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处处是修行
鬼脚七
◆ 第1章 自序:人生若没有苦难
认知改变,格局的改变
那时候最想摆脱的就是“穷”!这里的苦难,并非指战争瘟疫、天灾人祸,而是指个人经历的逆境、困境、痛苦和挫折。
现在回头看,认知变了很多。那些所谓的“苦难”,在当时觉得几乎过不去,现在看来却不值一提,反而给我留下了很多财富。
当一个人从苦难中走出来,苦难就成了财富!
什么又是有意义的呢?不同人有不同的诠释。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好,不用刻意与人争高低……
活着总得活出点意义
本书主旨
对情绪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
修行就是降伏自己的心啊!
世上没有一种药,可以治愈所有病人,也没有一种修行方法,能解决所有人的痛苦。
从来没有人能完全避开苦难,而且也没有必要。
人生若没有苦难,该多无趣啊!
◆ 第2章 岁月的痕迹
我仔细查看流逝的岁月,
留下来的,
有悲伤和甜蜜,痛苦和欢笑,
其中孕育出的智慧,
成了岁月的痕迹。
◆ 第3章 理发记
远恶境故惑渐减,离散乱故善自增。
人们总以为解决了眼前的烦恼,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殊不知,烦恼就像头发,剪掉一截,还会长出更多。比如,人没钱的时候很苦恼,一心想赚更多的钱,后来发现,有钱之后的苦恼一点不比之前的少。这就是生活。
每个人每天都有自己要烦恼的事,我的发型在他人心里根本排不上号,就像我从来不会惦记别人的发型一样。
每一刻不都是在轮回吗?每一刻都是上一刻的轮回。
◆ 第4章 打水记
佛经记载,吹过经幡的风,会带有慈悲。
五百年前因果,万千劫里轮回。
姻缘自有天为媒,痴女情郎勿悔。
世事一场大梦,众生沉溺无归。
何时梦醒擎风雷,笑看桃红柳翠
世间很多事,貌似不合情理,殊不知都有因果。
◆ 第5章 三轮车
因为走过去的坎儿,回头望时,那都不是事儿
人生中很多痛苦的事情,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微笑着讲出来。
多注意,多反省,勿如此
穷人家的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心,同时也很自卑。那看上去淡定的外表,其实十分脆弱,一点就破。
年轻时我觉得有些难堪,但现在知道那是财富。现在相信,人生中很多痛苦的事情,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微笑着讲出来
我会不会担心被别人笑话?说实话,我没想过这个问题。假如真有人笑话我,那也是他的问题,与我无关。
◆ 第6章 对话
人有时候,无法从外表判断。有些人表面温和,但内心无比坚定;有些人表面狂热,但内心却充满恐惧。
拾级而上
冬天的树,外表毫无生机,是不是活着,只有自己知道。
明还日轮,暗还黑月,清明还霁,顽虚还空。还无所还,即佛性。
“在家如何修行?”
“把人做好。”
“怎么才算把人做好?”
“孝养父母,夫妻和睦,帮助他人,恒顺众生。”
“能成佛不?”
“恒顺众生,本身就是佛。”
◆ 第7章 我和狗的故事
往往人得意的时候,就是悲剧开始的时候。
◆ 第8章 四十不惑
现在发现,曾经以为的捷径都成了弯道,真正的捷径,是不要走捷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虚度光阴,不枉为人身
只要是真决定去做,很多事情都不难。
如果想要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每天花五小时学习,坚持十年,不成大师也成了行家;如果想要写好书法,每天花五小时练习,坚持十年,不是书法家也一定写得很好;如果想要做品牌,坚持一个理念,一步一步走,坚持做客户积累,坚持十年,品牌自然成为好品牌;如果要做自媒体,每天花五小时阅读和写作,坚持十年,成不了优秀作家,文字也会练得炉火纯青。
王尔德说:“活着是珍贵的,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周星驰在电影中说:“做人如果没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到了四十岁,关键不在抓住多少机会,而在于拒绝了多少诱惑。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什么不公平,如果觉得不公平,那只是自己还不理解背后的公平。深信了这个观点,发生任何事情,都不怨天尤人。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性欲,动物的本能需求,经常让人沉迷在其中。感觉自己征服了女人,实际上是被性欲俘虏。
明知青春时刻在消逝,仍然竭尽全力挽留青春。浓妆艳抹、自拍美颜,这种行为犹如掩耳盗铃,反映了自己内心的脆弱和不甘。
哈哈哈哈 对头,各有各的理由,很是高大上的目标
贪吃是要当美食家,好玩是想当旅行家,喝酒是为了应酬,抽烟是为了思考。
身体不是用来伺候的,时刻记住这句话。其实,身体是痛苦的根源之一。
伤害有一半以上来自脑补
不迎不送,头脑就不会编故事。没有故事,就没有伤害!所有的故事,都只在头脑里;所有的伤害,也都只在头脑里,没有例外!记住,是没有例外!
痛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想象”,而不是痛苦。相反,痛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这不是用来自我安慰的话语,而是规律!如果痛苦真来了,不要被它俘虏,而应警觉起来,争取增长点智慧,不要让痛苦白来一趟!
但做到这样不容易,需要修行!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你永远获取不到认知之外的知识。只有不断扩大自我认知,方能不断进步……
有的人一直在学习,但内心之门从不打开。这样的学习,只会加固自己的愚蠢和无知。
学习让头脑停下来,就是修行。
◆ 第9章 反思金钱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次听张德芬老师演讲,她说一个人有两百万的存款,这辈子就不用折腾了。两百万存款,简单做些稳健投资,一年能有十万的收入;自己打份工,一年也能赚几万块,可以过不错的生活。她说不在于钱多少,而在于是否知足。但很多人不知足,有两千万的存款,也没有安全感。
老子说:“知足者富。
古人云:“厚德载物。”我深信不疑。德行不够,而财富太重,一定会被压死。后来喜欢上孔子,因为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时刻觉察自己的日常行为,觉察做事的出发点,就是修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第10章 人间万象
我看着这个世界,
就像看着你,
而我看着你,
就像看着我自己。
◆ 第11章 向死而生
每个老人,都是一部历史。
◆ 第12章 努力,到无能为力
我们从来不需要放下一切,而是要放下对一切的执着。执着,是对结果;努力,是对过程。
你对他再坏,也不会坏过剥夺了他的生命!你对他再好,也不会好过给予他生命!
