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 白起
个人档案
姓名:白起
性别:男
学历:博士后,兵家典型代表人物(以韬略闻名)
身世:秦国公爵,祖上为秦武公长子公子白(没有继承皇位),勉强算皇室吧
职业:军事家
生卒:不知何时他悄然而至,现已无从考证(?——公元前257年)
主要经历:
公元前294年—公元前278年:从左庶长到秦主将
公元前278年—公元前257年:武安君
秦昭襄王时,秦国经过祖辈十几代的打拼奋斗,将国力发展的空前强大,这时上天又给了秦国一位重量级人物,那便是被称为“战神”、“杀神”、“人屠”、“兵魔”的赫赫有名的武安君——白起。这里是历史上不得不说的名将,可以说他一手撑起了秦王朝统一中国的半边天,而且因为白起同志太过优秀,从业30余年,攻城拔寨70余座,无一败绩,所以只能详写相对重大的经历,略述小成就,各位看官请见谅。
公元前294年,白起担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今河南伊川),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成名之路。攻取新城不到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军把守在崤函来阻止秦国东进,于是丞相魏冉给领导秦昭襄王推荐以白起为主将,出兵攻韩魏二国联军。
得到同意后,白起欣然领命,在他细致地观察下,抓住两军主帅貌合神离,相互推诿,各自保存实力不愿先出战的弱点,采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策略,以少量疑兵牵制韩军主力,自己带精锐主力绕至后方,向毫无准备的魏军发起攻击,联军反应不及,手忙脚乱,纷纷各自为战,迅速就被击溃。白起同志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全歼韩魏联军24万,俘其主将,顺势破城5座,韩魏被迫割地求和,白起一战成名!
此后一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当时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执掌军政大权),起兵伐魏。魏因伊阙之战元气大伤,被秦一举夺取大小城池61座,自此,秦国打通了东出崤函的光明大道。
公元前291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五年之后,起兵攻赵,夺取光狼城,白起,即将走上人生巅峰。
到了公元前281年,楚国上演了一场为白起同志增光添彩的戏剧。起因在四年前,秦国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意图想削弱楚国(与楚争一旦之命),楚王一看不妙,于是搞了手联姻活动,娶了秦女为妻。你看,我俩都结为亲家了,你怎么会好意思打我是吧?
过了四年,楚国出了一个善用弱弓射雁的人(用微弓细绳射中北归大雁),楚王觉得挺好玩,就召来询问这一问不要紧,此人恰好是一个纵横家(估计是个半吊子,但口才还行),见到楚王就开始义愤填膺的用楚国过去的辉煌激励楚王,你不能屈居秦国之下,你要报仇,你要夺回属于自己的土地,你要统一天下云云。楚王一听立刻热血上涌,头脑发热(这位放到现在,绝对是一个能把对方忽悠的团团转的优秀外交官),立刻给其他诸侯国发消息,进行了一番鼓动,合纵伐秦。
秦国一听,哟嗬,你不仁,可别怪咱亲家不义!于是白起同志光荣接受了惩罚楚国的任务,结果也令上级领导很欣慰(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求和)。一年后白起再次出马伐楚,打响了著名的鄢郢之战。
他先以汉北上庸为跳板,发兵夺取鄢、邓等五城。在此过程中白起同志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态度,命令部队在过河之后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归路,以此显示决一死战的信心。秦军势如破竹,但在进攻鄢城时遭到了入楚以来最顽强的抵抗。秦军又是孤军深入,不宜久战。
于是白起又出一计,他利用夷水从楚后长山谷出而流向东南的有利条件,在鄢城西边百里处筑堤蓄水,修长渠直达鄢城,然后开渠灌城,一时间水势涛天,城东南角经河水浸泡溃破,城中百姓淹死数十万,城破。而后分兵三路,只取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烧毁其先王陵墓夷陵,向东进兵至陈(今河南淮阳),楚王被迫迁都于此以自保。楚国经此打击后一蹶不振,已无法同秦抗衡,直至被秦国灭亡。我们的主角白起同志就在当年受封了,他一生及后世千百代的响亮称号——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名震天下!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用来形容白起最恰当不过了。
公元前273年,魏军与赵军联合进攻,韩国一直打到了韩国重城华阳,韩国相对于两国本就是小国,还被联合欺负,为了生存,韩国不得不向强秦求助。于是白起再度挂帅,率军直奔华阳,开启华阳之战。
由于魏赵估计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华阳,疏于防范,整日与韩军胶着不下,白起何许人也?他早就料想到情况如此,于是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进行每日百里的急行军,仅八天就到达华阳城下,并立即向魏军发动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3万人,接着与赵军激战,大胜,溺毙俘虏2万。魏国无力作战,被迫献出大量土地求和,此战共计斩首15万,一时间,杀神之名传于当世。
