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让你精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完全攻略(完整)

思维导图传入国内已有十数年之久了,大家或多或少都使用过思维导图,或者至少耳闻过思维导图。笔者也是思维导图的重度使用者,但是,发现国内思维导图多种多样,有些甚至已经偏离了思维导图的基本原则,几乎可以称之为伪思维导图。鉴于这种状况,笔者基于自己的使用体会,有意写一篇关于思维导图的文章,希望通过本文让大家对思维导图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一、东尼·博赞与思维导图

既然要讲思维导图,自然不得不介绍它的创始人——东尼·博赞。东尼·博赞创造思维导图的初衷是改善传统线性笔记的不足,由其写作的《思维导图完全手册》等系列作品,累计全球销量已超过1000万册。博赞还是世界记忆锦标赛的创始人,曾经帮助英国查尔斯王子提高记忆力,因此其本人还被誉为世界记忆之父。

左右脑分工不同的理念现在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笔者就不做详细讲解。简要概括来说,就是左脑对语言、数字、逻辑等抽象概念更敏感,主要负责跟计算、逻辑、理解相关的工作,因此,左脑被称为“学术脑”、”语言脑”;右脑则对直觉更感兴趣,包括图像、节奏、旋律等,我们常说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第六感等都是右脑的主要功能,因此右脑被称为“艺术脑”“本能脑”“创造脑”。而思维导图就是博赞基于左右脑分工不同原理所设计的。

一文让你精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完全攻略(完整)_第1张图片
图1为左右脑分工概述,图片选自网络

博赞有感于传统的线性笔记的纯文字的特点,针对传统笔记过于单调、低效、限制性和顺序性的缺陷,打造出我们现在看到的思维导图。因此,可以反向推出思维导图的主要特点是色彩丰富的、图像化的,更注重发散性,用更少的文字记录更多的内容。故而,在思维导图中最显著的三大特征就是,中心主题清晰醒目、主干内容突出强调,关键词或关键图简炼精准。可以看出,每一个特征都对传统笔记使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传统笔记虽然也会有中心主题,但是笔记的铺排让内容与中心的联系变得不再紧密,因为使用者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过多思考主题是否清晰,更多的是按步就班的记录;而对于主干内容,传统笔记很难有效的突出,笔记的主干想要从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凸显出来有非常多的障碍需要跨过,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朋友记笔记时会用到很多各色荧光笔的原因,从某种程度讲,荧光笔的使用已经带有思维导图的些许痕迹;至于关键词或关键图,传统笔记根本就不关心这个,传统笔记是平均主义的践行者,不管重要程度轻重,一律花费同样多的笔墨。当然,这与传统笔记出现的时间早有关系,毕竟当时还没人意识到帕累托定律。所有的这些对比,除了表面上的文字多少与有无图片的差异外,更深层次反映的是使用者有没有进行深度思考和提取。因为传统笔记的特点,实际上已经让使用者忙碌于抄录,没有多余时间对记录的内容过多思考,这样的笔记往往是记录的时候忙忙碌碌,记完即抛之脑后再不理会。使用者做的最大工作其实就是把笔记从板书或书本搬运到记录本中。

博赞为了改善传统笔记重文字轻图像、重记录轻思考的固有缺陷而创造了思维导图的雏形。但是思维导图不简单等同于传统笔记的补充,而是具有自身特性的一种思维工具,远远超出传统笔记的应用范围。概括来讲,思维导图是一种助力思维激发思维整理可视化思维工具。要体会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工具的作用,让我们先看看什么是思维激发?什么是思维整理?什么又是可视化思维?

思维激活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水平思考又称为发散思维,可以简单理解为自由联想,即不受逻辑推理和审慎判断的限制,只要与中心主题相关全部可以列入其中,思维导图中同级别之间主要属于发散思维的应用。垂直思考又称为深度思考,讲究推理和逻辑顺序,是一步步深入探求,是有逻辑的联想力,思维导图中上下级别的关键词表达的就是这种关系,它们之间往往有因果或从属关系。可以看出,不管是水平思考还是垂直思考,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力调动联想力和想象力,引导促进使用者进行思考。

思维整理,就是把信息由无序变为有序的过程。思维导图在初步完成时,同级别之间的关键词由于是发散思考的结果,所以大部分之间的逻辑顺序并不一定是完美的,这就需要我们把这些发散的线条进行整理排序。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思维整理不宜过早使用,因为过早使用会给思维导图提前划定限制,不利于思维发散。

