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谢亚楠坚持分享912天:小结

一、本周约练收获:

(一)观察员

放下自己的预设,紧紧贴着来访者,感受她的感受,说起来是一句话,做起来很难。当觉察到自己有预设的时候,试着把预设出来的东西圈在笼子里,别让它发声,忍住,慢下来,听自己,听来访者的声音。

(二)来访者

针对这段状态进行梳理,进行时间上和状态上的一些调整,佩服咨询师的稳,还有对于目标的澄清:“不敢”和“不想”能多说点吗?“累得不想说话和前面的不敢不想它们之间的联系是?”

“多次听您提到这个不敢和敢,这个敢对您意味着什么?”“当敢了会有什么不同?”……走一步,停一步,问过去,问现状,问目标达成之后的愿景,没有太多的话,简洁明快,我喜欢的风格。

过后的讨论阶段谈到成为优秀咨询师必备的两个要素:一是紧贴,二是管住自己的嘴巴。

如何清空自己?三点:情绪清空,照顾好身体,常念紧箍咒。

(三)大约练

今天是第二轮周日集体大约练第一期,由刘老师主讲的《焦点的顺“势”而为》,感恩刘老师在百忙当中抽出时间为我们分享这么精彩的内容,助我们成长。

今天的约练分答疑解惑、讲授、小组讨论三个环节。

答疑解惑

刘老师针对各位老师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在此阶段我的收获有:

1.可说可不说,少说或不说,可问可不问,少问或不问。就是说在咨询中对于不必要的问题或问句,咨询师要少说话少问。

2.正式咨询不能和熟人做,避免双重关系。

3.应对问句主要用于困境中当事人的应对。例如:“在婚姻这么痛苦的日子中,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在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你是怎么撑过来的?”

4.生活中关注正向要与坚守规则并行。只关注正向就变成了娇纵。

5.咨询师要有一颗纯净的心,只为对方好,别有所图。

焦点的顺”势”而为

课前故事:

1.《庖丁解牛》故事: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1.顺势而为的”势”即当事人的生活脉络,也就是在咨询中,要顺着当事人的生活脉络走。

2.焦点的学习中要接纳自己无能的一面,才能成长自己。

3.我们永远不要比来访者更着急,更努力,更智慧,这就是顺势。

4.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解决他的心理问题与行为的过程,也是陪伴加等待的过程。

5.晤谈时安全与放松的环境,才能让当事人敞开心扉。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可能。

6.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要做到稳住自己,就要发现当事人的难得之处,看到他背后的付出,相信他有能力支撑到现在。多和他探讨应对背后的力量,让当事人看到自己的优势。

7.当事人说出自己的目标时,不要急于去探讨如何实现他的目标。要在他在意的点、看重的点多停留,要抱有一颗好奇之心,要有一颗敬畏之心。如果我是他,我做的可能不如他,即是敬畏之心。换成是我,我未必有他做得好,即体现了敬畏之心。

8.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有荆棘沟壑,更有花花草草山川河流,陪伴他如何看和欣赏他的风景,让人不孤独被孤立,歇一歇再背上行囊继续前行。

9.咨询的原则是:不求不帮,来欢迎,去不留。

10.成长的顺势而为:听说读写同步进行;实操(读书、约练做咨询师)跟得上;持续浸泡,成长无捷径。

11.咨询师和母亲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母亲就是母亲,咨询师就是咨询师,妈妈不能做孩子的咨询师。因为妈妈对孩子有期待。

12.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只要家长能好好学习和孩子相处之道,懂得顺着孩子的“势”而为,孩子心情好,亲子关系也好,孩子怎能不好好学习呢?

