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第15章

第15章  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琳达是谁?

琳达是作者实验中设计的一位虚拟女士,31岁,单身,直率聪明,主修哲学。在学生时代,她就对歧视问题和社会公正问题较为关心,还参加了反核示威游行。

设计琳达形象的目的

为了用来说明启发式在判断中的作用以及它与逻辑相悖的地方。

问题设置

与上一章汤姆的问题一样,对以下几个选项排序,选出认为与琳达最相符的:

琳达是小学老师

琳达在书店工作,她还在学瑜伽

琳达积极参与女权运动

琳达是妇女选民联盟成员

琳达是银行出纳

琳达是保险推销员

琳达是银行出纳,还积极参与女权运动。

由于不了解美国的情况,文化也不大想通,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我并不能像作者写的那样笑出声来,得到他所预期的那些答案。但是有一点是我们一定会注意到的,那就是:与汤姆问题不同的时,琳达问题的选项中有存在关联关系的选项。

琳达不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银行出纳吧

本章作者用维恩图解来解释这个问题,维恩图解:亦称欧拉图解,是集合问题的一种解法。利用维恩图直观地解答集合问题称为维恩图解,在维恩图解中,方形的边框内包含了所有可能的事件,其中的区域(概率)等于1。圆圈代表特殊的事件。每一个圆圈所包含的区域代表了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思考,快与慢》-第15章_第1张图片
两个相互排斥的事件A和B的维恩图解

在琳达问题中,琳达是一位积极参与女权主义的银行出纳的集合包含在银行出纳的集合之中,因此其概率一定比她只是个银行出纳的概率低。可以说:

概率(琳达是个出纳)=概率(琳达是个女权主义出纳)+概率(琳达是个非女权主义出纳)

但实际的实验结果是,选择琳达是个女权主义出纳的人远多于选择琳达是个出纳的。

当你想更加详尽的说明某个可能的事件时,只能降低其概率,这个问题使得典型性直觉与概率逻辑对立起来。

其实我们能够注意到两个答案之间的关联关系,当答案只保留这两个选项时,我们的系统2对此响应的更加快速,但是即使注意到了,我们也更容易倾向于相信典型性直觉。因为那个描述使我们更加相信,这个低概率答案更加精确详细,而无视掉了概率逻辑。

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

有两套质量相当的餐具,B套有24件商品,A套除了与B套完全一样的24件商品外,还有额外16件商品(含9件破损)。

当两套餐具在同一组,让受试者选择购买时,受试者宁愿多花点钱买A套,也不愿意买B套。

当两套餐具不放在同一组时,B套标价会比A套高很多。

答案显而易见,两者一同出现时,我们会更准确的对比数量和价格,而当分开时,我们更多的注意到了B套无破损,A套有破损。这种结果看似从A套中拿走16件餐具(其中7件完好无损),但是价值反而提升了,这种模式称为“少即是多”。

它与琳达问题相似却又不同,相似在于两者都倾向于低概率结果,不同在于“少即是多”的例子里与价值挂钩,变量的总体性对概率判断的影响更加突出。

上一篇   下一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快与慢》-第1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