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路上,寻找最美的自己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汉朝大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还可以改变了我们的精神境界。不因贫穷而苦恼,不因独处而寂寞,不因逆境而悲伤。

这其实也是我读书的一个真实的感受。说起我的阅读史,还要追溯到小时候。

少年时代,寻书无觅处

我出生在农村,家境不是特别贫穷,但说不上富裕。那个时候不上学的孩子们是没有书可读的,也没有识字的工具。我最早认识字,是因为家里床边的墙上贴的报纸,报纸上文章的题目字体都比较大,并且都是黑体字。每天睡觉的时候我都会指着题目中的字问母亲,从床边的报纸上,母亲教会了我许多字。

后来上了小学,我拥有了自己的课本,那是我最早的读物。记得小学刚开始的时候,也就语文和数学两本课本,上了五年级才多了一本品德课本,里面讲的都是一些小故事,是我最爱看的。小学时候的语文课本,我都是从第一页可以背到最后一页,很多文章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也养成了我背书的习惯,后来当了老师,每篇课文备课时我都先背下来。刚上班那几年,每课里的标点符号在哪个位置我都记得一清二楚。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妈妈帮我征订了《向阳花》儿童读物,里面除了小故事,还有一些语文小知识。当时在学校里面征订课外读物的学生寥寥无几,一本新书来到,除了我看全班同学传着看外其他班的学生也会来借,甚至传遍全校,等下次到我手里的时候已经烂的不成样子,但是我依然把它珍藏起来。

那个时候我们能看到课外读物,也就是一种画书,一个小册子讲一个故事,上面是图画,下面配上文字。集市上有一个画书摊儿,上面挂满了画书,每看一本交一分钱。每当我手里拥有了一分钱,就急匆匆的赶往画书摊儿。

童年时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邻居家的哥哥有两本书《在烈火中永生》《傲雷·一兰》,不是画书是两本书。我要借来看,他提出用我的《新华字典》交换看。当时是在高中当校长的大伯送了我一本《新华字典》,是一本大的字典,就像现在的《汉语成语词典》。交换之后我急匆匆的看,那时候看书都是囫囵吞枣的,况且还有很多字都不认识,只了解其中的大意,不过两本书的内容我现在依稀还记得。等换回来的时候,他却说我把他的书看破了,把我的《新华字典》拿去顶了(现在想想,也许他窥视我的《新华字典》已经很久了,毕竟那个时候拥有一本字典是多么的不容易。)。为此,我丢了一本《新华字典》,还挨了母亲一顿揍。

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我发现父亲也在看书,他的床头放了两本书《三侠五义》和《山海经》。父亲看书很慢,并且每天午休的时候他都要去打牌。这时候我就会偷偷的把书拿过来看,今天看到哪一页记下来(父亲读到哪一页,他就把那一页折起来,我不敢折,只能记下页码。),第二天接着看。我把两本书都读完了,父亲一本还没有读完。现在依然能够回忆起当时窃读的滋味,对书的内容的渴望,又怕被父亲发现,当时家长认为这些书是不适合孩子看的,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学生应该看自己的课本。

少年时代的阅读,虽然很多内容都忘记了,但是却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更多的是促进了我的写作,尤其是上了初中,我的文章都是在班里作为范文来读的。

青年时期,故事中消遣

师范学习的三年,是我最清闲的三年,也应该是我读书最多的三年,但是我却荒废了许多时光。学校图书室是很少开门的,但是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读物,可以借来阅读。初中时开始接触《读者》,也是我最爱读的。这三年里面我读的最多的就是《读者》和《青年文摘》,还有《故事会》,能借来的我就借来读,不能借的我就自己省钱买,每次都是买上个月的,这样便宜,新出刊的是不调价的。这些读物让我感悟到很多生活的道理,也积累了不少的优美词句,那三年里面,我摘抄了厚厚的六本笔记。那时候看书只注重摘抄,没有动笔写过自己真正的感悟。