我们从来不需要放下一切,而是要放下对一切的执着。执着,是对结果;努力,是对过程。”
> 什么才是努力到无能为力?
我经常想起玄奘大师一人一马在沙漠中的画面,没有水,不知道能活多久。此时他唯一能做的,是向西走,除此之外,无能为力!
> 努力到无能为力,又有什么可以阻挡?
◆ 第13章 逆境是最好的老师
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些事是想要教会我什么”,逆境是最好的老师。
念身不求无病,
处世不求无难,
究心不求无碍,
立行不求无魔,
谋事不求易成,
交情不求益我,
于人不求顺适,
施德不求望报,
见利不求沾分。
被抑不求申明。
—— 妙叶禅师
古代有位高僧提过‘十不求’
一不求:念身不求无病。
身体不生病的时候,贪欲也就会越来越多。古人云:‘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意思是欲望过多了,则心力分散,意志就会薄弱,就会思力不畅达。相反,身体有病时,人不得不放下很多,也容易看透一些事。病越重,越容易看透一些事。所以,无病不一定是好事,有病也不一定是坏事。
二不求:处世不求无难。
世间之事,谁都想顺风顺水,一旦太顺了,人必然会沾沾自喜、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得意忘形。这种心态的产生是不知不觉的,让人防不胜防,很容易引来更大的灾难。
三不求:究心不求无碍。
学习的时候,不求自己一学就懂,有点障碍也不是坏事。否则,也容易增长自负的想法,以为自己真有多聪明。另外,心中有烦闷有恼恨,因此吃不好睡不好,这未尝不是好事。至少说明我们心胸还不够,用之前学过的那些道理,能否化解这些障碍呢?道理是拿来实践的,不是用来讲给别人听的。很多人嘴里说得头头是道,遇到障碍就抓瞎了,还时不时说:懂了无数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
遇到觉得有帮助的,就用笔记下来
四不求:立行不求无魔。
魔,是指各种破坏,各种挫折,各种诱惑。行,可以指一个人的理想、使命和愿望。愿望越大,魔就会越多。但这些魔是过来磨砺我们的,看我们够不够坚定,毅力够不够大,道心够不够强。所以,遇到魔来了,把它当成前进路上的伴侣,魔也就不再是魔了。
五不求:谋事不求易成。
事情太容易成功,人就会生狂妄之心,高估自己的能力。做任何事,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没遇到困难才不正常。不求易成,就没有那么高的期望。期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不如意也就越多。
朋友时不时记录,估计他积累了不少类似的日记本。我从高中的时候开始记日记,一直记到大学,应该有十几本,那也算是财富吧。
时间很有意思,一件微小的事,坚持下去,时间长了,也会变成独一无二的财富。只是绝大多数人都没这个耐心等待。
六不求:交情不求益我。
与人交往总想为自己谋利益,容易亏失道义。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容易看见他人的过错,起怨恨心。其实,快乐都来源于想要利他,而痛苦都来源于想要利己。看看周围那些总想占人便宜的人,过得大多很一般。
七不求:于人不求顺适。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交往之中,哪怕不涉及利益,也会有方式和习惯的不同。与人交往,不要希望别人都顺着自己。若周围的人都顺着自己,容易滋生内心的骄慢。能真正做到随顺他人者,绝不是泛泛之辈。老子曾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种人才真正强大。
八不求:施德不求望报。
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话:我以前对某某如何,他居然这样对我……这就是‘施德望报’的心态。施德望报,会让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施恩不望报,可以发现自己的贪念,破除自己很多执着。
九不求:见利不求沾分。
听到好项目,就想参与,看见好处,自己也想分一点。这看似人之常情,实则是嫉妒心和贪心在作怪。很多人上当受骗也是由此而来。不贪利,哪会上当啊。看见有人获得利益,能做到不求沾分吗?能做到真心祝福他吗?这一点很难。
恰如其分,最好不过
刚刚好,不多不少
十不求:被抑不求申明。
‘抑’大概是委屈、冤枉、误解的意思。被误解了,能不解释吗?能不起怨恨吗?有人说这做不到啊。当然做不到,慢慢学着做嘛。哪天能做到了,就是修行的进步。
当我们有‘这些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时,试着把这个想法变成‘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些事是想要教会我什么’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或者说,逆境是最好的老师。”
◆ 第14章 一面之缘
生活中有很多巧合,无法解释,是生命中注定的缘分。
记得经常抬头看,抬头能看见阳光,低头只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我问:“你这次有什么收获?”
“这个过程,是最大的收获!”他说。
◆ 第15章 接纳你的孤独
生活中很多事,并没有答案。怎么做,都不会有对错,关键在于,你是否真实地活过。
大部分人的婚姻都是一地鸡毛。非常幸福完美的婚姻就像中彩票。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要改变思维方式。婚姻需要合作,要有团队精神。既然选择在一起生活,那就合作愉快。想想怎么样才能把日子、婚姻过的更加舒坦。不然跟谁在一起,思维没有变化,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人到中年,更要有自己的空间。尊重对方,也给对方自己的空间。感情是其次的。尊重、责任、包容,是婚姻的基本要素。多明白一些道理,人就活得更舒坦一些。
祝好!
与妻不睦,经月不语。离了担心子女,不离如陌路人。
【拼音】 sī cǔn
基本解释
[ponder;consider;turn sth. over in one's mind]
思量;考虑
思忖
张爱玲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几乎每个人都是如此。人们看上去很近,其实离得很远。就像银河里的星星,看上去很近,其实相隔数万光年。
生活中很多事,并没有答案。怎么做,都不会有对错,关键在于,你是否真实地活过。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给他们的人生做榜样。
◆ 第16章 不再设防
我愿意接受所有可能的结果,如果真的被伤害了,那就是注定会发生的。
一旦决定合作,就要充分信任他们,不用设防。再说,如果他们真想骗你,你防得住吗?因为信任,才会简单。如果真被伤害,那也只能接受结果!那也是因为我们自己眼光不行,以后不再跟对方合作就是了。
一是我愿意接受所有可能的结果,安全感增加了;二是如果真的被伤害了,我觉得那就是注定会发生的吧,就当帮自己修行了。
可不是嘛
编程实现一个产品,如果有十万行代码,可能只有一半代码是用来实现产品功能的,另外一半代码是用于预防各种错误产生、处理各种极端和异常情况的。
我的第一宗人间的智慧是:让我自己被欺骗,而不使我自己防卫着欺骗者
谁不愿在人群中渴死,便得学用一切杯儿饮水;谁想在人群里保持清洁,便得学用污水自洗。
有人赤手空拳来到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淡定地看着周围,微笑着说:“来啊,来相互伤害啊!”周围的武器,都避开了他。
◆ 第17章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父母觉得自己没用,就会有很强的挫折感;而被需要,会带来幸福。
◆ 第19章 苦恼从哪里来?
