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总说宋朝
宋朝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建国开始到公元1279年南宋崖山海战兵败宰相陆秀夫背着宋朝末日皇帝年仅八岁的宋末帝赵昺跳海殉国结束,历经320年,在封建王朝中是存在时间第二长的朝代,仅次于汉朝。宋朝因皇室姓赵,故称赵宋,又因五德始终说,宋朝为火德,故又称炎宋。宋朝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和南宋(公元1127——1279)。北宋定都汴梁,后改称为东京(河南开封),并先后设陪都西京(河南洛阳)、南京(河南商丘)、北京(河北大名);南宋首都为临安(今杭州)。北宋和南宋的分界线就是公元1127年发生的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以及王室大臣共计三千多人被女真人所俘北上金国从而导致北宋灭亡。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
宋朝共18位皇帝,其中北宋九位,分别是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南宋九位,分别是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敦、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隰 宋端宗赵昰、宋末帝赵昺。
很多人觉得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其实不然。要知道宋朝能存在这么长时间,肯定不是贫穷和弱小的。宋朝经济发达,在当时是世界最富有的国家,这是因为它注重商业的发展,同时农业、手工业也非常的发达,在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著作《东京梦华录》中有很好的反映,而这之外宋朝的娱乐业包括戏曲、影唱,色情行业更是一绝,所谓饱暖思淫欲,宋朝妓馆林立,名妓也不少,比如宋徽宗赵佶和著名词人周邦彦都垂青的李师师、钟情词人秦观后被苏轼点拨出家为尼的琴操、还有抗金三杰里韩世忠的小妾有“巾帼不让须眉”之称的护国夫人梁红玉等等;宋朝文化鼎盛,许多文人辈出,颇有成就,唐宋八大家里有6位在宋朝,有许多我们所熟知的文人,比如不世出的大文豪苏轼,还有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曾巩、晏殊、李清照、柳永、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陆游等等,宋朝文人如漫天繁星,不可胜数;在书法方面有著名的四大家苏、黄、米、蔡,还有开创瘦金体的宋徽宗,思想方面有理学家程颐、程颢、周敦颐,还有理学大圣人、排名在孔孟之后的朱熹,此外还有推动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沈括,其名著《梦溪笔谈》名誉后世。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政治上宋朝比较开化,优待士大夫,允许别人推荐做官等等。这恰好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在军事上,宋朝比较落后。这主要是因为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将军权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为了宋朝长治久安采取重文抑武政策,导致君臣之间经常猜忌,使得以后许多有名的将军不能善终,比如鬼面将军狄青、尽忠报国的岳飞等等。虽说宋朝军事伐弱,但名将辈出。加之前面的狄青和岳飞,还有曹彬、潘美、王韶、种世衡、范仲淹、杨业(杨家将等人)、宗泽、韩世忠、吴阶、虞允文、文天祥等等。在名相上有赵普、寇准、王旦、吕端、吕蒙正、吕夷简、欧阳修、韩琦、司马光、文彦博、富弼、王安石、范仲淹、范纯仁、李纲、赵鼎等等。有人说在军事上有一个很可笑的现象就是宋朝名相和名将不能同时存在,北宋有名相但缺乏名将,南宋有名将但缺乏名相。然而要命的是在宋朝奸臣和汉奸层出不穷,比如有著名的北宋六贼: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还有”闻名天下”的秦桧,还有出卖文天祥的民族败类张弘范等等。不得不说,这是宋朝的悲哀!