公元前264年白起攻,韩国陉城,连下五城,斩首五万。乘势攻韩国南阳太行道,断绝了太行道,进而攻占野王(今河南沁阳)。于是上党通往韩国国都道路被断,上党郡城了韩国的一个弃子,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转而将上党17城献给了赵国,此举激起了秦国的怒火,自此史上著名的大战长平之战拉开序幕。
首先,左庶长王龁领军攻占上党,当时赵国命老将廉颇驻守长平,说到廉颇,此人也是一位沙场名将,战功显赫,用兵也不差,众所周知的负荆请罪便是出自于他和名相蔺相如,此事也被传为了文武和睦的一代佳话。
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向赵军发动进攻,廉颇率军应战失利,阵地被攻破,重要据点,樟城、光狼城被占,于是赵军筑起围墙,龟缩在营垒中,不敢应战。秦军发起强攻,占领西边营垒,斩赵军两都尉。赵军连败,廉颇率军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以挫秦军锐气,自此故不出战。
若赵军一直这样坚守,秦军战线过长又不易补给,或许不会发生长平之战的惨败,但赵王年轻气盛,对廉颇坚守不出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秦国丞相范雎抓住机会行反间计。并散布谣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就是著名的只会纸上谈兵的半吊子赵括。
赵王一听信以为真,产生了换将的念头,就把赵括叫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这小子嘴上也没个把门的,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牛逼吹上天了:要是秦军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也就是廉颇的对手,要是让我上,打败他不在话下。这些话正中赵王下怀,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把这没有经验的白面书生派去做了主将。
我们都知道临阵换帅乃兵家大忌,但是如果换得好,那么忌讳也能变成宝。秦国得知赵国用赵括替了廉颇,便暗地里调任白起同志为主帅,并令军中严守秘密。赵括一上任就彻底打乱廉颇的防守方针,率全部主力,主动出击。
白起令秦军佯装败退,一直退到了秦军营垒之前,又令部队截断赵军后路,分割赵军主力,切断赵军粮道。这一手漂亮的连环计彻底将赵军送到了阎王殿,等赵括发现中计被围,孤立无援时,已悔之晚矣。被迫停止攻击,建造壁垒,择机突围。秦昭襄王得知赵军主力被围,连忙亲自到河内郡征召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到长平战场,拦截援军和粮运,倾举国之力与赵作战。事实证明,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过了两个月,赵军主力已断粮46天,大量士兵或饿死或突围不成而亡,他们开始互相残杀为食。赵括见局面已经控制不了,就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乱箭射死。
失去了主将的赵军无心作战,向白起投降,白起恐生事端,使诈将赵国40万降卒全部活埋,只留240名年级尚轻的士兵放回赵国。此战过中原震动,人屠白起凶名远扬,据说小孩听见白起的名字都吓得不敢出声。长平之战赵国虽全军覆没,但秦亦伤20万,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古人论及长平之战,唯有四字:流血漂橹。
战后白起欲亲率大军踏平赵国,可是秦国丞相范雎被赵使者游说成功,使得秦王接受赵国议和罢兵,错失良机,白得知此事大怒,于是将相失和。
议和当年九月,秦又发兵攻邯郸,因白起病体未愈,派王陵进攻,损失惨重。欲以白起为将,白起说刚打完长平之战,国内空虚,不宜出兵。秦王不听,又换王龁,依旧进攻不下,反被楚魏联军大败。
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三月后,秦军战败的消息不断传来,昭王更迁怒于白起,令其不可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
行至杜邮(今陕西咸阳),秦王与范雎商议,认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肯定是“泱泱不服有余言”,便派使者赐剑,令其自刎,白起自刎前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过了许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刎,一代名将落个如此下场,令人扼腕叹息。
历史上对长平之战争议很大,个人认为白起这么做,在战略上来说确实是保险的。当时秦军兵力所剩不足先前一半,粮食也快吃尽了。那40万降卒也是人,也要吃饭,如果他们得知粮草不足,发动叛乱的可能是极其大的。慈不掌兵,义不掌财,站在一个将领的角度来说,他是对的。
通过这篇文章,我想给各位展现的不仅仅是白起同志一生中威风凛凛、逢战必胜的战神英姿,更想展现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生活在孤独之中,临死前的“我固当死”更令人心痛。同志是好同志,他虽然杀了不少人,但毕竟是战争,各种复杂因素混在一起,可以说是不得不杀。中国自古讲究盖棺定论,经过历史考验得出的评价才最为恰当,所以说他是七分功,三分过也合乎情理。
最后以李白的一首诗来结尾: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公众号:名将那些事儿
关注我 可以告诉我你喜欢的中华名将 可能下一个主角就是ta哦
还有更多有趣视频和故事等你发现
文|名将那些事儿
图|名将那些事儿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闻闻香不香,咋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