每个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
◆ 第20章 感谢生活中的所有烦恼
愧疚感,是所有情绪里最没有用的。
所有的烦恼,来自外在生活跟内心期望的不一致。所有焦虑、悲伤、愤怒、不安等情绪产生时,向内看,一定能发现自己的某个执着。看见这个执着,就能尝试去超越,智慧就增长了。谁都希望自己能充满智慧,但不超越那些烦恼,增长智慧谈何容易啊!
◆ 第21章 别做一个稻草人
你想象中的别人的快乐,不一定真的存在;就算存在,也可能只是稻草人的快乐,不值得你羡慕。
是的啦
你说你每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
每个人都一样,每天都在做重复的事情,而且不只工作方面如此。
人们每天起床、吃饭、上班、回家、睡觉。人们每天都在计划做某件事,每天又都在后悔干了某件事。人们每天都在生气,每天又都在和解……其实从来没有发生什么新鲜事,但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在做新鲜事。他们筹划明天的计划,到凌晨两点;他们想到人生的未来,彻夜难眠。
装着快乐,并不能让你真的快乐,反而一直在提醒你有多不快乐!
对自己诚实,做自己,不要伪装。不用去想别人会怎么看,别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情,你快不快乐是你的事情。
保持觉知……
记住,只是“看着”,只是意识到,不做评价,不要说这个“担心”不好,我不要“担心”。只是“看着”,这就是觉知!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真相本来很简单,但头脑喜欢搞得很复杂。
寓意指在现实中一种人,默默无闻而无私奉献,平平凡凡但又不平凡。他们值得尊敬,值得敬仰。
稻草人,是农民为守护田地,以防鸟雀糟蹋粮食一类的庄稼,而立在田边的稻草做的人偶。因为稻草所在故叫做稻草人。
稻草人
◆ 第22章 跟我一起去要饭可好?
人一旦害怕失去,他就套上了枷锁。当拥有敢于失去一切的勇气,内心便开始滋生力量。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会问自己:如果真的一无所有了,日子还能不能过?这个问题只要问出来,内心就好像开始滋生力量。我要饭的日子也能过,还担心什么呢?
一个人真正的财富,是他的经历。
人一旦害怕失去,他就套上了枷锁。
◆ 第23章 为何你会过得这么苦?
太看重结果,就会过得很痛苦。多关注过程,多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活,这个过程也是结果。
评价一个国家,要看这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评价一个公司,要看这个公司的市值或盈利如何;
评价一个产品,要看这个产品的用户数或者带来的效益;
评价一个项目,要看这个项目最终完成的效果;
评价一个自媒体,要看这个自媒体的粉丝订阅数或文章阅读数……
这些评价都是在看结果,评价一个人也是如此。
但正常不代表就是正确的,至少对评价某一个人来说。
评价别人,可以用结果;而评价自己,只能用过程。
工作的过程才是生命,晋升不是。如果他不体验那个过程,最后就算晋升了,这几年工作也白做了。
佛法说,降伏心的过程,就是降伏心的结果。
为什么你的生活那么难?那一定是你太看重结果。如果不想生活得那么痛苦也很简单,多关注过程,多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活,这个过程也是结果。
过程就是结果,结果就是过程
你工作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晋升还是不晋升,都有结果了。
你恋爱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最终是否结婚,都有结果了。
你创业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最终是否成百年老店,都有了结果。
你人生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死亡是结果,也是过程的一部分。
◆ 第24章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精彩?
其实,真正的你本来就是圆满的,没法增多,也没法减少。 人只相信自己,哪怕否定了以前的观点,也是因为更相信现在的自己。
《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是讲所有的一切,都如梦如幻,但不是梦幻;如泡如影,但不是泡影;如露亦如电,但不是露水,也不是闪电。
一方面告诉你,人生无常,变化快,你看见的都不长久;另一方面告诉你,你以为的“世界”,只是你头脑编出来的故事
哈哈哈 脑补最可怕。不过,有时不经如此,需要觉识……
一天,你出差回家,太累了,洗洗就睡了。你老婆见你如此冷淡,心想:他不喜欢我了,对我越来越疏远,唉,也许外面有人了吧。她想了一夜,失眠了。此时,你睡得很香,什么都不知道。同样一件事,在你和你老婆头脑里不一样。你和你老婆的世界已经不一样,到底哪个是真实的?
佛陀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因缘和合就是指事情因为各种条件组合在一起而发生。
一切都是自然发生,没有好坏之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不要执着于任何东西,它们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
矛盾的是你的头脑。头脑是有逻辑的,而真相是非逻辑的。你用有逻辑的头脑,去解释非逻辑的东西,本身就是矛盾。
恋爱是心的结果,恋爱就是非逻辑的。
所以逻辑脑不适合恋爱……
后来你和恋人在一起了,你们会因为一些琐事吵架。她抱怨你不记得她的生日,你觉得她小题大做;她抱怨你对她没有以前好,你觉得她变得越来越絮叨……你们开始比较,你们开始计较,开始符合逻辑。婚姻是头脑的结果,婚姻就是符合逻辑的。
真正的道,就是求道本身。踏向彼岸的每一步,都是彼岸本身。
修行,不要用头脑,而要用觉察。
当你开心,你是白云;当你伤心,你是乌云;当你愤怒,你是狂风;当你兴奋,你是闪电……但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些变幻无常的东西,是你,但又不是真正的你。
◆ 第25章 懂了道理,为何还过不好这一生?
