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另一个布鲁克林》

相遇《另一个布鲁克林》

精彩文史勇趣评说2017-10-24 11:51

相遇《另一个布鲁克林》_第1张图片

杰奎琳·伍德森的《另一个布鲁克林》,是一份乡愁,一份沉甸甸的乡愁。

张维营的《记刘殿爵教授在伦敦大学》以及《 <华尔街之狼>:空虚时代的“盖茨比”》,是我以前拜读过的翻译作品,从他的翻译作品之中,可以映照跨文化之间的差异与殊异,还有这种殊异表象下的情感审美的归一。

面向青年和儿童这个群体,语言的明白晓畅,自是第一要义;逻辑语法根本不是问题所在,散文诗的形式,诗歌似的抒情,自成一体的风格,形成了杰奎琳·伍德森的别样审美风格和情调,这正是我喜欢的原因,或者正是我喜欢的文化味道,文学样子来。

跨文化交流、阅读,是否是一种隔阂?跨种族的差异、皮肤样貌,是否是一种障碍?也许是也许不是,一切都在《另一个布鲁克林》。也许,最终文学的力量,文化的意义,艺术的魅力能冲谈一切,重新回到自然的模样……

在我看来,这是乡愁的一种表达方式。“我曾为梦远行,终成回不去的异乡人”,这是杰奎琳·伍德森的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这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跨过茫茫大海,这种乡愁其实是一致的。这让我们感受到人类永恒的乡愁情结,挥之不去,连绵不绝……

在我看来,这是对“本我、自我、超我”的寻绎之旅。小说的开篇,以奥古斯都的第一人称叙事,母亲重疾、死亡,父亲与8岁的姐姐奥古斯以及4岁的弟弟相依为命,姐弟两个总是盼着母亲“明天,或者下个明天,或者下下个明天。”会回来,然而,这种期盼,遥无尽头,他们来到另一个布鲁克林——甜蜜林或者田纳西州,处处时时都有母亲的影子,这种影响长久占据姐弟两个的心田,即使母亲不在,感受仍在,怀念仍在,依恋仍在。

在我看来,这是对死亡的抗拒,是对恐惧的反抗。死亡意象,多次在本书中出现,母亲的死亡,客观事实的死亡,和永远活在姐弟两个心上,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和映衬,更突出对母亲母爱缺失的刻骨铭心的痛彻心扉的渴望与渴盼。安吉拉母亲死亡的场景,亲人不知,社会不知,警察不知,母亲的缺位、不在场永远是孩子的伤心之海。还有安吉拉的死亡,是对命运的抗拒,更是对恐惧、歧视乃至种族歧视种种不公平命运的死亡坦白……

在我看来,这是对故乡,精神原乡的一种怀念追忆。作者在扉页中这样说:“怀念布什维克的岁月(1970-1990)一切已成记忆”,以布什维克,映射布鲁克林,正如作者之于布什维克和奥古斯特之于甜蜜林或者田纳西州一样,记忆之河永远留在了那里,永远,乃至成为永恒……

另一个布鲁克林,难道不是我们自己的精神原乡?

另一个布鲁克林,难道不是我们渴盼的心灵桃花源?

另一个布鲁克林,难道不是我们人类永久的梦想?

张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新野县,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文学评论者。多年教师经历、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东莞日报》、《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安徽文学》、《躬耕》、《六盘山》、《山东商报》、《新消息报》、《香港文艺报》、《永平回族》、《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半岛都市报》等刊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遇《另一个布鲁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