宋朝存在的同时,外部还存在几个政权。北方有契丹人建立的辽国(907——1125),西北有李元昊建立的西夏(1038——1127),西南有段思平建立的大理(937——1254)。后来辽国北方出现了女真人建立的金国(1115——1234),其后还有蒙古人建立的蒙古政权,也就是后来的元朝(1271——1368)。宋朝三百年,不仅有来自内部的矛盾,比如三冗:“冗兵、冗官、冗费”等,还有来自外部这几个政权(除大理)的威胁。
宋朝从建国之前到灭亡主要发生的大事件也是我即将讲述的有以下几个:朱温灭唐、五代十国、燕云十六州、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烛光斧影、雍熙北伐、西夏立国、澶渊之盟、庆历新政、熙宁变法、新旧党争、乌台诗案、元祐更化、方腊起义、辽国建立、靖康之耻、建炎南渡、岳飞之死、隆兴和议、蒙古建立、金国灭亡、崖山之战、文天祥从容就义等等。
好了接下来该讲述故事了,由于宋朝历史太长且篇幅所限,我只能粗略的讲述,毕竟文章题目为“略说宋朝三百年”嘛。
正文:
唐朝末年,经过安史之乱、宦官专权和牛李党争后,朝政混乱、吏贪赋重、赏罚不平,百姓苦于生活,最终爆发了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领导这次起义的是王仙芝。后来王仙芝兵败被杀。领袖被杀,但起义仍在延续,新的领导人名叫黄巢。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在黄巢起义军中,有一个人叫朱温。朱温后来脱离黄巢大齐政权而归唐后被唐廷赐名朱全忠,公元907年废除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唐哀帝李祝自行称帝定都开封,建立“大梁”,史称“后梁”。中原大地从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07——960)。五代十国(也可以说成是五代十一国)是五代和十国的合称。五代指唐朝灭亡后位于中原依次更替的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中原之外的十个割据政权,包括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朱温起义时,唐朝将领为晋王李克用。904年李克用病死,其长子李存勖即位。923年,晋王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改国号大唐,史称后唐,同年底,灭梁,定都洛阳。后唐第二位皇帝是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李嗣源有一义子李从珂。李从珂即后唐皇帝位后,任命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但是李从珂与石敬瑭素来彼此猜忌甚重,最终导致反目。公元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但由于被后唐兵围太原,寡不敌众,遂求助于契丹辽国,答应如果将来打败后唐建立新政权后,愿意割让燕云十六州作为答谢,并向当时辽国第二位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称父,甘愿做儿皇帝。当时石敬瑭44岁,耶律德光34岁,44岁的人向34岁的外族人称父,甘愿做儿子,可真是将卖国贼这一职业做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注意我说的石敬瑭是卖国贼,不是汉奸。这里有区别的。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则指出,石敬瑭并不应被称为汉奸,原因在于他本来就是个胡人(沙陀人);行儿皇帝之礼亦是游牧民族习惯使然。不管石敬瑭是不是汉奸,他的所作所为足以让他在历史上遗臭万年。
这里必须要说一下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燕云十六州南北长约600公里,东西宽约200公里,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这是三个台湾岛的面积!燕云十六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易守难攻,是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连同土地上的中国人割让给辽国,扩大了辽国领地和势力,使得中原地区直接暴漏在契丹势力的铁蹄之下近四百年,使得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失去了保护作用。这样辽国想要侵犯中原变得易如反掌。从燕云十六州到开封,一马平川500公里,在没有任何一个关隘可以阻挡辽国的铁骑。这十六州的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东南,称为“山前”,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称为“山后”。今长城自居庸关以东向西南分出一支,绵亘于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复与长城相合,这就是内长城。中原失“山后”,犹有内长城的雁门关寨可守,失“山前”则河北藩篱尽撤,契丹的骑兵就可沿着幽蓟以南的坦荡平原直冲河朔。所以中原王朝从后周柴荣起,就开始了与辽争夺幽云十六州的战争。唇亡齿寒,中原大地岌岌可危。此后许多朝代都没能再收复燕云地区,直到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元朝大都灭亡元朝后,燕云十六州终于重回汉人势力范围。
947年后晋灭亡,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建立后汉,是为后汉高祖。其后948年,刘知远儿子刘承佑嗣位,是为汉隐帝。后来他与大将郭威反目,郭威不得不反,最终灭亡后汉,建立后周(公元951——960),是为周太祖。954年,郭威驾崩,郭威养子柴荣继位为帝,是为周世宗。959年,周世宗崩,其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是为周恭帝,。周恭帝即位后重用赵匡胤,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检点,总领禁军。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朝内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顿时朝内上下不安。主政的符太后和宰相范质让赵匡胤领兵抵抗。
