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五十四|社会心理学之看不见的影响力

导读五十四|社会心理学之看不见的影响力_第1张图片

这本书与之前的《他人即地狱?人际关系的冲突的源起与化解》内容结构相似,都是在一个大主题之下,分成三个小主题,再在三个小主题之下,分为几个方面,再在几个方面之下,选取几个要点具体研究与分析。因此,对于本书,从内容架构的角度来理解并不困难。

本书的第一个小主题是从众,对于这个主题,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方面,从众的经典理论研究。对于这个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几个维度进行剖析。第一个维度,从众的定义及表现形式。所谓从众,就是指某个人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或者信念做出改变。它的关键在于,即使这个人脱离了群体,仍旧会保持着这一群体的思维观念或者行为模式。

它有两大表现形式,第一大表现形式是顺从,所谓顺从,即透过他人或组织惩罚以及奖励等外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顺从。若这个外部力量又具有明确命令,那么顺从就变成了服从。

第二大表现形式是接纳。所谓接纳,就是我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认为群体要求每个个体要做的事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

导读五十四|社会心理学之看不见的影响力_第2张图片

第二个维度,心理学史上关于从众的三个经典实验研究揭示的道理。第一个是心理学家谢里夫做的实验,透过他的研究发现,一个群体如果形成了某种规范的正确答案,那么这个答案有可能透过群体成员间彼此地暗示不断延续下去。

第二个是心理学家阿施做的实验,透过他的研究,可以发现,人们在群体中出现群体妄想之后,就会自发的传播错误观念,那么如果一旦某个错误观念在群体里部分传播开了,那么将会有许多人选择从众。

第三个是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的做的实验,透过他的实验,可以发现,人们在某种情景下,会无条件且不加思考的服从上级权威的命令,从而对无辜受害者施加参任地报行。而且,据它研究发现,影响一个人服从命令的也有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也就是服从权威命令,施加报行的人与受害者之间情感联系的深浅会影响人们对命令的服从。

第二个要素,权威的接近性与正当性。也就是那个权威的人到了现场以及给出了一套所谓正当的理由,也就是加深某个人的服从。第三个要素,权威的机构性,也就是宣称这是某个专业组织的命令回加深人的服从。第四个要素,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应。也就是这个群体中越来越多人的服从,会直接加深自己服从的想法。

第三个维度,从三条社会心理学原理认识从众。第一条,就是当外界力量超过个人内在信仰,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将很大可能被外界力量支配。第二条,情景的规范,也就是个体的行为或者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所处情景规范的制约或者支配。第三条,基本归因错误,也就是我们往往将原因会归结为一个人本身的原因,而会忽视社会情景,制度等外部因素。

导读五十四|社会心理学之看不见的影响力_第3张图片

第二个方面,影响从众的因素。从群体的角度来看,有三个要素影响从众,第一个要素,就是群体内部意见趋于一致性。第二个要素,群体里三个或多个具有吸引力、社会地位高的人。第三个要素,在没有违背事前承诺的公开场合下做的反应。

第三个方面,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第一个因素,规范影响。也就是个体想要与群体保持一致性,以免遭人拒绝,以及获得群体的接纳与认同。第二个因素,信息影响。也就是我们有时需要透过群体的信息来做出正确的行为。

第四个方面,从众的个体差异。对于这方面内容,可以从个性以及文化角度审视。从个性角度而言,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社会情景影响力微弱,那么就是个体的个性会发产生不同行为。从文化角度而言,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从众行为都有,只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社会的敏感性程度不大一样。

第五个方面,抵制从众的社会行为。这种抵制,一方面体现在当个体觉得自己的自由行为或者意志受到压制时,就会反抗,另一方面体现在个体虽然主张坚持自己的独特性,但这种独特性却似乎又是建立在符合道德规范基础之上的。因此,即便抵制,有可能抵制本身就是从众,所以与其与从众对立,不如承认自己免不了从众,从而在这个角度不断反思审视自我行为。

第二个小主题,说服。对于说服这一主题,可以从说服的路径,说服的要素,警惕鞋教说服,抵制说服的方法,四大方面去具体分析。第一个方面,说服的路径。它可以分为两大路径,第一大路径,中心路径。所谓中心路径,在个人理解,就是所谓的理性说服,也就是给大众提供一系列充足的论据,论证,专业的信息等等,激发人们的思考。第二大路径,外周路径,在个人理解,就是所谓的感性说服。也就是透过简单,吸睛,奇特等感官信息,引导并抓住大众的注意力。

导读五十四|社会心理学之看不见的影响力_第4张图片

第二个方面,说服的要素。说服的要素,包括说服者,说服内容,说服对象,说服渠道,四大要素。对于说服者,如果具备专业,可信,信赖,吸引力等特点,就能增强说服力。对于说服内容,这取决于说服对象,如果说服对象个体偏理性,那么内容理性,说服效果好,如果说服对象个体是偏感性,内容感性,说服效果好。

而且说服内容根据说服对象,最好能够从提供差异化观点,正反面内容,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出发。这里,仅简单解释一下首因和近因,所谓首因,就是第一眼首先见到的信息,记忆最深,所谓近因,就是最近发生大家熟悉的信息,记忆最深。

对于说服渠道,线下的直接接触要比线上说服要强,主动参与被动接受,各有利弊。对于说服对象,研究发现中等自尊水平的人最容易被说服,更具体而言,可以从年龄与慎思这两个点出发,面对不同年龄阶层宣扬符合他们需求以及价值观的观点以及对不同认识层级的群体表达何等内容,影响说服力。

