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六

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六_第1张图片


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六(1107)

吴正宪老师谈到了我们要调研学生现状的策略。要:

走进学生——调研学生的起点

走进课堂——确定学生的学习难点

走进自我——设计教学的整合点

现在的学生,生活环境、学习环境非常开放,知识来源尤其多元,方方面面的信息丰富着他们的头脑,有的早已超出了教师的意料。加之“超前教育”的引入,他们的知识领域在主动和被动之间得到扩张。那么,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设计如果不充分了解、关注他们的学习现状,没有找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对接点,就会使课堂失去精彩,使学生失去展示才能、提升能力的空间。

走进学生-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现在的学生接触方方面面的信息,使得他们的认知基础不再局限于学校学习的认知层面。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并不陌生。教师凭主观设计教学,就满足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真正需求。应该怎样了解学生的真正基础,找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对接点,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给他们需要的知识?

当新知识不“新”时怎么办?在教学“找规律”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单元教学目标只教学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意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

教师在教学前了解到,学生对上述内容已有接触,具备一些找规律的经验。那么,学生到底对找规律的知识了解少?掌握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呢?教师该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教学设计?带着这些思考,教师进行了课前调研:

1.调研的目的:准确了解学生的经验基础,把握学生再学习的起点。2.调研的内容:教材原有题型(例题)

(1)□□□□▁▁▁

(2)OOO▁▁▁

(3)▁▁▁

(4)9 8 7 6 5 4▁▁▁

(5)10▁20▁30 35▁▁

(6)4 8 12 16 20 ▁▁▁

参加前测的学生共43名,全对的有23人,占53.5%;规律对,犯其他错误的有10人,占23.26%;找错规律的有10人,占23.26%。

前测结果告诉我们,学生对找规律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学生应该很容易掌握。对于这种容易接受、大部分学生都会的内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习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基于上面对学生的调研和思考,教师对原有教材和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一是缩减课时,把原来的4课时缩减为3课时;二是提高知识的难度;三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下面是两种方案的对比。

1.猜一猜

原有要求: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想下一个图形是什么。

(评析:这种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

提高要求:根据前后图形的规律,猜想中间缺少的图形是什么。

(评析: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判断所缺少的图形)

2.找一找

增加内容:针对同一种排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如形状、颜色、数量等)寻找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演一演

增加内容: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发现的规律,如声音、动作、节奏等(用拍手、跺脚表示OOO的规律等)。通过身体语言感受规律。

4.找一找

原有要求:给学生生活素材,要求他们找生活中的规律。

提高要求:借助已有经验自己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

5.画一画

原有内容:单一素材创造规律。

增加内容:多种素材创造规律,过渡到学生独立创设规律。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