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早上发了1000亿逆回购,基金走红
场外基金更新慢
发了逆回购代表市场上的钱又多了,中级课会学到这个宏观指标的
央妈不放,是不是周四的逆回购利率就上涨?
认知多少,就可以赚多少钱
弄个抗揍的组合3 3 4
每个月定投2500 1000混合股票 750债券基金750货币
上海机场是周期性吧,坤哥今天亏了1.7个亿
免税概念,免税概念股
股票市场本质上就有一种欺骗投资者的特性如果你跟其他人做的事情都一样,或者是按照自己内心不可抗拒的渴望去做事,最后的结果往往会证明你的做法是错的。——非利普.A.费舍
一字跌停的解释:上海机场周末披露了个免税店的分成协议,从以前的“有下限,无上限”到现在的“有上限,无下限”,想象力降低了非常非常多,今天这个一字板跌停估计只是杀估值的开始,这种大逻辑转变的飞刀一定要谨慎。
一、市场大跌对长期投资有没有影响?
如何看待“市场先生”,是巴菲特认为投资的两门必修课之一
约翰·博格在《共同基金常识》一书中指出,
股票提供的7%长期实际回报率,
几乎完全是由于美国企业的盈利和股利的影响下不断增长。
本金、时间、收益率
据统计,在1871-1997年长达126年的时间里,实际股息率与盈利增长率之和,经通货膨胀调整后,实际达到了6.7%。
可以近似地认为,股票长期实际回报率几乎全部来自股息率和盈利增长率,跟市盈率等估值因素无关。
2、市场短期大幅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知道,企业的股息率和盈利增长率,几乎很少在一个很短的周期内(比如一年)大幅波动
盈利和股息是相对稳定的哈
但股票在一年内出现翻倍或腰斩的情况却屡见不鲜
比如这个腰斩和这个翻倍
这是为啥呢?
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市盈率变化带来的估值水平变化~
啥是估值?
白话来说,这个股是不是潜力股
认为这个公司将来能赚好多钱,咱们就给他高估值
认为这个公司将来没啥能力,咱们就给他低估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企业基本面不变的情况下,市盈率从21倍下降到7倍,则股价下跌幅度为67%;
反之,市盈率从7倍上升到21倍,则股价上涨幅度为200%。
pe是股价/每股净利润p=pee,e不变,pe变了,股价是不是也该变?
股价其实反映了过去它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它的盈利能力,那过去的盈利能力呢,我们就用净利润来衡量未来的,经未来的盈利能力,我们就用PE来衡量。
就是业绩和估值
情绪的变化导致市盈率的变化,进而导致估值水平和股价的变化。
但从一个很长的周期来看,估值对回报率的影响已经被证明是中性的——
“市场先生”既有极度悲观的时候,又有极度乐观的时候,
长期看“好运”和“霉运”会被抵消掉。
今天上海机场暴跌就是因为人们怀疑它未来的盈利能力,在杀估值
p=pee,相对稳定的e,和变小的pe,只配更小的股价
3、为什么不等市场稳定后再进场?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短期内市场主要受情绪的影响,为什么不等市场稳定后再进场?
这样我们不但能享受到长期的股息率和盈利增长率所带来的收益,
也可以享受到短期估值变化所带来的收益,
岂不是“两全其美”?
问题是,我们根本无法预测市场估值水平会朝着哪个方向去变动。
如果有人能准确预测4月份会从3288点开始下跌,那为什么当时不离场?
如果无法知道4月份-8月份的短期走势,那如何又能确定8月份以后的市场走势?
市场在四月份的时候是从三千二往下走的,然后经过震荡之后,七月份八月份的时候又起来了。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看到了市场上涨,再看涨;看到了市场下跌,再看跌。
这个时候已经price in了,追随所谓的“趋势”很容易被反复打脸。
price in是经济学上的一个词,意思差不多是“(市场消化了信息而)给出相应的价格”
市场的上涨和下跌其实是估值已经发生了变动,这个时候我们在追随进去的话很容易站岗,或者是抄在半山腰。
即使侥幸看对了短期市场走势,比如在4月份提前离场,长期看也是“无用功”,
因为下一次总有看错的时候,“踏空”的损失和“避险”的盈利最后也会被抵消掉。
投资追求的是大概率的确定性,
反复去猜市场走势然后做决策,实际上是放弃“确定性”,转而追求“碰运气”,
实质就是在赌博。
4、我们该如何应对市场大跌?
