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了,帝制终结了。但是中国人的漫漫求索之路还在继续。内有军阀,外有列强,面对如此形势,奋起的中国人又该如何作为呢?面对如此形势,以孙中山为首的进步人士于1925年在广东成立新的国民政府,与在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两个势力之间的战争已不可避免。
实力强大的军阀?短短两年轻松解决
从1926年起,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北伐军可谓势如破竹,仅仅两年就基本消灭了三大军阀为首的北洋军阀势力,基本完成了全国统一。
如果从战前的估计来看,这场战争并不容易。北伐军队仅仅拥有两广之地,而各军阀则拥有着广大的统治地域。从军队规模来看,北伐军总兵力不过10万,而军阀部队统计共有70万,差距可谓十分悬殊。
从历史因素来看,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从北向南打,完成统一。从南向北打完成统一的案例屈指可数。从蜀汉、东晋、到南宋、太平天国,所谓的北伐,最终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成功案例仅有明太祖朱元璋。
但最终的结果与人们的料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北伐两年,可谓势如破竹,至1928年,统一已基本完成。造成北伐如此顺利的原因是什么呢?
但凡分析两方交战的胜败原因,我们都要从战前准备与战争的过程共同分析,才能得出最终的结果,下面我们也从两方面分析一下。
战前准备:内斗不停的军阀部队与同仇敌忾的北伐军队
北伐军虽然军队少,实力弱。但是以两广为后方的大本营十分的稳固。
孙中山组织过多次的北伐,但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后方的不稳固。依托军阀而打败军阀。最终结果都是后院起火,匆匆逃离。
而这一次,情况不同,在北伐之前,国民军两次东征,彻底将两广军阀陈炯明打垮,陈炯明被迫前往香港躲避。此时的两广,稳固地掌握在国民政府手中,且两广实力雄厚,足以支撑北伐的军费,让北伐没有后顾之忧。
而反观北洋政府一方,情况大有不同。军阀太多,互相揣着心眼,谁也不服谁。一方面想着共同对付北伐军,另一方面还想借北伐军之手扫除对手,连统一的指挥都没有,与北伐军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从战前的准备来说,广东国民政府自成立以来,即开始着手北伐,有着十分充足的准备。孙中山对外联合共产国际,对内联合我党。筹办黄埔军校,组建新式军队,由于共产国际的加盟,这支新军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装备精良;由于我党的帮助,这支军队虽然年轻,但是思想坚定。
而北洋政府的军阀们,对于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没有丝毫的准备。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把北伐军当回事。甚至北伐军已经打到家门口,依然在内部争斗。
军阀所带领的部队,军事素质更是堪忧。装备差,思想觉悟低。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战事并未开打,双方就差了一大截。
北伐军各个击破,70万军队不堪一击
在具体的战争过程中,双方对比的尤为明显。
70万对阵10万,实力悬殊其实很大,如果是一拥而上,北伐军肯定是难以招架的。但是军阀内部互相攻击,给了对手各个击破的机会。
北伐还没有开始,各军阀部队就自己开始打上了。1926年,吴佩孚联系其他军阀,一起去打冯玉祥,北伐军瞧准机会,主动出击,开始攻击吴佩孚的老窝。吴佩孚此时忙于与冯玉祥的战事脱不开身,一方面他也根本就没有看得起北伐军。
可是当他脱出手来回援的时候,情况完全变了,大本营湖南丢了,北伐军经过扩充,实力大增,吴佩孚已经完全不是北伐军的对手了。实在没有办法的吴佩孚四处借兵,寻求帮助,但最终无果。
打败吴佩孚后,北伐军又对孙传芳发动了攻击,历经几月,孙传芳一败涂地,带领残部逃到徐州。但这时,北伐军内部发生了分裂,这给了孙传芳喘息的机会,孙传芳也伺机反攻,但很不幸的是,他遇上了白崇禧,龙潭一战将他的最后十万家底全部赔了进去。
其后,冯玉祥、阎锡山纷纷改旗易帜,宣布效忠国民政府,张作霖为避祸回到东北,却被日本人痛下杀手,到1928年,张学良宣布易帜,全国达成了名义上的统一,北伐基本成功。
结语:
可以看出,北伐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因为战争结果导致的,而是时代的洪流推动北伐肯定会胜利。面对1:7的兵力比,北伐军依然毫无悬念地打赢了这场战争,这足可说明,在历史面前任何人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