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相长:秋日里的田野教研

        秋日正好,田野里充满了深沉的生机,也是在这个秋日,我参加了对我来说颇具历史意义的“田野教研”。

        这次教研给了我生机,也让我找到了自己接下来的方向和路子。

        此次教研课,我讲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在课程设计上,还是颇费了一番脑筋。

        孩子们上一周刚参加完拓展训练,也属于体验了“军旅生活”,正好可以以此切入,无缝衔接,感觉甚好。

        而在剖析诗词时,我吸取了之前在新月班粗线条讲解的教训,在对学情有了更进一步把握的基础上,我决定把诗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揉碎(揉碎后不放心,还添加了辅助理解的知识点),带着孩子一点一点啃,啃完,开始收束到一块,做一个总结,推演出诗句的大意,然后,以此类推“啃”下一句,我感觉这种“碉堡推进战术”,稳扎稳打,比较适合“战争初期”的我。

        在讲解“万里长征人未还”时,为了更直观的呈现战争惨烈,引入了汉匈漠北决战的历史史实,通过孩子们的反应来看,引入适当的扩展材料以辅助教学、加深孩子们的理解,这条路是可取的。

        在讲解完诗词后,又加入了一些历史故事,以加深孩子们的印象,提高课堂趣味,最后回归到当下,涉及了我国目前的边境问题,让课堂所学与孩子们的生命发生联系。

        整体上我感觉课程设计与讲解很顺,但课堂活跃度不高,互动效果差,一方面是我的课堂节奏太快,没有留给孩子们慢慢反应的时间,还有就是自己的课堂把控差,缺乏机动灵活性,这一切都暴露了教学经验的不足。

        而在听了马老师的《普罗米修斯》、《纪昌学射》以及《出塞》后,我感触很深,在接下来的教研中,马老师对我们整体的课程,当然包括我的教学都做了细致的点评。

        首先,我感觉马老师每堂课的开启与提问方式都不一样,在“点燃”课堂和孩子们上很有艺术,如讲《普罗米修斯》时,提问众神的名字,看看谁的速度快,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求胜心”,当下,课堂气氛就活跃了。

        其次,在课程设计上,马老师引入了文本之外的希腊神话片段,不仅丰富了固有文本,而且不断抛出问题,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们持续处在一种新鲜的亢奋中,这种课堂效果和氛围很好。

      而在《纪昌学射》这一课中,马老师的课程设计又变幻了“招式”,孩子们对课本上的纪昌学射片段已经很了解,但是对于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茫然不知的,于是马老师适时做了扩充。

        马老师循循善诱,像剖析推理小说一样,层层递进,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踊跃发言,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思辨力,可以从整体上呈现出孩子们不同的学习层次,而且将文本渐渐引入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辨上:比学射(所有技艺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修德、炼心!

      这个结论堪称全面、完美;且在笼罩教材文本的情况下,自然得出这个结论,毫无生涩迟滞之感,使人眼前一亮,境界顿开。

      这一点,是我们未来力求的一种教学境界,讲明吃透课本是基本功,但使文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味道,激发起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追求,这样的课程体验,自然也会提升老师本身的教学成就感,如此,教学方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中!

        陆放翁在告诉儿子学诗的秘诀时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切学习,如果只是盯住自己所属的方寸之地,一定难以有巅峰体验,也一定是难以看到早已横亘在眼前的万里河山!

        所以,不妨套用陆放翁先生的诗句来说明教学问题:“汝果欲善教,功夫在教外”。

      此次教研,深刻的感受到了以马老师为首的教研专家们在课堂教学环节的精准指向与扎实功力,以及调动学生,跳出教材之外,俯瞰教材文本的能力。

      所以,于我而言,今后最基础的教学工作就是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精读文本、深挖文本、丰富文本;积累课堂把控经验,调动学生,而成功的调动学生又是课程成功的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研相长:秋日里的田野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