懂得再多的道理,也无法过好这一生……
能不能过好这一生,不在于你懂了多少道理,而在于你真正做到了多少。
学佛是为什么?降伏其心。
什么叫生活变好?生活本来是一个过程。只有过程好了,我们才会说,我这一生过得挺好。
工作中晋升申请没有通过,你觉得很气愤,也很沮丧,开始抱怨。忽然意识到:这就是人生的八大陷阱——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哈哈,没想到我一不小心就掉进来了。你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不再为此苦恼。对待结果,保持平常心。这样,晋升失败成了你修行的入口。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异曲同工之妙
每一件事都很小,去做,就是在生活中修行。能不能过好这一生,不在于你懂了多少道理,而在于你真正做到了多少。
◆ 第26章 如何向内求?(上)
[jù]
基本释义:
1.硬铁。2.钩子。3.同“巨”,大。
李泽钜
要有狮子的力量,菩萨的心肠。用狮子的力量去奋斗,用菩萨的心肠善待人。
遇到麻烦,习惯从自己这里找问题,这种方式我称为“向内求”。
是呀。毕竟我们无法左右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不是别人没问题,而是别人的问题是别人的事,自己的问题才是自己的事
无论因何做了选择,那么自己的选择就要自己承担后果,不管这结果是好亦或是坏
一直没再嫁就是为了女儿好?我不知道。就算是为了女儿一直没再嫁,这也是你的选择。你的潜台词是:“我对你这么好,你也应该对我好,至少都听我的。”这么想就是交易,而不是亲情。真正对她好,就不要期待回报。所以,再不再婚是你自己的决定,自己承担结果就好,但不要用这个决定来要求女儿。
愤怒,意味着别人阻碍了你的欲望。出现的每个愤怒,都对应着内心的某个欲望。愤怒就是欲望的影子。
◆ 第27章 如何向内求?(下)
佛陀说,每个人都具有如来智慧,只因妄想执着太多,才变得没有智慧。
有时,寻找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人们有个特点:习惯指责别人。
那到底如何才是在生活中修行?总结起来就三个字:断、智、悲。
简单的三个字,却要一生来实践
断,指断除烦恼。如何让烦恼更少一点,如何不被情绪控制,这是断。
智,指拥有智慧。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巧方便地处理世间矛盾,这是智。
悲,指心怀慈悲。由己及人,由人及众生,众生苦,就是自己苦,这是悲。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懂得修行,很重视事情的起因,重视缘起,而众生不懂修行,总是执着于结果的好坏。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结果,每个结果的产生,都有它的原因。
接受现实,放下执着,这便是臣服。臣服了,也就断了烦恼。
愤怒是嗔恨,嗔恨是愚痴的体现。一个人愤怒时,是没有智慧的。
一杯浑浊的水,让它安静下来,自然就清澈了。
一个愤怒的人,让他安静下来,智慧就自然出来了。
想起,白落梅的《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张爱玲的倾城往事》,当初读时不懂其意……现在应该找时间好好品读一番
当爱遇到痛苦,就是慈悲。她老公有外遇了,我做什么才能替她分担痛苦呢?这是慈悲。
慈悲不会让你愤怒,恐惧才会让你愤怒。
“悲”会让你放下执着,帮助你真正地“断”;“断”会让你内心宁静,帮助你增长“智”;而“智”会让你看清因果,让慈悲在你心里流淌。
◆ 第29章 假如青春重来一次
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怀疑一切,年轻人什么都懂。
是啊,人生无法预期。那又如何呢?日子还得过,该计划的还要计划,该奋斗的还要奋斗,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要做的事。
如今留下来的,不是那些成功和失败,而是在每个阶段经历的酸甜苦辣,经历的痛苦和欢笑。正是这些经历,组成了我的人生。我现在深刻认同一句话: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一个人太看重物质,骨子里就会很自卑。自卑的人,是无法快乐的。真正的快乐,一定是超脱物质的。
可是世上没有“假如”……
假如
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 第30章 偷时间的贼
想起那句,不幸的结果有千千万,但是幸福的结局往往只有一个
放弃做一件事能有一万个借口,但坚持做下去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去实现你的目标。
哈哈哈哈 正是本尊无疑了
每天都很忙,起得不算早,但睡得绝对晚,不过十二点不睡,事情没做多少,身体还越来越差。
> 要把时间找回来,需要四步,十六个字。
第一步: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或者说重新捡起你的梦想。无论你信不信,没有梦想牵引的人生,注定是肤浅的。
> 第二步:制定原则。
有了目标,接下来要制订计划。
> 比计划更有力量的是原则。制定一个原则,用来实现之前定的目标。
原则的格式是:只要有时间,我就( )。例如,我的原则就是:只要有时间,我就看书。为什么定这样的原则?