初为人母,我的阅读转变了方向,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读书,从幼儿故事、童谣到《上下五千年》,从看图讲故事到中外儿童阅读经典,从给孩子读到孩子讲给我听。以后我的阅读目标也逐渐转向了这方面,最早的时候是陪儿子读,后来陪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骑鹅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狼王梦》……指导学生去读,和学生一起读,引导他们交流读书收获,记录读书感悟,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在自己的阅读书上写批注。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一边指导学生阅读,一边引领学生写作,积极投稿,从此我也拿起了搁置多年的笔,开始了写作。

步入中年,消遣到专业

真正的读专业性的书还是最近这几年,最初是被逼去读的。

2014年,尝试去做综合实践活动。当初全凭兴趣出发,没想到成果获得了省级二等奖。那个时候综合实践活动在我们这个县城刚刚起步,教体局让去做报告,其他学校要求你去做经验介绍,后来还到省综合实践活动交流会上去发言。有些受宠若惊,更多的是惧怕,第一次登那么大的舞台,怎么讲?讲什么?光有实践基础,没有理论做支撑,如何指导别人?只能买来相关书籍进行啃读,把自己的做法和书上的理论相结合来整合材料。

后来在做校本教材和课题的时候,就先读专业性的书,进行理论学习,理论指导实践要轻松的多。《给教师的建议》《教师如何做课题》《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指南》《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有效上课》《如何评课》《教师课堂教学常见的技能问题》《小学语文创造性教学》……这些书都是那时读的。阅读这些提升了我的理论基础,不仅为我们做课题指明了方向,而且让我们明白了很多以前教学中遇到的为什么,促进了我们的课堂设计,优化了我们的课堂。

后来加入了项城课题群核心团队,第二次做课题《网络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我们的课题分有五个子课题,我负责教师写作这一子课题。为了借助网络教研,引领教师阅读和写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必须自己先成长起来,点亮自己才能照亮别人。我开始了自己的海量阅读,《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改变,从写作开始》《正面管教》《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如何写教育叙事》《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教师花传书》……这些书的阅读,开阔了我的眼界,理清了我的思路。不仅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记录自己的成长痕迹,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如何在写作中成长?而且通过网络平台引领更多的老师走上了写作之路。

做课题的同时,我加入了“项城课题群阅读团队”和“项城课题群写作团队”,每天日更打卡,大家互相探讨,不断改进,共同进步。这种同僚性研修,起到了激励和督促的作用,让大家在温馨和谐的交流中进行智慧碰撞,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不断的完善和提升自己。除了每天线上的交流,定期还会开展线下的读书交流活动。这样的学习氛围,让我认识了更多的读书好友,寻找到更多适合自己阅读的专业书籍,看到了自己阅读的不足,打开了我阅读的渠道,同时也为我的阅读提供了方便,不仅可以和读友们进行交流,还可以互相借阅书籍,更加促进了我的阅读和写作专业的成长。

受益之时,引领与辐射

阅读,不一定使我们变得更加富有,但一定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感恩,宽容,淡定,从容。阅读,让我走上了更大的舞台,看到了更加优秀的自己;阅读,促使我日更几十万字,记录了自己的成长和幸福;阅读,让我得到了更多人的尊重,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2013年,我取得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2017年。我取得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我开通了家长免费咨询。这期间我阅读了大量的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正面管教》《微教育》《青少年品格修养》《如何说,孩子才能听,怎么听,孩子才能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教育孩子要懂得心理学》《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爸爸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改变孩子,首先改变自己》……这些书籍提升了我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改变孩子,首先改变自己,改变家庭环境。

2018年10月,我建立了“读书吧”阅读微信群,目的是引领家长走上学习之路。改变一个家长,不仅仅改变的是一个孩子,改变的是一个家庭,是社会的一角。我从《微教育》开始领读,接着是《正面管教》,后来我们学校的几个热心的老师接着读,有的家长也进行分享。“读书吧”从原来的三十多人到现在的二百多人,我们引领家长分享了十几本书,解决了不少家长的育儿难题,使更多的家长拿起了书,真正陪孩子一起成长。

阅读,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阅读,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阅读,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盈而快乐!

阅读路上,我会一直走下去,寻找更加美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路上,寻找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