正月初三,赵匡胤领兵出京。当时京城内流传一条谣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做天子。”点检是谁?赵匡胤呗。在出发后的当夜,大军在陈桥驿夜宿。陈桥驿距离开封都城仅20公里。此时京城里发生的事赵匡胤都能知道。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们的情绪立刻被点燃了。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把一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假装醉酒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史称“黄袍加身”。赵匡胤却显示很被迫的养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赵匡胤表示若成为新皇帝,则必须对后周皇室不得欺凌。拥立者们表示“唯命是从”。 这也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最终赵匡胤与在京城内的亲信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里应外合,兵不血刃当上了新的皇帝。改国号为“宋”,建都开封,宋朝建立,后周灭亡,五代十国混乱的局势结束。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极度黑暗的时代,是唐朝藩镇割据所产生的结果。在这段半个多世纪的时代里,国家政权更替多次,每一次的更替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灭亡和另一个国家的兴起。这必须要经过战争。生活在那个时代里的百姓,他们饱经风霜,生活困苦,颠沛流离,渴望和平。而这和平的缔造者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宋朝建立后,没有人会觉得它会存在300多年,历经五代十国的百姓又觉得这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赵匡胤(927-976),字元朗,是宋朝开国皇帝,更是一代军事家、政治家。历各朝代的开拓者都是英雄大略之人。赵匡胤也不例外。从军事上来讲赵匡胤在后周时屡建奇功,被后周皇帝委以节度使之职,其后又总领禁军,有很大的军权;从政治上来说陈桥兵变的精心策划、杯酒释兵权等等一系列事件表明赵匡胤政治手段极度成熟。
赵匡胤最大的贡献在于结束了唐朝藩镇林立、割据势力混乱的局面,统一了中华大部分地区。饱经风霜的人民终于迎来了一个安定和平的时期。同时赵匡胤建国后奉行“文以靖国”理念,重文抑武,尊崇孔儒,完善科举制度,为后续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后来赵匡胤“收精兵,削军权,制钱谷”等措施使得经济迅速发展,皇权更加集中。纵观宋朝三百年,几乎没有发生很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足以见识到赵匡胤的深谋远虑。
赵匡胤在篡夺后周政权另立王朝后,对后周王室没有虐待,而是敬若上宾。在杯酒释兵权时,为曾经的战友、宋朝的开国将领们铺好后路,让他们安享天年。如此种种,都体现出赵匡胤非凡的胸襟,这与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朱元璋建国后杀掉那些开国功臣相比,是多么的伟大!《宋史》里说“帝性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受禅之初,颇好微行,或谏其轻出。”可见一斑。
赵匡胤兄弟四个个,其大哥早死于乱世,仅剩兄弟三人。其弟赵匡义、次弟赵匡美。赵匡胤即位后为避匡字,改为赵光义、赵光美。赵匡胤四个儿子,分别是赵德秀(早亡)、赵德昭、赵德林(早亡)、赵德芳。公元976年,宋太祖病逝,赵光义篡位,翌日登基称帝是为宋太宗。关于赵光义篡位有个历史事件就是“烛影斧声”事件。976年10月19日,赵匡胤病重,宋皇后让赵德芳进京安排后事。然而赵光义早得消息,提前进宫,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赵光义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由于没有证据,所以 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
对于赵匡胤的一生,《宋史》给与了高度评价:“昔者尧、舜以禅代,汤、武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四圣人者往,世道升降,否泰推移。当斯民涂炭之秋,皇天眷求民主,亦惟责其济斯世而已。使其必得四圣人之才,而后以其行事畀之,则生民平治之期,殆无日也。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可以说赵光义也算一位贤主。
赵光义即位后力图统一全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他伐吴越、灭北汉、南伐交趾最终在形式上一统全国,后来成功覆灭四川王小波起义,这些都是他一生的功。但同时两次北伐辽国企图恢复燕云十六州均失败,在雍熙北伐时,名将杨业兵败被俘,绝食而死。后又讨伐西夏党项,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均遭惨败,不得不与西夏议和,这些又是他的过。由于在北伐辽国时亲临战场、身受箭伤,回开封后箭伤不断复发,最终因此而死。
这里得说一下雍熙北伐。雍熙三年即986年,为收复后晋石敬塘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二十万大军分兵四路伐辽。命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骑水陆都部署,向雄州、霸州方面推进;命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率军出雄州(今河北雄县);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今河北涞源)。同时,宋太宗又以潘美、杨业为正副统师,率领云、英、朔诸州宋军出雁门伐辽。最初,四路大军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失地。但随着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宋太宗急令宋军四路大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后潘美等将领不受杨业建议,逼其出雁门直趋朔州出战。杨业一部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至此,宋三路大军皆败,所取州县复失。太宗闻讯,极度痛惜,潘美等将领因此被贬职外放。
雍熙北伐是宋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进攻,此战的失利,使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在第二次北伐辽国失利后,赵匡胤二儿子赵德昭因受赵光义训斥自刎而死;两年后,赵德芳(也就是少年包青天里的八贤王,只是一个文学形象而已,不属实)生病而死,年仅二十三。关于德芳病死,有人怀疑是赵光义所为。赵光义四弟赵廷美(后来用药毒死南唐后主李煜的人)因为怀疑当年赵光义隐藏“金匮之盟”一事,企图谋反,后失败被贬,最终积郁吐血而死。
赵光义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赵元佐、赵元佑、赵元侃。雍熙二年重阳节,赵光义设宴请儿子们喝酒。因为赵元佐当时有病未痊愈,就没有让他参加。其后元佐得知后极度生气,一个劲喝酒,又放了一把火烧毁了许多宫苑。宋太宗闻之大怒,将赵元佐贬为庶人。
二儿子赵元佑成了准皇储,在赵普(也就是那位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将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后来说出了那句为天下儒学论者所推崇的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朝第一宰相)的支持下上疏论及北伐之策,其被赵光义所欣赏。但是好景不长,赵元佑生病暴死,这让赵光义极度悲伤。最终立第三子赵元侃为皇储,并改名为赵恒,是为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
对于赵光义一生,《宋史》里说他“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是:“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这两句评价加在一起,岂不令人扼腕叹息?