> 原则就是原则,当你意识到违反了原则,要赶紧回归原则。不用后悔也不用叹息!你在看搞笑视频,意识到你的原则,立马停止,回归到原则就好。
> 确定目标、制定原则之后,下一步要下决心。
> 第三步:砍掉依赖。
砍掉你最大的依赖。和你的目标不一致,又消耗你时间和精力的,你都要砍掉。
> 砍掉依赖,需要每个月反思一次,执行一次。你砍掉一个,另外一些又会起来。阶段性地反复进行,会让你的目标更清晰,原则更明确。
> 最后一步:保持警惕。
>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目标是什么、原则是什么!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才是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状态。
真正偷走时间的贼,不是手机,也不是网络,而是你那颗躁动的心。时刻警惕,就是在守住那颗心。
这套方法跟修行是一样的。定目标就是发大愿,制定原则就是持戒,砍掉依赖就是专注,保持警惕就是保持觉知。
◆ 第31章 不妨换个角度看世界
人生永远有多种选择,你意识到这一点后,可以继续走之前的路,不停攀升,也可以选择另一个方向,做好你最想做的事。
《粉刷匠》歌词
我是一个粉刷匠
粉刷本领强
我要把那新房子
刷得更漂亮
刷完屋顶又刷墙
刷子飞舞忙
哎呀我的小鼻子
变呀变了样
真是一位快乐的粉刷匠
如果这几个故事对你有启发,意味着你的人生有多种选择,你意识到这一点后,可以继续走之前的路,不停攀升,也可以选择另一个方向,做好你最想做的事。
你要去接受现在,接受现在的自己。
标准品都是工业品,不一样的才是艺术品。
◆ 第32章 我们的百分之一,对他人就是全部
有时我们的百分之一,对他人就是全部。只是我们总在计算着这百分之一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率,对自己有没有意义。
写一篇文章,哪怕只有一个读者,哪怕只对一人有帮助,意义已经足够了。
◆ 第33章 那些时刻支配着我们的思维惯性
有太多人以爱的名义在控制 如果你爱他,就去爱,不要等待。不要习惯当猎物,不要把自己放在被选择的境地。
如果男友对别的女人感兴趣,并不妨碍你的爱。而且,这正是证明你对他的爱的时候。爱不是占有,不是控制,一旦爱成了占有和控制,爱就消失了。
爱是活的,不是死的。爱既然会发生,也会消失。就像人会出生,也一定会死一样。怎么能只有出生,没有死亡呢?但很多人不明白,总期待让爱永恒,他们不知道,正是这种让爱永恒的期待,让爱不永恒。
自由,才是爱的本质。一旦有了控制,就不再自由,爱也会慢慢消失。
你说你被爱伤害了。不是的,爱不可能伤害你。伤害你的是你的控制,你的占有。爱只会让你温暖,让你快乐,让你充满力量,爱不可能伤害你。不要责怪你的男友,是你自己让爱消失了,所以你恐惧。 当爱不在的时候,恐惧会产生。你会害怕,你觉得即将失去所有,从此生活再也没有意义。但你要知道,这种恐惧是臆造出来的。就算爱消失了,你也没有失去任何东西,你的生活仍然精彩。
当你不再嫉妒,不再占有,不再控制,只是去爱的时候,爱会重新回来。当爱回来,恐惧也会消失。爱会让你充满力量,你会发现世界都变得温柔,所有的花朵都变得温柔。当你走出这个模式,你男友也会走出这个模式。如果他还在追逐其他猎物,你也不会生气,你会像看着小孩闹情绪一样看着他。
不要担心失去他。你和他都是独立的个体,从来就不曾相互拥有,怎么会有失去?你感觉会失去的,不是男友,而是你的控制、你的期待。不要有期待,不要期待对方也来爱你。他爱不爱你是他的事情,你营造了爱的环境,他的爱会更容易发生。也不要害怕被伤害,爱不会伤害你。没有期待,怎么会有伤害?
如果某一天,你真的觉得爱已经不在,你可以停下来,转身离开。
此时,你也不要否定爱曾经来过。
总有人以为,现在不爱,那以前的爱都是假的。这种想法会把爱拒于千里之外,折磨人的一生。
◆ 第34章 顺境安适,般若无缘
我看着自己从小到大,环境变化,心态变化,价值观变化,有时会心一笑,有时羞愧难当。我在想,每个人都和我差不多吧,人生充满了各种矛盾。
1.厚福受享,德行降落
享福和德行没有直接关系,这里是说如果一个人厚福受享,那他的德行肯定会降落。我不知其原理是什么,但貌似结果还真如此。
3.养生优厚,病难更多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4.顺境安适,般若无缘
般若,也是智慧。
就算如此,也是期望一生顺顺利利的。故而随遇而安,顺或不顺,平常视之
因为我发现自己成长最快的阶段,都是自己最困难的时候。那些顺顺利利的日子,过着是很舒服,但过完之后,仿佛没有留下任何印记。
你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厚福受享,德行降落。
名誉光荣,我慢加等。
养生优厚,病难更多。
顺境安适,般若无缘。
记住,是对照自己,不要用来对照别人!你懂的那些道理,要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用来教导他人。
其实,没有人需要教导,除了自己。 生活总是矛盾的,看清楚这些矛盾,生活才会变得不矛盾。 有时看得越多,越觉得生活本身没那么有意思,那个“看”却变得很有意思起来。
◆ 第35章 我所理解的“佛系”
过程努力,结果淡然?
我理解的“佛系”,是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又能做到“有也可以,没有也行,看淡一切”,这才是真正的“佛系”!
2.真正的“佛系”,会“布施”
3.真正的“佛系”,会“持戒”
自律&专注……
佛系员工应该给自己定一些戒律:戒迟到、戒早退、戒网聊、戒上班时玩游戏、戒占公司便宜、戒公司政治、戒争名夺利……这样的员工对于晋升、涨工资能做到“有也可以,没有也行,看淡一切”,才是真正的佛系员工。
真正的佛系,知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轮回过患、诸漏皆苦、世事无常,所以他们为了众生的利益,会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精进修行。
专注,心流
蔡老师说,他画画的时候,整个世界就只有他自己了。
我想那就是禅定状态。
真正的“佛系”,会专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会在某件事上做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
当你学会“持戒”,你的“心”受的干扰就少,慢慢会“安定”下来;当“心”安定下来,你会发现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变得那么简单,此时,你充满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真正的“佛系”,会专注在降伏其心。那些世俗的纷纷扰扰,对他来说:“有也可以,没有也行,看淡一切。”
◆ 第36章 给上班族的七条建议
> 只考虑公司利益、他人利益,从不担心个人得失,这也就是“无我”吧。而这种“无我”,这种不计较得失的人,常常最后得到更多。
> 1. 不要平衡生活和工作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我说你才毕业两年,平衡什么呢,好好想办法提升能力吧。
别听那些人告诉你要平衡工作和生活,以你现在的阅历是做不到的。
> 不用刻意去平衡,而要学会时间管理,把生活和工作当成一个整体来管理。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人”是一个整体啊,无论工作的你,还是生活的你,都是你。只要整体是和谐健康的,多一点工作或者多一点生活没关系的。
> 紧张一段时间,然后放松一段时间,然后再紧张一段时间,一张一弛,符合自然之道。
>> 所以别去想什么平衡,而要做到全身心投入当下。
>> 2.别想混日子
>> 有人总觉得少干点活,多拿点工资,这样是自己占了便宜。其实搞错了,就算每年二十万白养一个员工,这点损失对公司来说也不算什么。真正损失的不是公司,而是他自己,浪费的是自己的人生!