可视化思维,顾名思议就是将“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内容清晰的展现出来”,而思维导图一方面是将不够清晰的内容以简洁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另一方面思维导图实际展示的是导图作者的思考过程和思考结果,将不可见的思维变为可视化的导图作品。比较图2和图3可以直观感受,同样是旅行计划,全文字笔记与思维导图无论从记忆效果还是主观感受都有不小的劣势。

一文让你精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完全攻略(完整)_第2张图片
图 2为旅行计划表


一文让你精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完全攻略(完整)_第3张图片
图3为旅行计划思维导图版


紧接着讲讲思维导图的三大特征,主要包括中心主题、主干和关键词或关键图。中心主题可以是一本书或电影、一个会议主题、一个想法或计划等;主干则是围绕中心主题发散出的相关性最强的主要概念,因此主干往往是更具概括性的大范围概念;关键词或关键图是思维导图区别于传统笔记的主要特征之一。不同于传统笔记的平均用力,思维导图要求每一个线条上方只写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图,而不是词组或句子,这就需要使用者不得不专注思、细细琢磨,然后选出最能代表该部分内容,最能引发该部分内容的一个核心词。提取关键词的工作有点像我们学英语长难句时的化简,需要我们把各种插入语、修饰成分、从句、定语等全部剥离,最后从剩下的主干内容中选择最关键的那个词,一般情况动词或名词会充当关键词的角色。那么,什么是关键图呢?关键图是能够代表该部分内容的图像,俗话说一图胜千言,大部分时候一张图可以比一个词语更具有表现力和概括性。可以很明显看出图像化、可视化也是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最大的区别之一。我们在前文中有介绍过左右脑分工工作的情况,思维导图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调动左右脑共同协作,而不是将大好的资源搁置不用。另外,由于右脑具有高速记忆和阅读的功能,所以当你使用思维导图进行笔记或记忆时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因此,使用思维导图时要尽可能多用图像来表达,对于文字则应该奉行惜字如金的原则,一幅思维导图作品如果全部都是文字而没有图像的话,这个作品的评分不会很高,使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不过,即使是全文字的思维导图也比不用要好,因为一幅完整的作品实际上已经是一张结构化的图像了。

图4为彪哥为孩子学儿歌做的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的绘制步骤

思维导图的绘制分为两部分来讲,首先是思维导图的基础步骤,可以大概用六个步骤完成。讲解步骤的时候我们暂以手绘思维导图为例。实际上现在有很多思维导图的绘制软件也可以做出非常优秀的作品,绘制的步骤基本等同于手绘,但又有一些手绘思维导图不具备的优势,我们放在后文再讲。先说一下准备工作:一张纯白纸、3种以上颜色的笔,足矣。

1.画出中心主题。中心主题是此次准备探究的一个话题,可以说是思维导图的基础,也是第一重要的元素。因此,中心主题的表现需要先声夺人,能够最大限制的吸引眼球,夺取大脑的注意。先准备一张没有条纹或格式的纯白纸横着放置在桌面上,选择纯白纸是避免视觉被其它非思维导图的元素所干扰,影响思维导图的实际效果。如果采用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同理,也尽量选择纯白背景,而不是为了美观选择各种壁纸。因为在别的元素干扰下,大脑对核心信息的锁定就会减弱。在这里可以提一个思维导图的美化原则,即遵循左右脑分工原则,不为美化而美从,一切美化工作要屈从于核心信息的地位,不能为美化引入干扰元。另外要注意将中心主题放在纸张的中心位置,一方面便于后续绘图时上下左右延伸主干,另一方面则在放在中心有利于中心主题突出强调。为了突出中心主题,我们一般会选择有视觉表现力的图片,同时又能不偏离探究的话题。比如,如果想写一本书的思维导图笔记,那么可以选择该书的封面作为中心主题图片,如下图所例。

一文让你精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完全攻略(完整)_第4张图片

2.画出主干。有了中心主题之后,我们紧接着就是从中心主题延伸出思维导图的主干,只有最靠近中心主题才是主干,其余由主干再延伸出来的线条,无论是第几层级,我们都称之为“分支”。思维导图通过绘制线条的粗细不同表示重要程度的差异,主干我们采用最粗的线条绘制,一方面表示主干重要程度是优先于分支的,另一方面同样为了起到吸引注意力的作用。

当向外延伸第二个主干时则换另外一种颜色,目的在于使大脑直观区别两个不同的主线,因为思维导图的每一个线条代表的是一个思考,所以相邻主干尽可能选择不同颜色。因此,现在就很容易明白在做准备工作时我们为什么要准备3支以上不同颜色的笔的原因了。

