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导演最好的时代。
文/bobby
产业宠儿。
如今,青年导演的地位早就发生了一次反转。一方面是青年导演的作品涌入头部,成为了整个市场的“塔尖”;另一方面整个产业也开始围绕着“青年”建立体系。
但其实,如果仔细去发掘,如今电影节和青年导演的关系也发生了明确的变化。电影节越来越懂得需要什么样的青年导演,而青年导演在整个产业当中的引力效应也在加剧。
在刚刚公布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H!Action创投会年度入围项目中,20个入围项目里19个已经明确了制片公司;有将近三分之一有“明星”监制或“明星”制片人助力。
这其实顺应的也是整个电影产业对于青年导演需求的转变。如今,电影节创投不再只是局限于初入市场的“青年”。越来越多有过经验的导演、演员加入其中,创投的含义更倾向于多向“合作”,而非单一“扶持”。
这必然会“重塑”电影节创投,在一开始就注入产业化的视角。而从“根”上通过产业化巩固作品基础,对于电影本身来说无疑是一道安全锁。
1
类型化
类型。
整个2018年,电影市场的关键词在于“新类型”。这个“新”并不是电影市场在类型上的突破,而是打破了传统档期里类型的狭窄定义。而今年,科幻、动画等类型的“崛起”,是基于“打破”之后的“建立”。
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这个阶段是必然需要经历的。在整个市场突然扩大之后,电影市场的需求并不明确,电影被非常粗暴的分为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而根据档期特性,商业电影的定义也极其狭窄。
随着整个市场的理性回调,商业电影的类型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今,市场里新人新类型的涌现,也在加剧这个趋势。
对于电影节来说,评奖不是存在的唯一意义,扶持和激活青年是更高的标准。如今,无论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还是平遥国际电影展,都把目光放在了青年导演身上。
2019年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第一次举办H!Action创投会,经过三个月的征集,收到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518份项目。经过剧本评审,最终35份跻身项目评审环节。而在项目评审环节,最终又选出了20个年度入围项目。
在传统的电影节创投会当中,由于过多鼓励导演的自我表达,所以类型化一直是一个长期短板。和传统意识里的电影节创投项目所不同的是,H!Action创投会的项目体现出了明显的类型化趋势。
据悉,在518份项目当中海外合拍华语项目占到整体报名占比的7.3%,这在国内其他电影节创投会里其实是比较罕见的。这对于青年导演作品打开更大视野,提供了一个基本保证。
另外,创投项目里涵盖的类型要比想象中更为丰富。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喜剧、爱情、青春片则分别有10%的占比。其实这些类型片在电影创投会里反而成为了“小众类型”,原因就在于青年导演在看重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整体的表现形式更为艺术化。
但从整个市场反馈来看,艺术电影的小众和电影节创投会里的“大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也是为何电影节创投会项目难以在市场里大面积出现的原因所在。
此外,科幻片作为今年的热门类型,也有4.81%的占比。在以小成本为主的创投会里,这一点同样是比较罕见的。
从整体而言,电影节创投会在不断的摸索当中,慢慢找到了和市场、产业进行连接的轴心,而这个轴心就是类型化。
2
专业化
20个项目中,19个项目拥有确定的制片公司。所有项目均有稳定合作的制片人参与项目开发。
此前,电影节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为“PPT节”。大量项目在具体操作过程里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外部矛盾,所以在电影节大费周章选中的创投项目往往存在着极大的泡沫。
在今年的项目征集初期,H!Action创投会为确保报名项目的成熟度及可实施性,在报名条件中明确提出报名导演或制片人需要一部长片以上的经验。
从实际的结果来看,本届创投会报名导演里处女作导演的比例仅为16.7%,第二部作品的导演比例为26.9%,而拥有多部作品的导演比例达到了56.4%。
最终选出的20个项目中95%已有制片公司参与。这一点,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创投项目的“准确度”。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除了导演之外有大量业内熟知的监制和制片人参与其中。无论是河濑直美、贾樟柯、谢飞、万玛才旦这样已经成名已久的导演还是刘开珞、市山尚三这样的制片人,都开始为青年导演保驾护航。
这一点其实并不稀奇,整个市场能够突围的青年导演,背后大多数有更成熟的电影人助力。例如《我不是药神》背后的宁浩、徐峥;《后来的我们》背后的张一白;《送我上青云》背后的姚晨;《铤而走险》背后的曹保平。
成熟且有市场经验的“导师”入场,对于青年导演作品来说无疑提升了其专业化的基本保障。此外,由侯孝贤御用制作团队,《刺客聂隐娘》制片人郭长龙共同扶持《南风》,这种本身就有极高专业化水准的团队,对于青年导演作品来说显得极为重要。
3
工业化
电影节创投会究竟能得到什么?
对于青年导演来说,电影节创投会往往是得到第一笔“初创资金”的重要渠道。通过集中展示来获得制片公司的青睐。但从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H!Action创投会来看,这显然不再是电影节创投会的唯一动力。
大多数青年导演作品在去创投会之间就已经明确了制片公司,甚至已经有了在业内享有盛名的监制或者制片人护航。那么,对于这类青年导演的作品来说,究竟还需要电影节创投会提供什么?
例如在20个年度入围的项目里,耿军带来了新项目《刺客与明信片》,并作为监制参与《23号》。此前,通过《轻松+愉快》就引起业内注意的耿军,后来又拍摄了由章宇和马丽主演的《东北虎》。如今再度回到电影节创投会,对于耿军来说更大的需求可能并不是资金。
其实在2017年上海电影节创投中,出现过秦海璐自编自导的《一意孤行》。对于秦海璐而言,资金的扶持可能并不是最需要的,恰恰更贴近电影本身的资源对接是创投会更大的吸引力。
而在H!Action创投会上,除了600万的史上最高创投奖金之外,创投会还设立了培训工坊、Action市集、驻岛写作、海影计划等诸多服务型项目。
例如Action市集,就是邀请影视行业资深的剧组成员,搭建平台进行交流。
这些资源对接,对于青年导演来说是更为看重的,也能过最大程度上保障青年导演作品的工业化水准。
此前,文牧野表示,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一个特点是青年导演在进入市场之后大量涌入到了电影产业的“下层”,也就是类型片领域。而从市场的反馈来说,目前市场对于优质类型片的需求达到了一个顶峰。
对于电影节创投会来说,除了明确自身的定位外,如何通过资源协同来帮助青年导演作品显然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这远远要比聚集人才抒发情怀与热爱,通过资金奖励和扶持更为重要的多。
而从目前来看,经过了市场的调整和转变之后,电影节在和独立导演、青年导演的关系上也有了明确的调整。当青年导演成为“产业宠儿”,带着制片公司甚至是成熟团队回到电影节之后,电影节在产业化上尽全力匹配相应的资源,那么对于二者来说显然是迎来了真正的“黎明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