>> 3.别总想着公平
>> 在公司里,不要想公不公平的事情。去争取你想要的,能接受就好好干,不能接受就换个地方,无关乎公平。
>> 4.别理会老板的承诺
>> 永远有时不代表时间的长度,只代表当时对方爱你的深度。
>> 别理会老板的承诺,你该怎么做决定,还怎么做决定,只要没有落实到纸面上,就不要太当真,听听就好。偶尔用来给自己开解一下,别太认真。
>> 5.别把自己当外人
>> 他说:“无所谓热爱不热爱,既然做了这份工作,没有理由不做好。”
记住,这里有个前提:先要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如果交代给你的事情,还要别人来帮忙,这就成了本末倒置。
摘自《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
解释: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 无论公司大小,都不要把自己当成外人,要当成主人。不论级别,不论岗位。
工作上越安稳,越弱小……
>6.别求安稳
> 家庭要稳定,工作要变化。不要害怕挑战,不要害怕变化。
我说的变化不是隔几个月换一个工作,而是要定一些有挑战性的目标,例如承接更有难度的项目,试着把自己放在一些不舒适的环境中。
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无论项目成败,你都是赢的,因为你一定会成长。
> 7.别忘了主动学习
> 如果你真感兴趣,完全可以每天抽一小时来学习视频剪辑。如果坚持一周,你就会基本操作了;
如果你坚持半年,你应该就成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了;如果你坚持三年,你应该是‘大师’了吧。
> 不要说自己太忙,不要说专业不对口,不要说没有经验不懂,只要坚持主动学习,一切都不是问题。
1不要平衡生活和工作
2 别想混日子
3 别总想着公平
4 别理会老板的承诺
5 别把自己当外人
6 别求安稳
7 别忘了主动学习
有人问:有没有第八个建议?当然有,第八个建议是把以上七个建议再看一遍!
◆ 第37章 人生处处是修行
绝妙的风景,
常在人迹罕至处呈现。
伟大的灵性,
会在走投无路时觉醒。
◆ 第38章 在写作中修行
我理解的修行,是降伏其心,这是过程,也是结果。如何降伏自心?在佛法中,有六种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若我能精进一点,克服惰性,多写文章多思考,也是一种精进吧!
时刻保持觉知,觉察自己每一刻的行动和念头。
喔喔,对我而言,先克服惰性,多写文章
般若,有智慧的意思。能做到写文章前觉察自己的出发点,写文章时保持真实不犯戒、保持专注,写完文章后能不为评论、阅读量、赞赏等所挂碍,平时能克服惰性多写文章,这本身就是智慧。
是否有智慧,还有个更明显的检验方式:文章是否写得越来越好了。
◆ 第39章 在失恋中修行
修行,不是为了过得幸福,
不是为了变得高尚,
也不是为了做一个好人,
而是为了降伏自心。
因为你是人,所以必然会遇到痛苦;痛苦一定都会过去,因为你是人。
爱,是“心”的产物,而“爱情”,是头脑的游戏。所谓的“失恋”,也只是头脑的故事。所以啊,用“心”去爱,而不是用头脑分析。
学会看着“思念”,学会看着“痛苦”,看着思念而你不思念,看着痛苦而你并不痛苦,痛苦自然就没有能量了,这就是禅修中的“止”。
一切痛苦都会过去!
一切遭遇都是头脑的故事!
一切发生都是因缘和合!
所有痛苦背后,都隐藏着你内心的执着。当你痛苦时,你可以向内看,发现自己在执着什么。然后看着你的执着,只是看着,不拒不迎,不跟随不评价。你会发现:看见便不再痛苦。
◆ 第40章 在嗔恨中修行
当你发现是自己的欲求不满导致的愤怒,便不会急着去责怪他人,愤怒便能慢慢抑制。
由爱生嗔,由爱生恨,由爱生痴,由爱生念。从别后,嗔恨痴念,皆化为寸寸相思。
——桐华《步步惊心》
嗔恨
找到愤怒的根源,看见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愤怒。
当愤怒升起,看见自己的愤怒,然后看见自己的欲望,当你发现是自己的欲求不满导致的愤怒,便不会急着去责怪他人,愤怒便能慢慢抑制。
欲望没有好坏。
你愤怒,是因为你不想接受这个结果。
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角度,当他人的行为和自己的角度不一样时,愤怒就可能产生。
修行越好的人,能接纳的范围越大。当一个人回归原点,能接受所有的角度,也就是说他愿意接受一切的发生,能接受所有的可能。
对真正修行人来说,愤怒产生,应该感到高兴:哈,修行的机会又来了!有意思的是,只要开始这么想,愤怒瞬间就会减弱。
内在驱动力
所有的改变,一定是来自内在。如果一个人不想改变,外人无法让他有任何变化。
悟性是否也可以培养,加强?
悟性好的人,通过他人的经历或者看书,哪怕自己没有太多经历,也会去思考人生的真谛,从而走上修行的道路。
悟性一般的人,需要自己经过各种磨难,有繁华有落寞,有快乐有悲伤,在苦难中受磨炼,思考人生的意义,走上修行之路。
没有悟性的人,无论怎么折腾,也不会对修行产生任何兴趣。当有人跟他说修行时,他会嗤之以鼻。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阅历丰富了,什么妖魔鬼怪都见怪不怪了……
人经历得越多,能容忍的事就越多,能把人生当戏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向内求,不要去看敌人,而是去看你内心的嗔恨,用慈悲心去化解内心的嗔恨。心中没有嗔恨,天下没有敌人。 对于嗔恨,慈悲是最好的良药。
◆ 第41章 在吃饭中修行
祗,读音zhī,表示恭敬之意。
祗
吃饭前想五方面
五观堂是哪五观?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欲望本身没有对错。欲望是引起烦恼和情绪的根源,也是遮住智慧的乌云。若想要增长智慧,需要看见欲望,放下对欲望的执着。
据研究,每人每口平均咀嚼十五到二十次,但肥胖和超重的人咀嚼的次数会少很多。
可以换一种方式吃饭。吃饭时,尽量不干别的,也不要想别的。把你的觉知放在嘴里,放在牙齿、舌头、口腔壁、饭菜上,正常咀嚼,每口咀嚼三十次。
“同样是吃饭,同样是睡觉,却有不一样的结果。凡人吃饭时,左顾右盼,想这想那,千般计较,万般思虑;睡觉时,颠倒梦寐,梦这梦那,思绪万千。修行者,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别无他念啊
当你欲望减少,执着减少,安静下来,智慧自然升起!