宋真宗赵恒(968—1022,在位997—1022)。宋真宗在位25年,初任吕端、李沆为相打理朝政,政绩斐然,天下出现繁荣安定的局面,史称“咸平之治”。吕端为一代名相,著名典故“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位宰相,吕端及时发觉了内侍王继恩拥立新君的密谋,最终让赵恒平安即位。李沆也是一代名相,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景德元年也就是1004年,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领契丹大军南下大举进攻宋朝,宋真宗畏敌想要难逃,但是宰相寇准坚持让宋真宗率军亲征。最终赵恒采纳了寇准的建议,亲临战场督战,结果宋军大胜。辽国唯恐腹背受敌提出议和。最终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城签订合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就是北宋著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以较少的费用结束了宋辽近40年的战争,为宋朝和辽国带来了近百余年的“蜜月期”。在这段时间内,宋朝经济迅速发展,宋辽两国之间贸易不断往来。但是由于战事不再,许多武将不再受到重用甚至被贬流放,国家不修战力,导致宋朝军事实力逐渐弱化,对后面的朝代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澶渊之盟后参政王钦若嫉妒寇准功劳之大,虽在真宗面前诋毁寇准,致使真宗猜忌寇准,从而将寇准一贬再贬。最终开国名相寇准客死他乡。此后宋真宗误用奸臣王钦若、丁谓等人,致使朝纲混乱,甚至在宋真宗泰山封禅时伪造天书。倘若宋祖宋宗泉下有知,非得从地里出来把宋真宗大卸大块不可!
宋真宗有六个儿子,但是前面五个早亡,于是宋真宗为第六个儿子起名为赵受益,并立为太子。乾兴元年即1022年宋真宗驾崩,赵受益即位,改名赵祯,是为宋仁宗(1010——1063,1022——1063在位42年)。看来宋仁宗的命是相当的好啊,不用经历类似什么玄武门之变、什么九王夺嫡之类的残酷争斗轻松地就当上了皇帝。但是此时仁宗年龄尚小,仅有13岁,章献皇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十一年。这刘娥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这位皇后一直把持朝政,想要效仿汉朝吕太后和唐朝武则天,独揽朝纲,但一直未能如愿。朝中大臣想让刘娥还政于仁宗,也遭她反对。虽说如此,刘娥也有许多优点。比如赵祯不是她的儿子,但她对赵祯一直很好;对赵祯的生母李寰妃也一直不错,同时刘娥能废除奸相丁谓,抄其家。在小说《包公案》里“狸猫换太子”一事就与她有关。当然这些事都是后人虚构的罢了。
1033年刘娥病逝,赵祯终于亲政。清朝乾隆曾说他最佩服三个皇帝,一个是他爷爷康熙,另一个是李世民,第三个就是宋仁宗。到底宋仁宗为什么能入乾隆的法眼呢?这得要说宋仁宗当政的功绩了。
在位几十年,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宋朝达到一个发展的顶峰。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文学方面有欧阳修、三苏、司马光、柳永、梅尧臣;政治方面有富弼、包拯、庞籍、文彦博,军事上有韩琦、范仲淹、狄青等等。林语堂说仁宗时期是“历史上文化最好的时期”。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仁宗皇帝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仁宗心胸宽广,善于纳谏,正是他的这种高度的品行才成全了包拯的英名,可谓佳话。
宋仁宗期间发生的事件主要有西夏建立、宋夏之争、庆历新政、平叛侬智高造反等。
公元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1003——1048)称帝,建立西夏政权。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歼灭宋朝西北精军数万人。后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其后西夏不断进攻宋朝,后来宋朝兵败好水川、定川寨,后来仁宗任命范仲淹、韩琦、庞籍总领军权,共抵西夏,致使西夏最终向宋朝称臣。范仲淹、韩琦、庞籍、文彦博等人身受仁宗重视。
庆历新政,由于真宗时期“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严重,仁宗想改换门面。1043年征询韩琦、范仲淹等人询问天下大事,并委以范仲淹参知政事之权。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与富弼向仁宗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这就是“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另一产物是北宋的朋党之争。由于对庆历新政的不同看法和利益所需,朋党之争分为两派,新派与旧派。以旧党为代表的是宰相吕夷简,此人出自名门,是太宗时期著名宰相吕蒙正的侄儿。这是一个资深官僚,久居中书,任宰相近20年,深得皇帝信任。新党代表则是大名鼎鼎的改革派人物范仲淹以及韩琦、富弼、欧阳修等名家。最终由于范仲淹等人实施新政比较激进,且一些政策触犯了贵族阶级的利益,最终在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庆历新政仅进行了一年四个月就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是却开北宋改革风气先例,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被贬之后,庆历六年即1046年的九月十五日,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这就是后来传于后世为后人所高歌的《岳阳楼记》。滕子京因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范仲淹劝诫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用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感染好友,也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范仲淹宋朝三百年,有范仲淹一人,是宋之福!