第三个方面,警惕鞋教的说服。对于方面内容,先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被鞋教说服?这里可能涉及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点,登门坎效应。所谓登门坎效应,就好比,你向一个人借钱。第一次,借2元,第二次,借4元,第三次,借8元,逐次以2的次方累积,如果之前对方都一直愿意借。

那么,累积到要借200万时,对方若能负担得起,这比起你直接一次向对方借,可能借来的几率要高。那么鞋教,也就是利用这点,让你一点一点在作出公开场合作出忠诚其理念的行为后,就可能从态度上改变了。

导读五十四|社会心理学之看不见的影响力_第5张图片

第二点,鞋教的说服者往往扮演那些处于人生转折点,迷茫点的点灯之人,提供给他们一套确定的答案。第三点,群体效应,也就是他们往往隔离这一群体与外部群体,比如家人群联系,迫使他们只能从当下群体中获得认同感,其次压力以及情绪的唤醒,会让人的注意力范围窄化,逐渐只关心当下群体里的毫无逻辑的理念,最后,那些已经蜕变为狂热分子的人,会透过各种方式诱使其他人从众。

第四个方面,抵制令人生厌的说服。第一种方法,就是在别人表达观点前,先自己在公开场合表明自己的立场及观点。第二种方法,挑战信念。在这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用温和的攻击,冲击自己的信念,那么,自己反倒会对自己保有的信念,信仰得很深。

这一方面,让自己可以更加坚定自己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如果自己的观点本身是错的,那就会需要自己主动调整了。第三种方法,先自己给自己,输入经得起检验的科学三观与常识。

第三个小主题,群体。所谓群体,即两个过多个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对于这一主题,可以从群体的影响,群体的懈怠,去个体化,群体极化,群体思维,群体中的少数派,六个方面简要理解。第一个方面,群体的影响,对于这方面内容,需要理解一个概念叫他人在场。也就是在一个场合下不只有自己一个人,还有其他人。

如果这个其他人,是纯粹他人在场,也就是跟自己不会发生诸如:奖惩关系的人,比如同事,那么他们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呢?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会激发与增强人的优势效应。这种优势效应,意味着做得正确,可能越做,越正确,做得错误,可能越做,越错误。而且,如果人越多,越能唤醒这个优势效应。

导读五十四|社会心理学之看不见的影响力_第6张图片

那为什么他人在场会唤醒优势效应呢?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前文提到的纯粹在场,第二个原因是评价顾忌,也就是会注意别人的评价看法,第三个原因,就是分心,也就是自己会想着别人正看着。

第二个方面,群体懈怠。就是在群体中,由于责任分散,无法评价个体作出的努力以及个体不用为集体负责时,个体就人容易懈怠。那怎么解决呢?可以分成小团队,制订挑战性目标,责任落实到个人等等。

第三个方面,去个体化。所谓去个体化,就是在群体中,个人很容易丧失自我觉察,自我身份,以及自我约束。那在什么情景下,会这样呢?可能因为群体规模,因为所谓法不责众,就是这个道理。而且,群体规模一大,个体一方面处于唤醒状态,或者分心中,自我意识就变得模糊,会变得更加依赖情景,更加另一方面,他们没有所谓的评价顾忌,完全可以将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情景的原因,而非自己的选择。

第四个方面,群体极化。所谓群体极化,就是群体对个体观点的强化,也就是在群体中,自己坚持对的观点可能会变得更对,自己坚持错的观点可能会变得更错。那为什么会这样呢?目前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就是信息影响。也就是群体讨论中,其实大多数观点都与主导性观点大同小异,而且主导性观念由于在表达中不断被重复,人们也会越认同。

第二种解释,就是规范影响。所谓规范影响,就是在群体中,我们发现对方的观点如果与自己差不多,那为了进一步得到对方的认同与喜欢,那么自己就会越来越强化自己的观点。

导读五十四|社会心理学之看不见的影响力_第7张图片

第五个方面,群体思维。对于群体思维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心理学家归纳了以下八类,无懈可击的错觉;合理化;对群体道义的无可置疑;对对方立场的刻板印象;从众的压力;对异议的自我潜意识压力;一致同意错觉;保护群体不受不愉快信息干扰的“心理防御”。当然,这些问题并不代表,群体思维一无是处,相反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规避这些问题,真正利用群体思维。

那怎么规避这些问题呢?第一,好比法庭一般,有个类似法官的中立立场。第二,要有真实的反对者。第三,群体拆散成小团队讨论,再组合讨论。第四,局外建议以及实行前地二次自由讨论。第五,也可以先群体头脑风暴,后个体头脑风暴。第六,用书写互动。第七,网上智库自由头脑风暴,等等。

第六个方面,群体中的少数派。对于群体中的少数派,其实他们是属于那种一以贯之自信表达且宣扬自己观点与立场的存在,他们透过叛离群体中的大多数,也可以透过前文所提到的规范影响以及信息影响等变量,从而变成多数派。

行文至此,已近尾声。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虽然书中提到的三个小主题,从众,说服,群体,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完全放弃这些行为,因为,人是无法摆脱它的社会属性的,处在这个社会里,就无时无刻不在遭遇这三个主题,那么,对于我们而言,可取的方法,不在于逃避,而在于看清,也就是看清了这些问题,或许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稍微活得明白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导读五十四|社会心理学之看不见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