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狂卖8000亿 “基”还是老的辣吗?

各个行业受年初疫情影响呈现出疲软态势,但公募基金行却并未受到较大影响,不信的话小仟给你看一组数据:

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基金公540只,首次募集规模达到8017.23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2.07倍

1、权益类基金323只 发行规模为5507.1亿元

2、债券类基金194只 发行规模2340.29亿元

3、公募基金市场已经连续10个月发行份额突破千亿份

(数据来源:Wind 截止时间:2020.5.31)

不仅如此,爆款频现、百亿级产品、日光基频频刷屏。

这是金钱的比拼吗?No!这是一个手速的对决!

然鹅,在一猛子扎进“新基圈”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以下误区:

误区1:追短期热点——此一时彼一时    

市场风云变幻,有可能当日大涨的主题板块第二天就一落千丈,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市场风口。新基金由于要建仓,有3个月的封闭期。这段时间你不能申购或者赎回,流动性较差。在此期间,一旦市场走低,你连加仓、摊低成本的机会都没有。同时,板块是否能够持续走俏,还需要判断行业周期、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误区2:买新基金=打新——此物非彼物

股市有句行话叫“打新”, 即参与新股的认购,购买即将上市的股票。稍有经验的股民都知道,在A股打新=闭着眼睛都能赚钱(除非遇到“破发”情况)。于是,很多基民以为新基金也类似,买到就能赚。实际上,基金赚钱逻辑是不一样的,跟基金现在发行价格关系不大,能否赚钱主要是看基金未来投资收益。

误区3:只看基金经理历史回报率——光看见贼吃肉 没见到贼挨打

公募行业有不少基金经理凭借出色的业绩和强劲的管理能力,有着大量拥踅。所以刚入门投资者喜欢追捧新基金,背后逻辑也很简单,“那个基金经理过去管理的产品收益率很高,现在新发基金大家都想买”。实际上,基金投资是一个长期过程,有着靓丽履历的管理者固然是好,但是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个衡量标准:历史产品的最大回撤率。

误区3:喜新厌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通常会有部分投资者认为“新的”会比“二手的”要好,觉得老基金涨了那么多了,后面肯定涨不动只会跌;而新基金上涨空间则更大,基金净值也不像老基金那么高。实际上基金的收益能力与净值无关,只是与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有关,所以不能根据净值高低决定是否买卖。

可能看到这里,大家会有些迷茫:“到底是买刚发行的新基金好?还是买发行了一段时间的老基金好?”

信息公开程度

新基金:刚成立时公开信息有限,比如持仓比例、重仓个股等信息都欠缺,判断基金风险程度的有效信息较少。

老基金:基本每季度都有数据公布,信息透明,投资者能通过基金的历史持股、仓位等信息了解基金的投资类型。

历史业绩

新基金:无历史业绩参考,封闭期内每周仅披露1次净值。

老基金:有历史业绩参考,交易日披露每日净值。

赎回时间

新基金:一般有不超过3个月的封闭期用来建仓,期间无法赎回。

老基金:除定开产品外,开放型基金可随时可赎回。

交易费用

新基金:认购费率一般会比老基金申购费率低一些,有时候为了促进销售,会推出一折费率等优惠。

老基金:申购费率一般在1.5%,三方平台也会有费率折扣。

操作灵活性

新基金:按照相关规定,新基金最长6个月之内必须建仓,在建仓期内如果市场明显震荡或者处于下跌阶段,基金经理可以等待时机选择低仓位建仓,有效保护本金,等市场探底了再逐步加仓,如果调整的方向正确,那么市场回暖时基金甚至可能获得明显收益。

老基金:仓位已经比较稳定,有一定的资产规模,如果不能判断准确市场走向或板块周期,在市场上涨或下跌行情,短时间内调仓会相对缓慢,有可能造成“赶不上车”或者“没来得及下车”的情况。

其实买基金是买“新”还是买“老”并没有绝对的答案。新老基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不同市场行情下的优劣情况。

面对跌宕起伏的熊市情况,新基金往往能够灵活调整仓位,有效控制波动和回撤,充分利用建仓缓冲期,抵御下跌行情;

而老基金有更长时间的业绩验证,基金经理的策略,风格等更为熟悉,基金经理也可能更有经验。所以大家在挑选基金的时候还是需要理性分析后再决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基金狂卖8000亿 “基”还是老的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