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大播,让我想起了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下面借百度简单说一下她的生平: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可以简单地说,她少时无忧,中经丧乱,晚景凄凉。她的一生也是充满了坎坷的一生。
年方十六的她,初始笔墨。就写出了一首流传较久的小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和古时候少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情景大相不同。而此词中便可看出李清照家人开阔的胸襟与颇有远见的视野。而这寥寥几句,回忆与姐妹郊外同游,随心而出,但读起来句句清丽,不乏一种自然之美。肆意欢笑,荡舟湖心,人生最美好的就是这时候的时光吧,少年之时,不谙世事,诗篇里只有灵动无所谓哀愁。
十六七岁正朝气蓬勃,青春袭人。这一年,青春梦回,少女多了一份敏感、细致的心思。年少骑竹马、弄青梅的乐趣早已不再,伤春悲秋占据了大部分的女儿情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如梦令》不似古时题材那般,这篇更清新脱俗,简单几句便将一个女子惜春的情怀抛洒而出,读之令人动容且印象深刻,如此佳作,其实罕见。一场大雨过后“海棠依旧”的回答,没有慰藉她心中的忧愁,反而使她徒增伤感。这就有了词末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场大雨过后,院子里、花径丛中,现应是绿色更加丰润,而海棠恐怕也只剩点点残红。在这美好的如花时节,她想必也如书中的莺莺,俏丽芳华,正在等待一个痴心的男子,从此恩爱白头。这伤春惜花的心情,何尝不是对自己的怜惜?
缘分到了,你的生命里就会出现一个人,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他来了,你爱了,一切刚刚好。当真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一首《点绛唇》写出了荡秋千后初见赵明诚的场景,尤其最后一句绝妙。上门提亲,两家的联姻就这样达成。也许她以此诗来铭记这红尘里最美的相遇,这世间最珍贵的相逢。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子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虽然写相思的的诗词居多,然而李清照此词并不流于俗气。这结合自然寓意的意兴之作,十分成功的避开了带有谴责夫君不归的怨妇情结,只单纯描写自己孤独、盼归的简单心境,使之清芳高雅。倘对对夫君没有爱之旖旎、心心相印,她又怎会谱写出如此佳句?
重阳佳节,代表全家团圆的日子。然而对于李清照来说,因为赵明诚远行在外,这又是一个思夫的伤感日子。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中的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得此词,大赞李清照文采飞扬,亦能感受此种心境,反复咏诵,情到深处,竟提笔作词附和,相传他为此闭门谢客,秋雨是那三天三眼前先酝酿,始于李清照比高低。三日后,五十阙词毕。赵明诚故意将《醉花阴》夹于其中,拿给好友陆德夫品评。焦灼的等待中赵明诚的心始终慌张,却不料等来的回复竟是这样。只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这正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身为婉约派词人。他除了自身的婉约之情外,更容易故雄壮之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词也成了她的代表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深情仍在,生死相隔,二十八载(李十八,赵二十到李四十六,赵四十九),皆成空忆。昔日山盟亦随人去,任红尘相遇,相许白头,终抵不过这荒诞结局。浮生散场,盛宴不再,脆弱如她,如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眼前的光景,身处之境,却正是一个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山河破碎,故园不堪回首月明中。似在一夜之间她又重回斑驳。夜深静远,女子的凄凄心事,闻者动容。然而此时的哀愁,早已不是少女时代肤浅的闺阁惆怅,生逢乱世,她知道,再也不会与赵明诚拥得好梦,直捣晨昏。
说起李清照的晚年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渣男)就是张汝舟。(以下内容源于百度)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对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颇有争议)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