3.关键词。

我们在前文已经有提及到关键词,关键词要写在线条的上方,线条的长度一般与关键词的长度等长。一个线条上只写一个关键词。因为关键词是我们从一段话甚至是一个章节的文章中提取出来的,在提取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经过辨别和分析。根据研究表明,提取是比重复学习更有效的记忆方式。原因就在于当你强迫自己要给一段话提取一个代表性的词语时,你必然经过比较和考量确定哪个词更具有关联索引整段话的作用,无形中进行的是一种深度思考,是完全不同于以前看书/板书抄笔记的模式。其实在提取关键词的时候,你已经将该部分内容进行了一次内化吸收。

你也可以用图画来代替关键词,如果是手绘思维导图的话,你可以发挥想象力自己画,要是不知道怎么画,可以网络搜图给自己指导。我们画图的目的是让图片给我们延伸出更多的内容,所以不要为了画图而画,不要纠结于画图技巧,要一直记住自己的目的,即不忘初心。

4.分支。在第一个主干和关键词都确定以后,就可以从主干继续延伸进行垂直思考,画出该主干的分支。主干与分支一般属于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主干往往是较大范围的概念,由分支进行详细解释。除了主干以外的线条全部都称为分支,越靠近主干的分支表示越重要。除此之外,分支的画法和关键词的填写基本与主干一致,线条画成流线型,关键词写在线条上方,分支线条的颜色与主干线条颜色保持用同一颜色,换句话说就是思维导图的每个脉络,从主干到最后一个层级的分支颜色不变。原因在于同一个主干延伸的内容表示的是同一思考线路的深度思考,如果颜色不同会在视觉上造成混乱,也造成头脑记忆的紊乱不清。

另外,画分支的时候可以多留几个空白线条,原理也很简单,就是给思路的发散留有余地,减少人为限制。因为越到低层级的分支,思路散发越广,越容易出现隔断时间又涌现出的想法。分支的线条可以不用再画成粗脉络,但是线条仍要保证画成波浪状曲线,按东尼·博赞所说,波浪即是脑脉的样式。

最后,在一个主脉的思维导图画好之后,检视一下该部分的内容,此时就可以把之前预留出的空白分支进行填补或删除,这一步完全后,一个完整的主脉就基本完工了。

5.顺序。如果说思维导图的前4个步骤代表的是思维激活的过程的话,那么后两个步骤则偏重于思维整理的工作。有的人认为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发散的工具是很明显的,但是思维整理应该不属于思维导图的强项,这完全是一般人对思维导图的误解。首先,思维导图能够最好的进行思维发散并不假,但是根本上讲思维导图是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它能够让你的思路直观呈现出来。因此,当你通过思维发散和深度思考将自己的思考路径诉诸纸面时,再进行思维整理反而变成了一件轻松、愉悦的工作。

我们以主干为例进行演示关于顺序的问题,分支的排序可以参照主干排序的原则。我们在进行主干排序时,假如一开始自己在头脑中已经形成序列时,可以直接按顺序进行绘制,一般建议以顺时针的顺序逐次绘制即可。当然,顺时针的顺序只是基于大多数人的习惯提出的建议,如果你习惯其它的顺序,那么大胆的使用,它并不会让你的思维导图效果打折扣。

有人会问,如果刚开始头脑中是完全无序混乱的状态的话,怎么办呢?那你可以按照自由发散的原则,先将所能引发的思路全部表达在思维导图中,然后再进行排序。有人可能又说,发散出这么多思路,我会不会更加不懂得怎么排序了?这个其实是无须担心的,当你的思路放到纸上时本来就已经在清晰化了。因为在思维导图中你看到的不再是密密麻麻一大片文章,而是一个个关键词,这时你很容易可以进行条理化。即便你真的还是不懂怎么排序,也有很多工具可以帮助你。

比如,著名的5W2H分析法。

一文让你精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完全攻略(完整)_第5张图片

5W2H分析法又叫七问分析法,是二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5W,即what(事情是什么?目的是什么?)、why(为什么做或者为什么不做?)、when(什么时间去做?什么时机最合适?)、where(地点是哪儿)、who(涉及什么人);2H,表示how(怎么做?方法是什么样?)、how much(做这件事的花费、成本是多少?)。