如果企业基本面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那么面对市场大跌,要么置之不理(没钱的情况下),要么果断加仓(有钱的情况下)。
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心中没有估值锚,一跌就慌,一慌就卖。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企业真的值多少钱,那么它短期的涨跌就很容易牵动你的心跳。
市场下跌对长期投资没有影响,对长期投资者也没有伤害。
唯一有区别的就是,市场是分批把钱给你,还是一次性把钱给你;
市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
顺序不一样,结果完全一样。
事实上,每次市场下跌,受伤最深的就是“割肉”奉上廉价筹码的“韭菜”。
用巴菲特的话说,撤资者因股市大跌而亏损,但投资者在获益。
每一个买家都对应着一个卖家,一个人受到的伤害往往成就另一个人。
冠亚说:巴菲特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想清楚了投资的基本原理,然后花一生的时间去实践和执行。
看巴菲特早年写给合伙人的信,不禁对他清晰的思考佩服得五体投地。
巴菲特1962年写的一段话,跟大家共勉:
我想你可能特别肯定,在未来的10年里,
有几年市场整体会上涨20%-25%,有几年会下跌20%-25%,
而更多的年份市场指数在涨跌之间来回波动。
我不知道最终这几种情况到底会不会出现,但我认为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
二、投资要有大局观
在今天的资讯大爆炸时代,人们每天能收到无数的信息。
哪里的经济又衰退了,
哪里的社会又不安定了,
哪个行业又陷入低估了,
哪家公司又爆出丑闻了,如此种种。
在过去,这些消息往往不会都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因为那时候消息传播的很慢,
每天我们只看固定的几份报纸,
看几个电视台,如此而已。
但是今天,随着手机、电脑的大面积普及,以及算法时代的到来,
每个人都可以在一天之中,
浏览到过去人们需要一周、甚至一个月才能浏览到的信息。
股市总会第一时间反映最新的新闻,疫情期间,习大大去了哪个省,哪个省的股票就会涨涨起来。
Jack老师知识星球,核心圈,消息总是由核心圈往外传播的
定制化的信息甚至使得每个人看到的信息都不一样,
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阅读,
或者更糟糕的,被那些信息提供商希望自己阅读的信息所包围
(这样信息提供商就能赚到更高的点击量,以及由此而来的广告费)。
刷微博倒不如加入核心群,然后定制自己喜欢的信息,从而通过这些信息吃到肉。
在这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和科技背景下,人们天然的会接触到巨量的信息。
而同时,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类天生的猎奇和比较心理,导致负面信息天生比正面信息更容易传播。
所以,对于今天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往往能听到比过去多得多的负面信息。
曾经有一个投资经理忧心忡忡的对我说:“怎么感觉现在世界这么乱呢?”
这就是典型的、被眼前铺天盖地的负面信息淹没的情况。
曾经有过一个公司说是董事长翻墙头看竞争对手的经营情况,结果这个公司的股价连着涨了好多天。
面对这种情况,今天的证券投资,就格外要求投资者拥有大局观。
所谓大局观,就是一种看到历史大格局、社会大格局的宏大的视角,而不为当前的一点点消息所困扰。
对于有大局观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对今天新闻上着力渲染的突发消息,
那些用了大量“刚刚”、“重大”、“突发”、“!!!”的新闻,
会像看笑话一样一笑了之,继而独自的、放松的从大局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而对于没有大局观的投资者来说,
他们被每天的信息所包围,
被这些新闻和短期的变化牵着走,感到无所适从。
与其有勤奋阅读新闻和公司公告的投资者,
还真不如有“懒得看消息”、“事情发生了都不知道”的投资者了。
这就是老师之前问过我们的一句话,你知道吗?你是事先知道还是事后知道事先知道的话没有问题,事后知道的话就三个字,接盘侠。
看看过去十几年中,我们见到的市场估值底部,
比如2003年的H股、2005年的A股、2008年的美股、2011年的分级基金、2013年的内地债券、2014年的内地蓝筹股、2016年和2019年的港股,
哪一个在当时不伴随负面新闻?
