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年轻人负债率已经达到了1850%,以贷养贷的人更是占据整个负债群体的30%,90后的平均负债高达12万元。
年轻人借债的钱干什么去了?无疑就是消费了,基本上是房贷和消费贷。最新调查显示,消费贷款年龄分布中,80后占比占3成,90后占比更是高达5成,可以说90后真正的已经成为了消费贷的主力军了。
提前消费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原则也要掌握,不该借的钱不能借,否则就有可能被拖入无底的深渊。虽然曾经的借款一般情况下都是需要偿还的,但是如果你遇到以下七种情况的任意一种,法律规定,你不用再还钱了。
第一种情形,砍头息。
砍头息是指贷款公司在放贷时直接从本金中预先扣除应偿还的利息,但是今后还款利息的计算仍然是按照全款计算的。
这种情况一般都发生在民间借贷的小额贷款公司身上,表面上这些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息并不是很高,于是很多急于用钱的人就从这些小贷公司借款。实际上,如果借款人不懂,看似不怎么高的借款利息,最后的实际利息却比名义利息高了很多。
我们现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张三向某小贷公司借款12万元,利息为12%,约定一年还本付息,每月还本金1万元,一年的利息是1.44万元。这个条件咋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也是符合国家规定的,但是,这个时候的小贷公司可能就会给借款人挖了一个“坑”。小贷公司先要求借款人从借款本金中支付利息,这样借款人实际到手的借款10.56万元,但是以后却仍然要求借款人还12万元本金。最后综合算下来,借款人实际借款利率为24%,比名义利率高出一倍。
这种借款的砍头息是国家禁止的,借款人不需要还款12万元,而只需要还实际到手的借款10.56万元,多余的本金就不用还了。
第二种情形,超出国家规定借款利率的“高利贷”。
民间借贷这一约定俗成的称谓由来已久,为广大群众所熟知,执行的是两线三区模式,“两线”指的是年利率24%的司法保护线和年利率36%的高利贷红线。三区分别是司法保护区、无效区和自然债务区。即约定利率超过年利率24%的,人民法院不予以保护。对出借人起诉要求借款人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司法保护的上限是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支付超过年利率24%的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对于年利率24%至36%之间的利息,借款人已经支付的,人民法院也不予干预。
但是在《民间借贷修订规定》之后,通行的标准是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目前一年期LPR为3.85%,4倍也就是15.4%,也就是说,当借款利率高于15.4%的时候是无效的。
第三种情形,套路贷。
套路贷是在借款人不懂得条款的情况下,被“忽悠”不明不白稀里糊涂地按下了“手印”,被忽悠的对象基本上都是一些年轻人,这些出借人利用借款人缺乏社会经验的缺点“怂恿”年轻人借款,而年轻人往往对条款重视不够或者理解不够,导致对签下的借款合同不是很了解,当发现问题的时候,又不懂得请求协助,最后被迫还了很多钱。
比如曾经的“校园贷”就是典型的例子,部分学生由于深陷还款陷阱,甚至走向了不归路。
第四种情形,借贷资金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如果贷款人明明知道借款人借钱不是走正道,而是用于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这样的欠款也是可以不还的。
比如张三明明知道李四借款用于赌博,但是仍然把钱借给了李四,一旦出现借款纠纷,法律是不会支持这样的借款的。除非李四自觉愿意还钱,如果李四赖账,李三想追回欠款就会比较困难,如果起诉,法律不会支持。
第五种情形,超过了诉讼时效的借款。
诉讼都是有时效的,对于借款而言,法律规定是3年。
即将2021年生效的民法典对于诉讼时效做了规定(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从诉讼时效的角度看,如果借条注明了还款日期,那么诉讼时效就从还款日期的次日起计算三年。
如果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内没有主张自己的权利,那么钱款自然就追不回了。
第六种情形,向无民事行为能力放款。
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不能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进行民事活动,包括未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别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比如向8岁以下的小孩、精神病患者放贷,法律是不会提供保护的。
第七种情形,盗取信息的借款。
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空间,他们利用各种途径盗取了用户信息,违法进行买卖,然后利用这些被泄露的信息进行违法活动,有些人就有可能莫名其妙地背上债务。
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只要能证明债务不是自己操作,就不需要偿还这笔借款。虽然不用偿还,但是在处置过程中势必会给当事人带来身心健康损害,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要轻易泄露个人的身份信息。
如果你遇上了以上几种情况的任意一种,你都是有理由拒绝还钱的,但是在平台的绝大部分都是要还的,所以借款不要有侥幸心理。
在这个互联科技高度发达的年代,金融科技也得到了高度发展,各种平台铺天盖地的广告鼓励大家去消费。但是作为有理性的消费者,消费一定要量力而行,适度消费,不能为了消费而大量从平台借款,否则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上了“老赖”名单,甚至影响个人征信,出现不应有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