一米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 第42章 在吵架中修行
人们之所以会吵架,是因为都认为对方做错了。其实双方都没有错,只是角度不同。
没有对错,并不意味着对生活中所有事都置之不理。该怎么做还是要怎么做,不用为此而“挂碍”!
心无挂碍,凡夫即佛;一旦挂碍,佛即凡夫。
◆ 第43章 在教育孩子中修行
父母之所以产生焦虑,主要的原因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人生寄托的一部分。
教育孩子焦虑,建议一:
家长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教育孩子焦虑
建议2:接受孩子的不足
家长要相信:孩子都会比家长优秀。
教育孩子焦虑
建议3: 经历磨难等方是真正的人生
家长要知道:经历一些磨难和痛苦,对孩子成长并非坏事。
人生所有经历的路,都是必经之路。你可以做的是陪伴和引导。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在教育孩子时的修行,记住一点:学会放手!
论孩子
纪伯伦 著 冰心 译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 第44章 在工作中修行
过去的事,我全接受;未来的事,我能改变!
基础相同的人,可能发展不同,基础不同的人发展更可能不同;
起点低的人可能最终走得高,起点高的人也许最终并不得志。
这都是他们对自己生活加以不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你有工作,如果你是基层员工,记住两个词:精进,忍辱。
精进,是指你要做得比别人更认真,工作时间更长,主动性更高,踏实努力工作。
忍辱,是指你不要抱怨。不只是嘴上不抱怨,内心也不抱怨。不要总看那些不公平的事,不要觉得自己付出多就应该收获多,不要想这些。
对基层员工来说,不用看别人,做好自己的事,把公司交代的事情做好,不用去计较批评或者抱怨不公平,自然会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
如果你是中层管理者,记住两个词:禅定、布施。
禅定,就是专注于工作本身。
应该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业务,带好团队。不要操心公司整体经营问题,不要整日议论什么战略、文化、公司八卦什么的
布施,是让你帮助他人。管理者有团队,帮助员工成长,给新员工做培训,这里要提醒的是帮助要集中在工作,不要涉及生活。不和别的团队抢功劳,把功劳让给别人又何妨
如果你是公司高管,记住两个词:持戒、般若。
什么叫智慧?当你安静时,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或评价,就是智慧。
如果你是创业者,是企业老板,或者是做生意的商人,你要注意两方面:走正道,做善事。相信事物的正常规律,一些赚快钱的邪道不要走,厚积薄发,对客户好一点,公司财务严谨正规,这些都是走正道;可以带领公司参与或发起一些公益活动,个人也多做做慈善,修桥补路,帮助朋友,多做善事。这既是对社会的反哺,也是对个人内心的滋养。
> 做这些事时,有三点要注意:
一、内心一定不要有抱怨和嗔恨。
二、不要期待公司或者他人给予回报。回报会体现在哪里,你根本无从知晓,别找理由,只管做就好了。
三、要真的去实践。每天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看看是否做到了。
◆ 第45章 在病痛中修行
修行,可以让你增长智慧,让你能从苦中解脱出来。
不要太执着于这个身体。身体只是个身体,并不是你自己。如果你仔细探寻,并没有一个实体的“你”存在,这就是佛学中讲的“无我”。
如果意识到这个念头“想吃顿好吃的”,你告诉自己,哦,这是个念头。这就是不跟随,没有采取行动。 不跟随念头走,这需要很仔细地觉察,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跟着走。
◆ 第46章 在阅读中修行
阅读本身就是修行。全神贯注地阅读,会让你安静下来。
阅读,要读好书,读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书,读经典的作品。
全神贯注地阅读,会让你安静下来。那些纷繁复杂的妄念,那些野心和欲望,那些焦虑和彷徨,都会在你全神贯注地阅读中消失
携书如历三千世,无书唯度一平生
人从书中乖
看书中有小人物肩负使命,坚韧不拔,一步一步崛起,看得大为敬佩,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懒散如昔一事无成。这种看不是体验,只是一名看客。如何才是体验?你可以学以致用!你羡慕他,为何不能效仿他?你崇拜他,为何不能成为他?可能你觉得自己做不到,你会担心会害怕。此时,看见你的担心与害怕,看见你的惰性与习气,试着克服它们。
◆ 第47章 老子的智慧
人人本来智慧具足, 只因欲望和执着,蒙蔽了智慧。 就像太阳一直都在, 只是因为乌云太多, 遮住了光芒。
◆ 第48章 希言自然
选:《道德经》二十三章
【译文】
止念欲,息思虑,一切顺应自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张建云说】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贝雷·阿尔德里奇说:
抚平心灵皱纹,等于青春永驻。
人要以最真诚的态度和最醒目的标示,指引自己尽可能抚平心绪的波澜,压缩身躯的欲望,要放下全部忧思,战胜消逝的光阴,注入不老的信念,永葆青春的活力,谱写华美的乐章。
顺应自然之力,每个年龄段都有精彩节目。(选自张建云编著《微国学》之“养心”篇)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果真的想要教导别人,最好的方式是少说,甚至不说,希言自然。
语言从来无法表达真实的世界
无缘之人,千言万语也不会起半点涟漪; 有缘之人,我的存在就会惊醒他所有感觉。
希言自然,不是表面上忍住不说,而是从内心不起分别心,连说的意义都不存在,自然不用说。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尽心章句上》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 第49章 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第三十三章 认识别人是“智”,了解自己才算“明”。战胜别人,说明很有力量,战胜自己才算强大。知道满足就是富有。努力不懈就是有志。
战胜别人是“向外求”,战胜自己是“向内求”。英雄征服世界,圣人征服自己!