5W2H主要优点在于简单易懂、掌握起来不负责,而且有这7个提纲后,思路会更聚焦。适用于项目管理等技术分析等管理类事务。

除了5W2H外,六顶思考帽也是很好用的思维模式。

一文让你精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完全攻略(完整)_第6张图片

这六种思维模式分别为:

白色思考帽:白色寓意无成见无立场。主要为中立客观角度。使用这种思维方式主张依靠事实和数据来证明,尽量减少主观性推断。

绿色思考帽:绿色代表有生机活力。使用这种思考方式则可以放开思想羁绊、大胆创新想象。绿色思考帽简单可以理解为头脑风暴。

黄色思考帽:黄色代表富有、有价值的含义。在思维方式中表示的是正向的、有建设性、有价值的相关讨论。

黑色思考帽:黑色表示负面的、否定的。用这种思考方式用于发泄出负面情绪,同时从找缺陷、查漏洞的角度,为项目风险控制积累底层思考素材。

红色思考帽:红色表示激情和情绪化。用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尽可能的发挥情绪的力量,表达预感、直觉相关的思考。

蓝色思考帽:蓝色代表冷静、审慎思考。用这种思考方式可以总揽全部讨论,通过比较分析,权衡利弊得失后,进行结论性总结。

六顶思考帽适合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于激发团队进行集思广益,可以广泛应运在包括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以及项目决策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两个思考工具把已经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再进行整理,会让思维整理变得事半功倍,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触发新的思维发散。

6.画出联系。画出联系是指用箭头连线的方式将不同线条进行连接,用以显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既包括正相关性和负相关性,也包括两个线条内容的逻辑关联、联想关联等。画联系需要注意一个原则,不破坏整个思维导图的清晰化和可视化。也就是说不要把联系的线画得到处都是,而且还多处交叉,那样就成了画蜘蛛网而不是画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的出发点相违背了。

三、思维导图的精进

在第二部分讲了思维导图的基本绘制。这一部分主要就一些细节部分做一些提示补充,让我们的思维导图更加有效率,更能达到我们预期的左右脑共用的效果。

1.关于图像的使用。正如我们前文所说,思维导图本身是一幅图画,即使在线条上不使用图像也比传统笔记好的多,但从使用效果的角度讲,我们仍然建议在思维导图尽量多去使用图片。因为作为笔记而言,文字已经注定是不会缺少的元素了,而从左右脑不同的分工处理来看,左脑对文字更敏感,而右脑对图像处理更擅长,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左右脑共同协作,我们需要给笔记引入更多的图像。

在这里,我们分别从手绘和软件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向讲一下引入图像的问题。首先说手绘,从大部分人的使用体验上看,亲自动笔写字比键盘打字的记忆效果好。所以,如果你习惯写纸质笔记,同时画图有一定基础,你是可以直接自己绘制思维导图中的图像;如果你习惯记纸质笔记,但是没有绘画基础,那要怎么画图呢?其实也不复杂,因为你要明白思维导图中的图像重要的不是绘画技巧,而是图像化给大脑的冲击。有人说我没有绘画基础根本想不到如何起笔开始画,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建议在初期准备画图可以百度相关的简笔画,照着去画,大概画20幅左右你就可以掌握简笔画的规律,仍然记住不要纠结于绘画技术,给大脑的反馈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接着说一下软件绘制。现在关于思维导图的绘制软件很多,不过从作品的显示效果看,只有imindmap最接近手绘思维导图。当然,这是因为博赞本人参与了该款软件的开发,创始人给该软件有加成。另外,还有使用人数较多的软件有mindmanager和xmind,这两款软件的优势在于模板有很多可选性,缺点则是对图像的插入支持以及主干曲线都与手绘差距较大。所以,笔者最推荐的仍然是imindmap。而且因为是imindmap软件的中支持自己手绘修改图片,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网络插入图片,也可以自己手动绘制。笔者目前采用的就是iPad+ipencil相配合,输入方式则下载第三方支持手写的输入法,这样基本上可以实现在电子设备上类纸化手绘,同时,使用手写输入也是为了矫正长期手机键盘打字造成的提笔忘字的问题。

为了强调图像的重要性,这里再次提醒一图胜千言,图像除了有利于记忆外也是速记的好工具,更有助于联想。

2.关于通感的使用。作者书中翻译的是联觉,不过我想大家更熟悉的叫法应该是通感。对的,就是我们语文修辞时学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将一种感觉的感受以另一种感觉表达。举个例子,“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是形容音乐魅力很高,把其他东西的魅力都掩盖了。但这句话里声音是听觉的感受,肉味是嗅觉和味觉的感受,这里就用味觉和嗅觉的感受来表达听觉上的震撼,这就是通感。思维导图提倡采用通感的手法进行选词作画来表达,这样会给思维导图带来更加生动的效果,也是加强记忆效果的手段。