皇佑年间公元1052年四月初六,广源州壮族领袖侬智高率五千人反抗宋朝。关于这次造反,原因有三, 第一,侬智高为屡求内附被拒而起义,第二,侬智高为要求互市不遂而起义,第三,侬智高为发三解不得志而起义。五月初一(5月31日),攻占邕州,守将张日新等战死,邕州指挥使元斌贝被侬智高生擒。侬智高在邕州自立为“仁惠皇帝”,国号“大南”,年号启历,一应官制都按照中国规制设立,兵员增至一万余人。1052年10月,宋仁宗力排众议采用庞籍建议,任命鬼面将军狄青为枢密副使,率兵南征侬智高。1053年初,狄青主力抵达广西。侬智高中狄青的缓兵之计,被狄青偷袭昆仑关得手,被迫与狄青决战于归仁铺战役,侬智高军的特点是标枪与蛮牌互为弥补,在归仁铺的平原上,无法抵挡宋军骑兵的冲击。不久,侬智高率兵五百及六妻六子逃奔大理国,被安置于元江流域。皇佑五年十二月(1054年),余靖以杨元卿、陈充等人率六州之兵袭击特磨寨,生擒侬智高之母阿侬、弟侬智光、二子侬继封、侬继明。至和二年四月(1055年),侬智高在大理国遇害。至和二年六月乙巳(1055年7月15日)侬智高死后, 其母、弟、子也相继被杀害。嘉祐元年(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降狄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离京出任陈州知州。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因嘴上生毒疮,抑郁而终。皇帝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为“武襄”。
对于狄青的一生,蔡东藩先生给与了高度评价:“狄青、包拯两人,垂誉至今,称颂不衰。而包龙图三字,盛名尤出狄上。即妇人孺子,无不知有包龙图者。甚且谓狄之荣显,多由包拯之力,是则子虚乌有之谈,固难取信耳。尝考狄之立功,莫大于夺昆仑关,包之成名,莫要于知开封府,著书人不敢溢美,亦不敢没善,就两人功名,择要演述,已足存其实迹;而当时朝政之得失,亦销纳其间,以视俗小说之附会荒唐,不值一噱者,固不啻霄壤之别也。此书一出,可以扫尽巵言。”
以上是发生在宋仁宗时代的几件大事,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54岁的宋仁宗去世,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宋仁宗可以说是历朝历代中最成功最幸运的皇帝,对于仁宗的评价,但从他的谥号中的“仁”字就可见一斑。宋仁宗之前,从没有一位皇帝的谥号能被后人称为仁!古语有云:“为君者,止于仁。”赵祯是为一代皇帝,能做到这个地步,不可不谓为伟大!!
仁宗共生三个儿子,十二个女儿,但是这三个儿子早死,于是仁宗一直没立太子。后来在景祐二年即1035年,赵祯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个儿子赵宗实过继给赵祯,此时赵宗实年仅三岁。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曙。赵祯死后,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1032——1067,1063——1067在位仅4年)。
宋英宗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英宗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英宗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馆职。
宋英宗当政期间大的功绩没有,其实都比较平凡,这是因为他英年早逝,在位时间不长。但是有一件事也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濮议”事件。宋英宗即位后,赵曙想要给自己的亲生父亲濮王赵允让一个名号。这就引发了朝臣们的讨论。侍御史吕诲、范纯仁(范仲淹儿子)、吕大防及司马光、贾黯等人认为尊称宋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也就是让赵曙承认宋仁宗是先皇,亲生父亲为伯。而中书韩琦、欧阳修等人则认为濮王为皇考,也就是赵允让为先皇。由此引发了长达18个月的朝中论战。之于朝中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宋英宗页左右为难。但其实他想要称自己的父亲为皇考的。后来韩琦、欧阳修等人草拟了诏书,趁曹太后醉酒之时让她签押,最终韩琦、欧阳修等人的建议被采纳,尊赵曙的亲生父亲濮王赵允让为皇考,吕诲、吕大防、范纯仁被英宗贬谪。由于司马光坚持称宋仁宗为皇考,宋英宗想贬谪他。但是考虑到司马光文采大略,博古通今,有旷世之才,遂让他编写史书。在治平三年也就是1066年,宋英宗命令司马光修著《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了报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上。从此中国史书多了一部辉煌巨著。司马光和他的《资治通鉴》联在一起,成为宋朝乃至中华文化的瑰宝。
公元1067年宋英宗甍,其时年20岁的长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1048——1085,1067——1085即位)。宋神宗在位18年,发生过两个大事件,一个是王安石领导的“熙宁变法”,另一个就是苏轼遭受的“乌台诗案”。
宋神宗即位之初,是一位具有改革精神的皇帝,他意识到宋朝社会问题突出,想要延续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想要进行改革,但苦于没有一个合适的改革领导者。直至嘉佑三年即1058年,时任度支判官的王安石进京述职,上疏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这让宋神宗眼前一亮,认为王安石就是自己所要寻找的那位改革领导人。于是在熙宁二年即1069年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次年即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这就是著名的“熙宁变法”。关于这次变法,我曾经单独写过一篇文章讲述这一个历史事件。在这里就简单的讲述啦,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写的那篇文章或者自己百度也可。