13.咨询中一定不要给来访者提建议,这是多少心理学前辈的经验之谈。

小组讨论

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组讨论,针对今天刘老师讲的内容,可以说说自己的收获,也可以几个老师结合起来复盘。

1.思维模式的改变,引发状态的改变。

2.敬畏。顺势而为就是顺应宇宙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特点,心怀敬畏并尊重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命脉络,接纳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每一个人在当下都做到了最好。

3.咨询师永远不要比来访者聪明。永远不要比来访者懂,永远不要比来访者着急。包括父母对孩子也是一样。

4.尊重。每个人生长环境、成长经历不一样,对事情的看法也不同,他所看重的,何以会如此看重?他世界中的花花草、山川河流是怎样的?带着未知和好奇的态度去探问,在他的世界里他是对的,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难处和道理。换做我们不一定有他做的好。

5好奇:是什么让你……怎么想到这样做呢?他看中的是什么?他在乎的是什么?他背后的期待是什么?看到他的难处和为生命付出的努力,看到他想更好的心,只有被看到、被理解、被重视、被欣赏、被肯定、被仰慕、才会有力量做事,这是人性之规律,只有顺势而为才能达到目的。

6.云手。孩子有情绪时,家长先不要着急,是不要看到他强硬就跟着顶上去,家长要运用云手,先顺着他的势,陪伴着走,然后包住(即接纳、托住),瞅准时机顺势而为。多看到孩子做到的,关注正向、难得之处、优势力量。父母的稳是定海神针。父母和孩子交流沟通时先铺垫好,孩子才愿意说,理解他想说什么,不要自以为什么对他好。

7.透过评量问句,可了解当事人最期待的愿景,目前的状况形成的例外,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让当事人确认小小的步骤与改变。可以让当事人表述的模糊,信息变得清晰,也可能让已经清晰的信息变得更为具体。

8.关系问句引导当事人认为的问题或对方设定的目标,对方的看法是什么?会有什么意见能接受的内容与程度怎么样找到适合自己与对方的合理目标与后续的行动。例如:针对这个主题,如果问你的孩子,你猜他希望所谓问题解决时的情况会是什么?他看中的跟你有什么不一样?又有什么是一样的?是什么让你觉得如果孩子少跟这些朋友外出会对他比较好呢?他知道你这些思考吗?如果他知道了,他会同意吗?他会同意的是什么哪些他并不完全同意?什么方向是你和他都同意的?你虽然因为孩子一开始对你说谎生气,但是你后来是如何让孩子愿意诚实的告诉你这些事情?我十分代表很好的状态,一分是相反的,那么孩子三个月前的状况是在1到10分几分的位置?他目前的情况又是几分?若孩子的评分再多一分时在他眼中,他会看到你跟现在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现在谁最能帮助你?如果你改变了,谁会最开心?如果你变快乐了,又会对水质有影响?若是你的妈妈来评量,你克服困境的信心,她会打几分?为什么与你的分数不同?什么是他看中的,所以他的分数比较高?你又拥有什么,是他还不知道的。

9.共情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情绪出的来,道理才能进的去。

10.每次来访者的不知道,都是一种提醒。或是 问的早了,快了,也许是关系不到位。不要太早的探讨目标,太早探讨目标容易聊不下去。

11.先去聊他在意的点,在他在意的地方多做停留。

12.关注白,扩大白,但不是消灭黑。

13.发自内心的为对方好,而不是有所图。安全与放松才能敞开心扉。关注当事人在意的,看重的,期待的,想要的。

二、读书收获

杨绛说: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平视自己,是成年人强大的开始。

作家李晓木说:接纳自己,不仅仅是接纳那个表面的自己,更要认识那个藏在黑暗角落里不肯抬头的自己。

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卑、失落、沮丧,都会面临未知、孤独与恐惧。

不要把别人看得太高,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低。只有全然接纳自己,才能不惧怕失败,拥有对抗生活的底气。

看过一句话:生活的真谛,正在于不卑不亢地欣赏它的跌宕起伏。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能够平视自己的人,都是在以强大的内心去面对生活的不平坦。

大多数人,都要经历从仰视、俯视,最终平视的过程。追求过繁华美盛,体验过世间冷暖,才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平凡人。

《中庸》里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不是不争,而是掌握了自己的人生,一心一意向前走。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看得真切,才能活得通透,在世间从容行走。

人生海海,潮起潮落,愿你都能以平视的目光,坚定地看向远方,宠辱不惊,不卑不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原焦点团队】谢亚楠坚持分享912天: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