一文让你精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完全攻略(完整)_第7张图片

3.关于自创代码。所谓自创代码,就是自己构建一套使用颜色和符号的体系。当然这个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慢慢使用过程中积累和提炼的,也可以引入自己在传统笔记中已经建立的代码体系。待属于自己的代码体系建立后,思维导图表达会更加精炼,能够更快的录入和识别思维导图的信息,扩大创意范围,提高创意的产量。

4.思维导图的分界线。可能很多人没有使用过思维导图的分界线功能,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的分界线是限制思维发散的,所以一般建议思维导图的分界线在作品完成后进行美化再使用,记住分界线使用——忌早。那为什么还要使用分界线呢?因为分界线可以给已经绘制的线条形成轮廓,更有利于加深印象,促进记忆。

另外,在这里补充一个细节性建议,是关于线条数量的。根据心理认知的研究,短期记忆的最多数量为7±2,即数量不超过5~9个,最好是向7以内靠近。如果你的一组线条的数量超过9个,那么你要继续分析看是否分类方面还可以细化。

一文让你精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完全攻略(完整)_第8张图片

5.间隔或留白。这里说的间隔主要是指各个线条之间的空白部分,可以很直白的说,线条之间的间隔与文字同等重要。正因为有间隔、有空白,整个作品才看起来更清晰,关键信息也才会更醒目,思维导图的效果才会更好,也让作品更加美观。

四、思维导图的应用范围

博赞在书中写了思维导图的98种应用,主要是为了说明思维导图的应用之广。笔者为了便于记忆,对分类进行了调整,分为听、说、读、写、思五个大类的应用。

1.听。听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简单来说,包括听课、参加培训、会议记录以及头脑风暴中、日常沟通中、商务谈判中的聆听部分。思维导图是思维可视化工具,记录的是思路而不是逐句摘抄。因此,在听课或听他人发言的时候更容易抓住讲话人的线索脉络,不会因为错过某句话而对整个内容产生误会。同时,使用思维导图更便于将整个内容内部的联系清晰、系统化,也可以将新学知识与旧有知识进行联想互动,得到更深刻体会。

2.说。工作、学习、生活中可以说方方面面涉及到说,大到一个演讲、一篇语音讲书,小到一个自我介绍。思维导图可以解决你无内容可讲、思路混乱、临场慌张的情况,而且因为思维导图不是一字一句讲稿,更便于你与听众互动,营造良好的气氛。

3.读。主要是指阅读,通过思维导图你更容易抓住全书的核心内容,而且因为思维导图的特性能让你更好的吸收书中的知识化为己有,提升你的阅读质量。同时,随着你阅读吸收力的提升,遇到同类型书籍或文章,你的阅读速度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4.写。写可以包括广意上的写作,包括写小说、文章,以及撰写公文、论文等,也可以包括类似于做工作/学习/旅行计划、文案创作等。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整理创作思路,让已有的蓝图可视化,为创作列出提纲。通过补充和完善后的思维导图写作就变成简单的看图说话,创作不再言之无物,无话可说。

5.思。前4项的听说读写实质上都脱离不了思考这个环节。这里的思则主要是指在思维导图指导下的对主题或项目的构思。关于这一点不做过多分析,用思维导图完成思这类工作,其实就是拆解前述4项工作,然后汇总输出的过程。

五、使用思维导图的误区

虽然思维导图有强大的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的作用,但是使用不当时,它的作用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打折扣。而且这种误解在很多人身上出现过,所以这一部分单独讲一讲。

1.照抄目录。初学者使用思维导图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照抄目录,书籍或文章目录是作者基于自身内在思考和外在表达的安排。如果你制作思维导图只是把书名当作中心主题名,章节名当作主干名,节点名称当作分支名,那么这样的思维导图实际是没有你的思考的,只能算是勾勒了一幅知识架构,而不是思维导图。并不是说不能借用原书目录,而是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选取、调序以后使用的目录才是自己的,不再是作者的。当然,严格意义上讲,仍然建议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尽量不照搬原文,照抄原文的工作交给佳句摘录。