由于王安石一些政策的超前加之实施的激进,同时好触犯了一些皇室贵族的利益,引发了新旧党争。新党为改革派,以王安石为首,还有吕惠卿、曾布、章惇、韩绛等人,旧党以司马光为首,包括欧阳修、韩琦、苏轼、苏辙、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等人。由于旧党势力庞大加上太后干戈,宋神宗改革信心屡次动摇,王安石也因此几度几出,三次为相。而后在宋神宗当政末期,旧党重新掌政,大力废除王安石改革政策,并诋毁王安石。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评论中是被基本否定的。按照传统的评价,王安石变法之“急政”或“苛政”本身有问题,引起激烈的“党争”所以导致北宋的灭亡。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转机出现在近代,当时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急欲变法而“富国强兵”,遂使商鞅、王安石等都得到肯定的评价。王安石本可以作为一代诗人词人名垂青史,但是为了宋朝江山、为了天下百姓、为了宋神宗、更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走上了改革之路,为多数人所谩骂。在此我想引用梁启超先生评价王安石的话来表达我的敬意:“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发生在熙宁变法之后的是元丰二年即1079年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在熙宁变法之时为文坛领袖,曾写诗文发泄不满罪过改革派。1079年苏轼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古代文人因为客观环境使然,总是习惯于在遣词造句上表现得十分微妙,而读者也养成一种习惯,本能地寻求字里行间的含义。比如御史台里的“新进”们。六月,监察御史里行何大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给苏轼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明明是苏轼在讽刺他们,而他们反说苏轼愚弄朝廷。但是这一点不足以致苏轼死罪。其后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等人在苏轼的其他文章里寻找“错词”,故意曲解,认为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并对苏轼严刑拷打,逼其承认,目的是陷苏轼于死地。最终苏轼被关进御史台大牢。因为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此案被称为“乌台诗案”。后来宋神宗在王安石的却说下加之宋神宗爱惜苏轼之才,只好贬苏轼去黄州。于是被关押一百三十多天的苏轼历经磨难到达黄州。被贬黄州后,苏轼醉情于山水,胸襟变得豁达,文风变得豪放,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比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同时还有著名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次年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在这里苏轼留下了著名的杭州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绍圣四年即1094年,苏轼又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江苏常州。
对于苏轼的评价,我喜欢林语堂先生的评价:“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元丰八年即1085年宋神宗病逝,太子赵佣即位,改名赵煦,是为宋哲宗(1077——1100,1085——1100在位15年,享年24岁)。
宋哲宗即位后,由于年纪尚小,高太后于是垂帘听政,司马光等昔日的重臣们又得以重新掌政。打出“以母改子”的旗号,攻击王安石的新政,并将新政逐一废除。因发生在元祐年间,史称“元祐更化”。祐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宋哲宗掌握大权,改元绍圣,并重用改革派,打击旧党,对司马光、苏轼等人一贬再贬。
宋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进一步激化,埋下了北宋灭亡的祸患。宋哲宗的悲剧,在于他的理想与他的实际能力距离太大,他更多地像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物,理论上有许多想法,但在实际运用上却缺少变通和从权的能力,难以处理诸种复杂矛盾和关系。
宣仁高太后对宋哲宗从策立之初,到临终嘱托,都可以说是相当费尽心机,宋哲宗年少多病,而高太后却严令太医不得医治。所以哲宗因这种过分的“呵护”而感到窒息和束缚,所以高太后一死,宋哲宗便要急不可待地改弦易辙,去实行他所崇敬的父皇宋神宗的变法之政策。宋哲宗虽仰慕其父的敢作敢为,但由于高太后的后手,其事业心和实绩,其理想和现实能力,真的反差太大,陷入悲剧而不能自拔。
公元1100年,宋哲宗病逝,享年24岁,由于哲宗无子,遂立宋神宗第十一子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1082——1135,1100——1126在位)。
宋徽宗一位“全能型”皇帝。这全能型是贬义的意思。宋徽宗能作诗、能绘画、能开创瘦金体书法、爱好古玩、爱好收藏、爱好逛妓院,可谓是一代艺术家,诸事皆能,但是唯独不能为君。在他当政时期,骄奢淫逸,采办“花石纲”,致使百姓怨声载道,重用奸臣,北宋六贼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还有奸臣高俅、汪伯彦等等,最终发生了靖康之耻,导致北宋亡国,自己也被辽国所俘,死于他乡。不得不说这是活该,是报应!