知道满足的人,才真正富有,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我们追求事业,追求成功,追求更多的财富,这么做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永远没有尽头。
压力都来自攀比!而攀比来自我们渴望“知人”“胜人”!没有这些欲望,就没有攀比,就是知足,就是富有。
“向内求”的唯一方式是“觉察”,也就是“看见”,“看见”是指看见自己的念头,看见“自我”的机制。
厌恶某人某事,你去“看见”这个厌恶,你会发现厌恶并不源于别人,而大多源于“自我”的嫉妒
认识自己,战胜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战胜自己的过程。
如果我们真正认识了自己,会发现根本没有自己,这就是佛学中讲的“无我”。当没有自己,也就无所谓输和赢。
◆ 第50章 善与不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是故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就是佛家中的:不二法门
不要有分别心,一切问题都是分别心造成的。有了分别心,就有了判断,有了判断,就有了接受和拒绝。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了一,人开始有判断,有判断,就是二。这个二,就是我们的二元世界。有对错,有美丑,有高低,有前后……这个二加上本源的一,就是三,然后你会发现这一演化,就成了眼前这个精彩的世界。
佛教里面很多地方讲“不二”。不二,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二元对立地看待世界、分辨世界。有我和其他人,其实就已经是分别,就是二。
老子在这一章还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意思是说:得道的人,用无为的方式来做事,教导的时候也不用语言。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特别好:逆来顺受。 现在也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第51章 生而不有
生而占有,为而有恃,长而主宰
◆ 第52章 大道甚夷
伟大的东西,一定是简单的。道是如此,人也是如此,做人越简单,越有力量,也越容易快乐。
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字面意思是:道路很宽广,但人们喜欢走小路。背后意思是:“道”很简单,也无处不在,但人们总是喜欢找一些捷径,找一些独有的方法,找一些自以为是的秘诀来探索“道”。这些人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反而不容易得道。
无为,是指不造作。什么叫不造作?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上班时上班,走路时走路,这就是不造作。饿了,要吃大餐;困了,要找人按摩;上班,总在抱怨;走路,总想着看美女,这就是造作。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工作太复杂,那一定有问题,需要重新梳理,做减法。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生活事情太多,那一定有问题,需要重新梳理,做减法。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一直过着简单的生活,一定要珍惜,不要轻易打破它。
◆ 第53章 圣人皆孩之
这个“歙歙”,念(xī xī),吸气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收敛欲望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说得很形象,人们在生活中,最关注的就是“自己”,住得如何,吃得如何,穿得如何,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拥有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别人对自己评价如何。
不一样。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孩子,而你知道了。 你知道自己是孩子的那一刻,你并不是孩子。此时,你看众生,都是孩子。
◆ 第54章 知雄守雌
假装不知,实际上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因不能行动,或将待机而动。 这才是知雄守雌之说。
知雄守雌
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还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人们习惯于“知雄求雄”,而不是“知雄守雌”。
不追求成功,就没有人能打败你;不追求财富,就没有人能欺骗你;不追求名誉,就没人能抹黑你;不想赢,就没有人能让你输。
懂得“知雄守雌”的人,平时都很谦逊,他懂得越多,就会越谦逊。他很少与人争论不休。争论赢了又如何?正是因为他谦逊,所以他能接受批评能发现不足,然后他懂得更多。所以“知雄守雌”,会让你懂得更多。
真正有智慧的人,一直活在当下。
◆ 第55章 善为道者
知不足而后进
正是因为不满,所以能保持这个旧的状态,还能不断更新。
牝,汉字,读作pìn 。
- 雌性的鸟或兽,与“牡”相对;
- 锁孔;
- 溪谷。
如
牝鸡司晨
牝
踏向彼岸的每一步,都是到达彼岸本身。
如果要过好人生,那么去注重每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 第56章 红尘滚滚,心如磐石
qi/
“綦”,在甲骨文里,上部的“其”是一只鞋的形象,下部是“丝”,指古人系鞋的带子,而用在祭祀等重典上则表示庄重。《礼记·内则》曰:“履,著綦,”意即戴上裹腿,系上鞋带。綦,还有苍青色的含义,《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卿乐我员”綦巾,即“苍艾色女服也。”
綦
◆ 第57章 七堂修心课
1.金钱
。这让我引以为戒,提醒我不要以赚钱为初心。
赚钱的目标:买自己想买的,即购物自由
不用在意VIP,不用在意旅行车费团费,不用在意是奶茶还是星巴克……不用在意房价抗房贷……
不管你现在有没有赚钱,不妨去想一想:为什么赚钱?有了钱你是什么状况,没有钱又是什么状况?
2.名声
一旦有了“名”,经常忘了自己原来是什么样子。
如果一个人特别有名,成天站在聚光灯下,他的傲慢是会增长的。一个人傲慢,是因为他无知。所有的傲慢都来自无知。
3.美色
4.情绪
如果你连要饭的生活都能过,你还怕失去什么? 其实我们从头到尾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失去,因为压根儿就没拥有过什么。你觉得钱好像是你的,可是钱不会一直属于你。你觉得痛苦,但连要饭的日子都能过时,你会发现痛苦都只是头脑编的故事。
一切情绪都是头脑编的故事,没有例外。
5.责任
前面的可以执行,多干活,多承担责任,而且尽量多些儿技术含量的
后面加薪神马,经常都是要自个争取的;竟然老板“良心发现”主动提出,当然是心安理得的接受呀
不过之后要考虑承担更多更大责任的……
找亏吃!什么叫找亏吃?来得比别人早,走得比别人晚,是你的活儿你干,不是你的活儿,你也帮别人干。如果领导找你谈话,说你做得不错,下个月给你加两千块钱工资。?你回答说,领导要不再晚两个月吧,我觉得我现在的能力还不够,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人。如果领导想提升你,也想提升另外一个人,他很纠结,怕你们中没提升的那个人的积极性受影响。你就告诉领导,没关系,提升他,我还年轻,我有的是机会。你不觉得这个领导会更喜欢你吗?以后这个领导去哪里都会想带着你。老人家都说吃亏是福,但你就怕自己的利益被别人碰了,有一点点利益都要去抢。如果你反过来做,会发现自己瞬间不屑于与别人争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6.慈悲
6.慈悲
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你心中没有嗔恨,内心才会没有敌人;你内心里没有敌人,才无敌于天下。此时也没有嗔恨造成的痛苦。
7.信仰
不要乱花钱,要惜福,还要好好学习,提升自己
惜福
你老公对你不好,你生气;对你好,你又觉得这是套路。做你的男人真不容易。
你状态有好的时候,就一定有状态不好的时候。你想追求快乐,就一定有痛苦的时候。其实所有的人都在追求快乐,但每个人都很苦。
所有的快乐都来自希望别人快乐, 所有的痛苦都来自希望自己快乐。
◆ 第58章 跋:期待在修行路上与你相遇
学以致用
关键不在明白道理,而在于要用在自己身上。
真正的你本来就是圆满的, 没法增多,也没法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