2.思维导图内容过多。内容不宜过多主要基于心理认知短期记忆不超过7±2个条目,在前文已经有提及,不再详述。当然,这个原则并不表示思维导图不能承载内容,而是指为了更好的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你可以将一个大幅的、包罗万象的思维导图分割成宏观图、中观图、微观图等多幅作品。这样除了使用效果更好以外,作品也更加美观。

3.层次混乱。这个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做完思维导图的思维激发后缺少回顾,没有有效的进行思维整理。关于如何思维整理,上文介绍过5W2H分析法和六顶思考帽思维模式。在梳理思维导图的分类和层次时可以借鉴,其实做的多了慢慢也会形成自己的分类习惯,不过在初期仍需要有意识的加以练习。

4.连线杂乱。这一点上文有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5.缺乏逻辑。 这个问题仍然是缺少思维整理造成的,改善这一点,可以参照第3条的建议进行练习。

六、思维导图也有软肋

思维导图是非常强大的思维工具,但我们也不应该神化它。就像钱锺书曾说过的,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喜欢它、认为他很好,但没必要说他到顶好、顶顶好,认至于他本人都不认识自己。这种理性评价标准对于思维导图同样适用,思维导图是目前最好的思维可视化工具,但不表示没有缺陷,不表示它不需要再优化。

思维导图在思维激发方面是极其强大的,它的软肋主要存在思维整理层面。在思维整理方面,思维导图的强项在于对并列关系、顺序关系、层次关系和分类关系的处理,这些比较好理解。比如,主干之间或同一主脉下同级别分支都属于并列关系;各线条的排序属于顺序关系;主干与其延伸出的分支则是层次关系;而各主干及分类如何归属则涉及分类关系。以上这些关系都是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处理的。

但是,对于比较、隐喻和关联关系则会有些力不从心。

比如,我们需要比较两个理论或事务的优劣时,思维导图的效果并不比表格更好,这时我们可以引入思维导图的关键词方法进行绘制表格,然后再将表格以图片形式插入思维导图中。

至于隐喻,思维导图则不如桥形图更直观,下图表示的吃饭之于人,就像加油之于汽车或充电之于平板电脑,都为它们各自提供生存所需的能源。

一文让你精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完全攻略(完整)_第9张图片
桥形图


关联关系则因为思维导图的布局原因,你不容易将二者或多者关联形成新的关系,这一点是不如概念图的。


一文让你精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完全攻略(完整)_第10张图片
思维导图


一文让你精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完全攻略(完整)_第11张图片
概念图

即便思维导图有这些软肋,我们依然要说思维导图是目前最好的思维可视化工具。

七、我的一些见解

写到这里,思维导图的内容已经全部介绍完了。最后部分谈一点儿个人对于思维导图见解。

思维导图是一个集输入和输出为一体,而且两方面做的都很优秀的思维工具。在思维导图的关键词提取部分已经讲过,提取是比重复更加有效的记忆方式。笔者最初学习思维导图的源起就是感觉阅读的书籍、听取的音视频课程不算少,但能够吸收内化的不及十之一二,因此思维导图的记忆效果是吸引我的第一个要素。

经过使用后也理解了一些思维导图的作用原理,除了在正文中提到的左右脑共同协作的原因外,其实单单是提取关键词这一项也是有非常大的贡献。思维导图表面上看不像传统笔记依靠大量重复进行记忆,但实际上将重复练习放在了大脑中,是一种高效且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首先,如正文所讲,除了初次阅读外,提取关键词时,我们对关键词分析选择的过程,在头脑已经开始第一次重复,而且这种重复是伴随着深度思考的重复,在此时我们在进行包含初读在内的第二次内化。当关键词选定,思维导图初稿完成,我们会进行排序和优化,这是第二次重复及第三次内化。当我们根据思维导图写作或跟他人讲述分享时,除了是一种输出外,同时是更深层次的内化。因为思维导图记录的是关键词,你输出的时候不再是拷贝作者的话,而是以自己的语言文字在对外输出。此时的外化与内化已经合而为一,将该部分知识完全融为自己的东西了。因此,外化输出实际上成为深度内化吸收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现在写读书笔记或者讲书基本上拿一张导图就可以,不需要反复翻阅原文或者准备讲稿,这也是思维导图带来的一个明显改变。

半个多月前就承诺说写一篇关于思维导图的文章,直到今天终于算是兑现承诺了。

对于思维导图的使用和学习我仍然一直在持续进行,欢迎喜欢思维导图的朋友一起交流沟通。


一文让你精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完全攻略(完整)_第1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文让你精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完全攻略(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