宋徽宗主政期间,即他在位的26年里发生过花石纲事件、方腊起义还有靖康之变。
宋徽宗当政后不久,由于他爱好收集奇花异石且致力于林园建设,于是想修建一座大型的帝国林园并取名为“艮岳”。时任宰相蔡京等人迎合宋徽宗的心理,专门成立了一个收集的部门来收集奇花异木,嶙峋美石,并任命朱勔为部门领导。朱勔等人为了取悦上层领导,无所不用其极,要么直接就从富有人家里拿,要么就抢,暴殄天物,致使百姓怨声载道。这就是“花石纲事件”。花石纲事件一直持续了近15年,宋徽宗、蔡京、朱勔等人不遗余力的搜刮百姓,最终在1120年秋天摩尼教也就是明教教主方腊在漆园誓师,率众起义,以诛贪官朱勔为名,与北宋朝廷抗衡。北宋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后来响应方腊的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势力庞大,呈现势如破竹攻城略地之势,锐不可当。宋徽宗大惊,急忙撤销造作局和停运“花石纲”,罢黜朱勔官职,企图安抚民心。同时任命谭稹为两浙制置使,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调集兵马十五万,水陆并进镇压起义军。此后起义军由节节胜利转为节节退败,最终在1121年4月27日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抗金名将韩世忠的下属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所俘虏,被押往汴京。四个月后,方腊被朝廷处死。这一事件在《水浒传》中有讲述,但是《水浒传》中毕竟是小说,其记载的与历史事实差入太大,不足为信。
再讲靖康之变前,不得不提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发生在靖康之变之前,分别是金国建立和海上之盟。
公元1115年,也就是宋徽宗即位后的第十五年,靖康之变发生前的十二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改元收国,完颜阿骨打是为金太祖。金国建立之后,不断率军进攻辽国,此时辽国皇帝为最后一位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天祚帝当政期间“拒谏饰非,穷奢极侈,信用谗陷,纲纪废弛,人情怨怒”。于是“巨盗相挺,叛踵接至”。在宋朝,宰相蔡京等人看出辽国将亡,遂向徽宗建议联合金国夹击辽国。徽宗采纳了蔡京的建议,派使者出使金国 表达此意。由于宋朝与金国之间在地理上为辽国所阻碍,所以只能通过渤海来往,最终两国在1120年达成结盟,遂成“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的内容是:宋军和金军联合攻辽,宋军攻取辽国的西京和南京,金军进攻辽国的上京与中京;同时在灭亡辽国后,宋朝将澶渊之盟每年给予辽国的岁币转于每年给予金国,而金国将燕云十六州还给宋朝。对于宋朝来说,这是一笔很不错的买卖,既解决掉了还收回了燕云十六州,可谓一石二鸟。
但是后来在攻取辽国时,金军进军呈如破竹之势,而宋军则被辽军打败。最终在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军将领完颜娄室所俘,辽国被金军所灭。事后,鉴于宋朝在攻打辽国时未能攻下南京,金国决定不履行“海上之盟”内容。经过宋朝和金朝多次交涉后,最后金朝答应只归还燕京及燕云十六州中的六个,并让宋朝以二十万两银、三十万匹绢给金,并纳燕京代租钱一百万贯献于金国。后来童贯和蔡京儿子蔡攸在接收燕京时,发现此时的燕京已是一座空城,城中人口和财富早已被金军大肆掠夺,洗劫一空。
公元1123年七月,原辽国将领张觉叛逃北宋,金国要求处死张觉,造成燕云地区的汉人不满。一个月后,即公元1123年8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病逝,其弟弟完颜晟即位,是为金太宗,并筹划攻宋。1125年8月,金国以张觉事件为借口进攻宋朝,金军将领为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由于金军兵力强盛,加之宋军惧怕,有将领投降金军,致使金军顺利南下,直抵首都东京。徽宗惶恐,想要南,但给事中吴敏和竭力反对,主张建议李纲率兵出战,并要求宋徽宗退位。于是宋徽宗长子、太子赵桓在1125年12月即位,是为宋钦宗,徽宗是为太上皇。在徽宗南逃后,朝野官民揭露蔡京等人罪状,要求处置“六贼”,最终李彦、梁师成赐死,王黼、童贯、朱勔被斩,蔡京被贬途中病死,六贼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而这次金军挥师南下以与宋朝讲和退兵结束。
