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打细算,重新来过

闻见篇

DAY29/  2016.10.8


去Marshalls 和Burlington淘运动鞋和过冬穿的羽绒服或棉服,像介于Outlets(奥莱)和商场之间的尾货市场。

朱老师说:冬天的新泽西需要一件长一点的羽绒服。美国人的着装方式通常是下身光腿直接穿单裤,外出的话,上身裹起厚厚的羽绒服或棉服,抗风雪,长一点,可以保持腿部温度。

Marshalls 看上去比 Burlington 好一些,至少物品的成色没那么“清仓”,虽然 Burlington 的东西显得多一些。

无论哪个商场,都有一个醒目的区域-CLEARANCE(清仓大处理),除分出男、女服饰两大类别之外,每个区域基本都是按照衣服尺码的大小来排序,从small, medium到large。到large的时候,觉得分明还应再加个huge码,试了一件XXL的上衣,差点儿掉到自己脚踝。

在这里买东西,总感觉自己非常“渺小”,鞋,通常穿美国码8或8号半,顶多也才到9,但这里的鞋一直能列到12、13号。在国内,外套要穿M或者L码的,但在这儿,穿M码,逛逛荡荡,穿S码还是约略偏大。张大嘴,准备问服务员有没有XS码……想想还是作罢了。之前就听人家说,对于普普通通、本本分分、兢兢业业的劳动人民来说,第一次来的话,必要东西该带还是要带,买东西未见得有那么方便。一是交通不便,二是身材上的“先天缺陷”,今天算体会着了。当然你的经济基础若远远地高于“上层建筑”,这一切自然不是问题。

单从这两个地方的价格来看,至少对中国人来讲,并未便宜得天花乱坠,当然,也算不上高,平均看比北京同类商品的价格低一点点,或者处持平状态。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我们的日子过好了?差距在渐渐缩小?还是消费太高了!回来翻看到手的六件商品,3件产自Indonesia(印度尼西亚),1件产自Haiti(海地),2件产自China。时不时抬头瞧瞧在这里购物的消费群体,有点感慨。这一座座购物场,展示的可不单单是商品,而是阶层与身份。

从商店出来,开始落雨。

开心地提着淘到的宝贝,开着同样是我淘来的二手车,听着导航,行驶在回家的路上。车速依然很快,而我却在雨中渐渐地找到了驾驶感……

……

以前买东西从来不看价格,在这儿,头几天没转变,依然如此,忽然发现不行了,每每到超市,不是看喜欢什么,不是看想吃什么,而是“扫”价签,看哪些贴着特价黄签,看哪些低于1刀以下。

早上去PNC BANK确认国内汇款时需要的Swift code(银行国际代码)、银行全称(Pittsburgh National Corporation)、银行地址等,除此之外,还要知道美国本地银行卡的accounting number、卡号及现行住址、姓名的英文书写。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打细算,重新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