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师、被害人学专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所写的《冷暴力》一 书。
伊里戈扬书中所述的冷暴力,包括夫妻、家庭、职场上的冷暴力。
我以前曾推断,凡是在婚姻里虐待、施暴配偶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是有或多或少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障碍。不过作者伊里戈扬通过她的研究指出,一个人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其实并不会导致虐待,这里所指的精神疾病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精神病人。
那行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爱向自己的亲人施虐?
伊里戈扬认为,虐待源自于不带感情的理性,再加上无法把他人当作人来尊重的态度。
就我所看到过的一些在婚姻、家庭中对亲人虐待、施暴的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理念。我觉得伊里戈扬说对了,施虐者们都共有一种相同的态度,就是无法将他人当作人来尊重。
伊里戈扬说,某些施虐者的罪行会受到批判和法律的制裁,但大多数施虐者长期施虐,又并没有达到法律制裁他的程度。
他们留下一堆受伤的灵魂和痛苦的生命。
通过精神虐待,一个人是完全可以毁掉另一个人。
人性无国界。
伊里戈扬所写的法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的状况,一般新闻里报道出来的婚姻、家庭中的虐待、施暴案例,都是程度比较严重或是造成了非常不良后果的案例。
现实中还有好多人在被施暴、虐待的黑暗中度日而不被他人知晓。
伊里戈扬认为虐待攻击的本质,在于瞄准对方无力防御之处,也就是有缺陷或病态的地方。
说简单一点就是施虐者找到并捉住了对方的软肋。
对虐待与暴力造成的危害可能有很多人认识不足。
《冷暴力》中伊里戈扬从她跟踪的案例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虐待的暴力迫使受虐者面对自身缺点或是已遗忘的童年创伤,或者是两者皆有,它搅起沉淀在每个人内心的死亡冲动。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长期被虐待后会出现自残行为,也有因为不堪忍受长期的虐待与暴力对待而举刀怒向施虐者。
在长期受虐的人群中,有部分受虐者的思维、心理是值得引起警惕的。她们在被施暴后,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且以为只要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言语,就能感化施虐待者。
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
伊里戈扬说:受虐者根本无法想象施虐者有好破坏的本性,试图去为施虐者寻找合理的解释,避免误会,以为“只要我解释,他就会明白并且为自己的行为道歉。”这是一种错误思维。没有虐待习性的人难以想象,从一开始湖心就存在着深不见底的恶意与操控。
施虐者不知良心不安为何物,所以不会内疚,也感受不到痛苦。
如果明白伊里戈扬所说的这段话,受虐者就不应对施虐者某天会觉得良心不安从此停止施虐抱有希望。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受虐者离不开施虐者?
作者伊里戈扬的以下这段研究结论或许能给做父母的人一点警示,包括我自己。
伊里戈扬指出:易受控制的弱点来自童年,我们经常自问,受虐者为什么不反抗。我们看着他受苦,放弃自已的生命和人格,可是他仍然留在那种状况里,甚至害怕遭受到遗弃。我们知道离开才能获救,但在走出童年的创伤之前,他们无法采取行动。
所以当孩子在父母身边成长时,不要压抑孩子的反叛力就显得犹为重要。年少时对父母无条件的服从会种下日后服从的种子,无论是对个人或是对集体。
幼年种下的因,使人在成年后易于被操控。
施虐是可以以很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应该说大部分都很隐秘,施虐者可以运用他最爱的武器——言语,伤人于无形。这是除肢体暴力外的另一种方式——以言语施暴。
以父母对孩子施暴为例,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言语进行的。
这导致一个孩子,在外人看来,表面是正常的,整个家庭外从表面上看来也是正常的,但是孩子内心不健康,这些日积月累的负能量,总会有一天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做出一些危害他人的事情来。
父母这种并不动手的暴力,只需通过不断贬损孩子的人格,它所造成的伤害不比肢体暴力造成的伤害少。
写到这里,我想起台湾高产作家林清玄曾在央视的一档演讲节目当中讲过,他年少时有一天,正在痴迷地研究一幅埃及的地图而耽误了做家务,严厉的父亲一把夺过地图,并说:我以我的生命起誓,你这辈子绝对到不了这么远的地方。
成年后的林清玄去了一趟埃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爸爸寄一张埃及的名信片,并以调侃的口气提及当年老父亲对自己的否定。
林清玄父亲偶尔一次过激的言行,算不上真正的暴力行为。或许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十分恰当,我只是想表明,父母对孩子言语上的贬损,可能会让一个孩子长长久久地记在心里。
《冷暴力》不是一本让人读起来感到愉悦的书。我读它时,抬头看看窗外,外面阳光洒在斑驳的树叶上,湖水静谧。这个世界还是美的,可是有那么多受伤的灵魂可能感受不到。
如果将日子过成漫长的刑期,岂不是辜负了这只能活一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