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说话

和孩子说话_第1张图片
1

上周五,和我一同跟随唐老师成长的一位伙伴李敏从东莞来广州和我们一同参加周六的徒步。共同行走在成长修行路上,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在我眼里李敏身上浑身散发着的是“和孩子好好说话的妈妈气息”,声线温柔穿透着尊重,慢而有序的肢体动作,柔软地跟随在孩子们后面。李敏跟我说出发前她跟两个儿子说出远门了,你们俩照顾着妈妈啊。

几天的相处中李敏与孩子交流的很多细节勾起我平时和孩子说话的一幕一幕,我更多的是“对”孩子说话。如今看来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以为自己做得还可以,其实还没有做到位,心也没到位。“对”孩子说话是趋向于“听我的去做”,“和”孩子说话才是平等沟通交流。

最近可乐表现得越来越“对着干”,总算找到症结了,对于沟通交流高需求是“被尊重”的宝宝而言,我这种半吊子沟通很容易就上升至权力斗争。

早在唐老师的读书会的时候我就有这么一个梗,害怕“沟通”,当时犹豫着要不要参加共读PET这本书。从那时起这个梗就开始浮上面来,无论是与家人沟通,还是与朋友沟通我都很害怕去说出自己的感受需求。甚至自己也害怕去确认自己的内在想怎么样,如此脆弱的根基到成为妈妈后蔓延至与孩子的交流上。由于无法平和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讨好式交流成为了唯一通路,真诚沟通几乎与我无交集。

有时候对儿子说话是一块大石头堵住死胡同式的“宝贝,赶紧穿衣服!”没有商量的余地;有时候过度追求表面的尊重畏畏缩缩地询问“儿子你想怎么样啊?”心里却防备着儿子的需求;有时候是机械式的句型“嗯,妈妈知道你难受,疲惫……”干巴巴地吐字。

每次遇到与孩子好好说话的时刻心会收紧,心跳逐渐加速,整个人紧张起来,脑子盘旋着千万个“怎么办,要怎样回应?”。能有这样的觉察全赖李敏给我说的一句话:“交流时候的状态先要放松,才能发自内心去说。”如魔法般的话点醒了徘徊在沟通障碍区的我。

这一趟“偷师”之旅我还发现了一个奥秘,五个字——无处不在的鼓励,大家对于这并不陌生,可是鼓励怎样运用?怎样自然流露在每一个需要鼓励、发现做得好的瞬间,而不过度浮夸?

当李敏的言行自然流露出一种熟悉感时,我想起了在唐老师的写作营里关于“沟通”、“鼓励”这类主题的系统分享。细致到她与孩子的日常事件,从心态到表达技巧,道术结合融入生活里,人人有机会遇上,唐老师的分享盛产共鸣。这种写作成长营带出来的能量,唤醒着我同样在写作营感受过这种能量共振的感觉。

2

身心随着熟悉感奇迹般地做到了“和”孩子好好说话。就在周日,我们晚餐吃寿司,儿子吃好了在一旁蠢蠢欲动,吃龙眼,把龙眼壳、核往回转寿司的轨道上扔。我轻轻凑到他耳边说:“宝贝,你可以在这吃龙眼,可是剥下来的壳扔向回转寿司和地面上,会让店里堆积垃圾,增加了服务员的工作量,这是不可以的。我们一起想想剥下来的壳放哪里比较合适。”,儿子并没有表现的过度兴奋继续扔,而是点点头,把壳放在桌面的碟子里。我说:“这个方法真好!”

类似的这种事情发生过几次,回想以前的沟通是“糖衣炮弹”:“宝贝,这样做不可以。”,虽然声音不大,看似温柔,内在却是非常反感他这样的行为,于是带着责备去表达孩子会感受到,可乐以越来越“失控”来表达他的不满。

我们说的每一字每一句话都带着能量,你的内在状态怎样,这句话携带着的能量就是怎样。

若每一次交流行动都带着爱和接纳,这种能量足以推动着人与人之间更好的合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孩子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