哪一个是在经济和基本面的歌舞升平中,价格却一路走低的?
回过头看,这些市场都构成了绝佳的买入机会。
但是在当时,对于没有大局观的投资者来说,他们被负面消息所包围,在惶恐中卖出自己的仓位,从而砸出了市场的底部。
去年春节之后第一个交易日是2月3号,我记得非常清楚,就是那天千股跌停跌停之后呢,就是砸出了一个黄金坑,所有的公募基金都在用自己公司员工的钱,或者是自己的公募基金在疯狂的抄底,但是那些撑不住的卖出的就奉献出了自己便宜的筹码。
整体证券市场如此,具体到每个行业,情况也是一样。
比如在2018年到2019年的内地汽车市场,汽车的销量增速连续下滑,企业利润一降再降。
我打开百度新闻,搜“汽车行业”四个字,出来的相关热点里,
有不少诸如“2019汽车行业寒冬”、“2019汽车行业不景气”、“汽车行业亏损”之类的词条。
从新闻的情况来看,汽车行业糟糕透顶,是毋庸置疑的了
但是,对于一个有大局观的投资者,
他会看到在2019年,中国的人均汽车保有量仍然只有日本、英国、韩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大概1/3左右。
如果说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会在这样一个较低的水平就轧然而止,无疑是不太可能的。
相信数据,而不是相信新闻说了什么。
对于保险行业的研究,也需要把短期的逆境和长期的发展区别开。
由于保险公司往往有不少股票投资,
而这些投资又常常需要以市价计算投资的盈利或者亏损,
因此保险公司的利润往往和股票市场的涨跌关联度很大。
在股票市场走熊的年份里,保险公司的利润报表经常就会变得很难看。
但是,对于有大局观的投资者,
他们在此时应该越过短期报表的低迷,看到中国保险市场的巨大前途。
中国的人均保费仍然远不及成熟市场,只有成熟市场的十几分之一。
但随着中国人工作、住房的基本完善,
理财的需求必然成倍增长,这正是一个保险的黄金年代。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对这几个行业分析的过程中呢,我们也用到了现在的情况和未来的估值,就现在的情况,可能他的表现不是特别好,但是未来呢,未来疫情总会过去,未来汽车行业的寒冬总会过去,未来保险的需求肯定会越来越多,这就是我们看未来。
所以,有道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在证券市场,天天盯着突发消息,是很难做好投资的。
在每天浩如烟海的信息之中,投资者需要做的,
是多看看社会的历史、多研究产业的规律、多了解市场的内涵,
用大局观的眼光去看待当前市场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只有这样,才能把投资做的又好、又舒适。
三、耐心是投资过程中最好的品质
巴菲特曾经说过: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分钟。
长期投资就需要时间的磨练,需要投资人具备足够的耐心!
我们和机构相比呢,最大的优点就是耐心,因为机构的话他们都是基金经理,他们是需要定期的进行业绩评价的。
费舍说过,预测股价会达到什么水准,比预测什么时候会达到这个水准容易得多。
这和巴菲特所说的“投资就是两方面,如何评估企业的价值以及如何对待市场波动”本质上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认为企业是一家优秀的企业,那就播下种子,剩下的就是细心呵护,耐心等待,不折腾!
都说“看得准,拿得住”是投资的两大法宝,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过往都能做到“看得准”,却往往容易陷入股价波动中“拿不住”,
多回过头去看看贵州茅台、格力电器等等优秀企业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
坚持价值投资,就要坚持长期投资,就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
耐心是投资过程中最好的品质。
四、对短期利益的贪婪就是对长期利益的最大漠视
如何以更长远的视角看待投资?
