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题“山东博物馆”,书协专家建议换掉:用王羲之字体

由误认书法带来的歧义和闹出的笑话很多,其中“山东博物馆”五个字流传出的搞笑传闻最有名。由于行草书的艺术化书写方式有时候的确会让人“乍一看”像是另外一个字,比如说“山东博物馆”牌匾上的“物”字,就常被搞笑高手“联想”成“妇”字。

郭沫若题“山东博物馆”,书协专家建议换掉:用王羲之字体_第1张图片
争议匾额

当这个字被读成“妇”字之后整个牌匾就有了三四个“联想式”读法了,这些出于“搞笑”心态的误读往往是不雅的,让这座知名文化展馆无辜被贴上了“贻笑大方”的标签。其实,制造这种“联想式”误读的人都清楚,“山东博物馆”匾额乃是采用郭沫若所题书法。

郭沫若题“山东博物馆”,书协专家建议换掉:用王羲之字体_第2张图片
争议匾额

或许是因为对郭的书法不屑、也或者是想借此“笑话”来鞭挞丑恶,只是没想到炮制出的几种“误读”流传甚广以至于博物馆沦为了无辜的笑柄。当然,制造出“误读笑话”的人也非凭空捏造,博物馆大楼上高悬的五个金灿灿的大字其实并非郭沫若专程题写,而是博物馆在他题写的一幅书法上,将原来的竖行落款部分拆分集字再进行横排,才有了这样一幅很容易被普通人“看走眼”的牌匾。

郭沫若题“山东博物馆”,书协专家建议换掉:用王羲之字体_第3张图片
郭沫若原始题字

误读馆名的笑话传了多年之后,一位书协专家觉得这样的影响实在太不像话了,不久前他建议应当把这块被人当成“笑话”的匾额给换掉,提出可以用王羲之的字体来替换掉的方案。这位书协专家就是孟鸿声,他不但是书协理事还是一位地道的山东人,对于家乡最大的博物馆被人用流言蜚语当笑话传这件事,他是第一个郑重发声提议换掉的书坛人士。

郭沫若题“山东博物馆”,书协专家建议换掉:用王羲之字体_第4张图片
“物”“妇”对比

尽管孟鸿声没有将“沦为笑话”的原因归咎于郭沫若书法,但他指出在众多郭所题写的匾额当中,唯有这一块被不靠谱地误读,原因之一就是使用者采用了并非为匾额而写的书法。他的换匾提议在网上得到很多人的支持,郭沫若书法不配给山东博物馆题字的论调之声似乎挺多,但另外一位来自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却对换匾提议有不同的看法。陈履生先生既是美术领域的专家又是国博的副馆长,他看到孟鸿声的换匾提议之后也发表了一篇“商榷”文。

郭沫若题“山东博物馆”,书协专家建议换掉:用王羲之字体_第5张图片
孟鸿声

陈履生觉得首先不应该在郭书上找原因,因为但就现在这块匾额题写书法的笔迹上来说并无错误,他还特地指出最常被用来做文章的那个“物”字,通过对比历代王羲之赵孟頫所写的“妇”字来看,完全是扯不上任何足以让人误会的联系,闹出的笑话不是集字使用者的问题也不是书写者的问题,原因应当在社会根源上去探究,而且这种“笑话”也不是山东博物馆一家遭遇了,不应当以换匾这种举动去“屈就”那些制造笑话的恶搞者。

郭沫若题“山东博物馆”,书协专家建议换掉:用王羲之字体_第6张图片
陈履生

总结陈履生的意思大概就是这样:匾额被误读不是博物馆和书法家的错,而是那些恶搞者故意误读的后果,因此博物馆也不能因为那些无知者的错或者责任而背锅,应当有文化自信和定力去面对这种“笑话”,你要是真换匾了,岂不是纵容了那些恶搞者?

郭沫若题“山东博物馆”,书协专家建议换掉:用王羲之字体_第7张图片
故博匾额

至于说郭沫若的书(人)法(品)不行(其实行不行也不是谁能说了算的事),是否真就不配给山东博物馆题字呢?在专家陈履生先生这篇“商榷文”中,他还特地有举例让大家看看故宫博物院、周口店遗址、仰韶文化、西安碑林等重量级的博物馆,这些都是采用的郭书,而且故博的匾额还是顶层授意下采用的郭书,这些都足以证明郭先生的书法绝对是“配得上”的。

至于孟先生提议的用王羲之字体,陈先生倒是不置可否未作回应,他们两位都是精通文化和书法的专家,总之,说换匾的有必须换的道理、说不换匾的似乎也理所当然,争议匾额换不换的问题还有待专家研究一番,未来山东博物馆到底会不会换匾,咱们拭目以待吧。

(文:luguo)

你可能感兴趣的:(郭沫若题“山东博物馆”,书协专家建议换掉:用王羲之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