子不可能获得哪怕一点点的重视,更不用提什么尊重。
以下言论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
一个人的真理在另一个人那里就可能是谬误。
真理是相对的。
真理总是在不停的变化。(或者:真理并非一成不变。)
任何观念都是平等的。
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并不重视“共同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动不动就忽视、放弃、违背这些原则。有多少次,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话: “本来就是这样的!” “就算道理是那样,我也无法接受! ” “滚!” “放屁!” “傻叉!” “你自己看着办吧!” “行,行行,就你最聪明! ” “我不管了! ” ……
有人开玩笑说:地球上最虚伪的群体分别是神职人员、政客、律师和教师。这种揶揄事实上基于非常准确地观察——这几个群体中最不缺少的就是 “经常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或者自己代表着真理,甚至自己干脆就是真理本身”的那些人。
我们在讨论(甚至争论)的时候,原本的焦点在于 “事实”,而非 “看法”,因为 “看法”无法争论—— “看法”只是对事实的 “理解”而已, “理解”本身又不一定可靠。尽管讨论都是从交流双方的 “看法”开始的,但讨论的最终目的是剔除“看法”、萃取“事实”、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过滤掉。
大多数人的大多数看法,基本上都是被灌输的,只不过对他们来说,那些“想当然”的看法早已与他们共生多年,不分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