我估计大部分投资者和我之前一样都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资金量不大,对每天的盈亏非常敏感,总忍不住看盘。
收盘后第一时间复盘当天操作,然后筛选第二天可以操作的股票,
这个阶段对短期的收益率期待过高,恨不得每天抓个涨停板,似乎每年不翻个几倍炒股没有意义。
对投资神话异常迷恋,总认为自己有点特殊的盘感,可以找到自己的圣杯。
这个阶段是典型的对短期收益过度贪婪。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折腾个三五年之后,要么已经对股市绝望,要么开始走向基本面投资。
当然这个阶段的基本面投资者通常仅仅停留在财务指标本身,
认为低市盈率就是基本面投资。
后面慢慢发现,市盈率越低的股票反而越涨不过行业里的龙头,
否定之否定后开始拥抱龙头。
拥抱龙头确实开始赚钱了,但是当龙头涨个百分三五十通常就卖了。
卖了之后通常龙头又涨了很多。
这部分人并不是真的明白龙头股的价值,他们大部分并不具备分析能力,通常只是炒大V的作业而已。
每当宏观面有点风吹草动,股价出现一定波动,就觉得实际赚了或者损失了多少钱了。
每当大跌的时候,他们需要大V的鸡汤。
每次出业绩的时候他们容不下任何看空的声音。
殊不知股价本身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并不会随某个人的看空看多而长期改变。
你如果不信可以去统计下,安踏上涨的过程中被做空过多少次,但是事后看每次做空都是买入机会。
机构的做空报告比大V看空威力大多了。
你再去看看被做空的波司登等股价还不是照样创新高。
真金不怕火炼。
第三阶段,开始有自己的独立看法,但是可能会过度的扣细节。
比如这家银行的这个月的同业存单利率是多少,降准会影响银行息差吗?
同业拆借利率处于低位是不是应该投资兴业银行等等。
外资加速流入会改变市场风格吗?
这里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度的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利益,从而忽略了商业的本质,我们来市场赚的钱就是企业的钱。
有的时候一些细节的问题不影响我们赚钱的,就可以不用太过关注。
有这种思想的根源就是我们还没真正做到对市场的敬畏,
市场是有效的,只有大众恐慌或者贪婪的时候可能有些许超越ROE的收益,
但是长期来看,也没有太大意义。
另外其实时间越短,一家公司的股价变化,或者基本面变化越难预测。
这里有人会觉得时间越长公司的基本面变化越难预测。
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这里要表达的是:
时间越长,管理人的品质、企业文化越重要。
而人的品质是相对不易改变的变量,
也是股价波动过程中你最能相信和依赖的东西,是最能支撑你持仓的东西。
因为你可以相信长期坚持做对的事的企业往往不会差到哪里去
也就是长期来看其基本面是最能预测的。
另外长期投资,为什么价值观有问题的企业不能投资呢?
因为这种企业可能会过度的追逐短期利益而被反噬。
在物理的世界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等的。
在商业世界,或者我们生活中同样如此,短期超额利益的获取是以长期利益的损害为前提条件的。
并且有时候一件事情就能毁掉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声誉。
管理层人品不正,企业文化不正的企业容易出黑天鹅。
也就是说拉长时间看,企业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护城河。
大家可能会说,我一年都预测不了,怎么去预测十年呢?
预测十年就是要去找那些十年都不会变的因素。
比如上面说的管理层人格、企业文化。
其实这些投资大师都一直在践行的,
比如芒格注重管理人的正直品格。
巴菲特收购企业通常并不聘请投行,而是要找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企业,并且其并购走程序是非常快的。
其实生活也是一样,
不为清单应该就是不要为短期利益去做伤害长期利益的事情,
而现实情况是咱们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
而忽视了追逐短期利益的过程中对长期利益的伤害。
如果看透了这一层,投资可能就真的只有一条路,
找商业模式好的(赚钱能力强——毛利高、ROE高),
管理层可以信赖的企业,
合适价格长期持有。
然后生活也只有努力拼搏,摒弃投机取巧一条路。
最值得的投资是投资自己。对于我们学生党来说更是如此,不要急着去赚钱,掌握了更好的投资方法和技巧,实现由年收益率12%到20%的飞跃,让复利发挥它更大的魅力,何愁不能早日实现躺赢的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