不久,金国以萧仲恭使宋,耶律余睹监军。宋钦宗认为此二人都是原辽国贵族,可诱而用之,以蜡丸封了一封书信让萧仲恭送耶律余睹,使为内应。萧仲恭忙跑回金国见完颜宗望,以蜡丸书信献之。八月,宗望以此为由集合军队重新伐宋。第二次攻至汴京仍然是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两人的比赛。公元1127年1月9日,由于郭京作祟,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北宋首都攻破开封,占领外城四壁,并假惺惺地宣布议和退兵。宋钦宗居然信以为真,率大臣多人前往金营,结果中了金人圈套被俘。其后在金军大营内,宋钦宗被迫举行投降仪式,受尽侮辱后才被金人放回。宋钦宗刚回到朝廷,金人就来索要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帛一千万匹。然而,宋钦宗一意屈辱退让,下令大括金银。金人索要骡马,开封府用重典奖励揭发,方才搜得7000余匹,京城马匹为之一空,而官僚竟有徒步上朝者。金人又索要少女一千五百人,宋钦宗不敢怠慢,甚至让自己的妃嫔抵数,少女不甘受辱,死者甚众。关于金银布帛,宋钦宗深感府库不足,遂令权贵、富室、商民出资犒军。所谓出资,其实就是抢夺。对于反抗者,动辄枷项,连郑皇后娘家也未幸免。即便如此,金银仍不足数,负责搜刮金银的梅执礼等四位大臣也因此被处死,其他被杖责的官员比比皆是,百姓被逼自尽者甚众,开封城内一片狼藉萧条景象。后来金军再度要求宋钦宗前往金军大营,宋钦宗不得不去,结果被囚禁。靖康二年二月六日(公元1127年3月20日),金太宗下诏宋钦宗被废为庶人。七日后,宋徽宗等人被迫前往金营。当金人逼迫徽、钦二帝脱去龙袍时,随行的李若水抱着宋钦宗,不让他脱去帝服,还骂不绝口地斥责金人为狗辈。完颜宗翰初时想招降李若水,过了几天看看无效,就随便让手下处理他。李若水骂不绝口,被宗翰的手下割裂咽喉而死节。至此北宋灭亡!!
1127年4月20日,金人册封一向主和的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建立了傀儡政权,金人在扶植张邦昌的同时,再次搜刮金银,即使妇女的钗钏之物也在掠取之列。然而,开封城已被搜刮数次,金银已尽,根本无法凑齐金人索要的数目。金人只好作罢。此时,金军统帅得知康王赵构在河北积极部署军队,欲断金人退路,又担心兵力不足,不能对中原广大地区实行有效统治,因而,在立了傀儡政权之后,准备撤军。在撤退时,金人还烧毁开封城郊的房屋无数。“东至柳子,西至西京,南至汉上,北至河朔”,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金兵“杀人如刈麻,臭闻数百里”。这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罪行滔天,令人发指。四月一日,金军在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后开始分两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监押,包括宋徽宗、郑皇后及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等,已于前三日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监押,包括宋钦宗、朱皇后、太子、宗室及孙傅、张叔夜、秦桧等几个不肯屈服的官员,沿郑州北行。被金人掳去的还有朝廷各种礼器、古董文物、图籍、宫人、内侍、倡优、工匠等等,被驱掳的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北宋王朝府库蓄积为之一空。金兵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如此惨烈的灾难,给宋人留下了难以治愈的伤痛。宋朝皇帝、皇后、后妃、贵族王室、朝臣等几千人人北上金国途中乃至到达金国之后,受尽金人欺辱凌虐。许多皇室妃嫔被发配到浣衣院做苦力,有的妃嫔则成为金国权贵们的玩物。宋徽宗和宋钦宗更是曾被要求在寒冷的冬天露出上身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墓前跪拜,金人还为两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号,称徽宗为“昏德公”,称钦宗为“重昏侯”。因为受不了金人的折磨,一日宋徽宗将衣服剪成条,结成绳准备悬梁自尽,被钦宗抱下来,父子俩抱头痛哭。1135年,金人又将二帝移往均州,此时宋徽宗已病得很厉害,不久就死在土炕上了,钦宗发现时,尸体都僵硬了。宋徽宗的尸体被架到一个石坑上焚烧,烧到半焦烂时,用水浇灭火,将尸体扔到坑中。据说,这样做可以使坑里的水做灯油。宋钦宗悲伤至极,也要跳入坑中,但被人拉住,说活人跳入坑中后坑中的水就不能做灯油用了,所以,不准钦宗跳入坑中。宋徽宗死时54岁。17年后即1152年宋徽宗的灵柩和其妃嫔也就是宋高宗赵构的母亲韦贤妃终于回到宋朝。 1156年6月,金主完颜亮命钦宗出赛马球,钦宗皇帝身体孱弱,患有严重的风疾,又不善马术,很快从马上摔下,被乱马铁蹄践踏死。五年后即1161年,钦宗的死讯才传到宋朝…………
以上就是靖康之变,又可谓为靖康之耻,对于此历史事件我只想引用岳飞在《满江红》里写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