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写在前面:今天是交作业的日子,把八年前自己写的一篇文章用来交差吧,其实完全不记得什么时候写过这篇文章了,甚是惊讶!

一 童年的节日回忆

记得小的时候最期盼的事情是过年,过年的时候,大家会聚在一起,吃好多好吃的东西,会穿上新衣服,在外多年的家人总是会在大年三十之前赶回来,和大家一起过个团圆年;之后,还有元宵节,就是正月十五了,那天,妈妈会煮元宵,记得热气腾腾的元宵进嘴之后的爽滑甜腻,也记得和弟弟争夺最后一个元宵时的惊天动地;想过二月二,妈妈会炒“料斗子”(音译,家乡的土话叫法),记得上学时,每个人都装好大一包拿到学校相互吹嘘自己妈妈的手艺;想过端午节,粽子总是不可缺少的,记得奶奶包的粽子大而饱满,不同的口味总是让人吃的心花怒放;之后是六月六,我们讲说是“吃大肉”的日子,总是少不了可口的饭菜;七月十五的鬼节,要吃水饺,祭拜先祖;八月十五,香甜的月饼,赏月的惬意……美好的节日带给自己美好的回忆太多太多。

二 那不仅仅是节日,而是文化

小时候的自己真的很是期盼过节,家人的团聚、可口的食物和各式各样的仪式带给自己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记得当时在感受幸福的同时,隐隐约约会感到一种庄重,和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随着年岁的增长,知道这些不仅仅是一些节日,而是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而我那内心的敬畏也就源于此吧。当然这些节日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面前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但是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同样闪耀着民族文化精华的光芒。而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来历,背后或者是洋溢民族风情的传奇,或者是充满爱国主义的历史故事,或者是凄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这些传奇故事、神话传说每每都透射着民族精神以及传统道德。对于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的中出现各种仪式如祈福、祭祀等,是我们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民俗,是我们感受民族风情的有利平台。此外,“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对于同一个传统节日,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过节方式,正是因为不同民族民俗各有特点,才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华文化中大放异彩。

三 感受到文化入侵了吗?

先从身边看起,现在的年轻人在庆祝圣诞节的时候还知道春节的含义吗?在过情人节的时候还知道中国的七夕节吗?在把某些韩国艺人的生辰八字倒背如流的时候知道新中国是在哪一天成立的吗?在追韩国的泡沫偶像剧的时候会知道孔子是谁吗?就是这样,年轻的一代就这样被一步步的“同化”了?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国籍,忘了自己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就是这样悄无声息的,美国,日本然后是小小的韩国,最近是法国,堂皇的正面的讲是文化交流,实际上却是一种潜在的文化入侵,他们侵入了我们的心脏。
  乒乓球打开了中美的交流,随后是可口可乐,肯德基,奥斯卡和格莱美,然后是教育,随同捆绑着美国文化的产品一起涌来,于是出现了一批喝着可乐,吃着汉堡长大的孩子,一批镀了美国金属的人才。
日本的连续剧,电影,漫画和游戏,加上印有大和民族烙印的装饰和工艺,随着方便面和一次性餐具来到了中国,加上日本人的技术,我们只能看到日本的汽车和数码产品。
  韩国的《传奇》造就了中国的首富,韩国的音乐和娱乐,又培养了喝可乐长大的接班人,哈韩,哈日的孩子甚至不知道中国是哪一年成立的。
  今年又是法国,法国的艺术展,法国的电影展,法国的摄影展,连法国的空军表演都堵塞了北京的五环路。
也许用入侵这个词有点贬损的意思,文化交流本来就有入侵的意味,是无可避免的客观规律,闲贫爱富是人的规律,我们经济落后带来的是文化的匮乏,忍辱负重来这种不公平的交流也是为了快速提高文化水平的捷径。
但是文化有一种破坏的力量,它能让你迷失自我,毁灭一个民族的根,看看现在的孩子吧,对历史越来越缺乏兴趣,民族的东西被忽略地越来越严重,我们的国学水平甚至赶不上小小的台湾。
有人说广东是文化沙漠,虽然有点争议,但是也无可厚非,甚至现在的上海除了做人家的赛车场和展览馆,能拿出手的文化东西也很少。我们的产品除了made in china几个英文字母以外,很难再找到中国的印记了。
  我们的文化落后除了太过于急功近利,普遍的忽视以外,就是体制的落后,看看那些电影吧,在国外获了奖,在国内要不是被封杀,就是被冷落。封杀是体制的宽容不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过是个口号。被冷落是教育的落后,我们在经济浪潮中,给孩子的教育是种技术轻文化,结果是培养了一批匠师傅,品味落后,文化低能。
  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如果发掘出来,绝对比任何国家都要丰富都要多彩,但是我们却对自己的文化践踏,成了别人文化的俘虏。我们并不是反对文化的交流,我们在吸取的同时,也应该知道自己,文化是民族的根,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连根都忽视了,我们还有什么呢?
四 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和谐社会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财富了,现代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我们的老祖宗早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面对我们现在要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我们的老祖宗同样给了我们答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众多的和谐社会模式,而尤以儒家描述的“大同社会”最具代表性。《礼记•礼运》里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所呈现的是一派安定祥和的气象,人人相亲相爱,没有压迫,没有战争。
再如,天人合一思想,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再如, 修身养性——人与自我的和谐。儒家和谐社会的理想是建立在个人道德修养提高的基础上,因此,儒家特别强调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强调由道德学养的提升以求身心内外的和谐。孔子认为人只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
再如,推己及人——人与人的和谐 。“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即是“推己及人”,自己欲有所成立、发达,亦使别人有所成立、发达。《论语•学而》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句中的“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反省自己为别人打算是否做到了推己及人。因此“忠”即是“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大文化宗教中都有相同表达,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
试问,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己和谐相处,与别人和谐相处,这样下来,想不建立一个和谐社会都难吧。所以说。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啊,都是金科玉律、金玉良言啊。中国人啊,学一点吧,不要把自己的根给丢了啊。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其中的优秀思想和卓越智慧,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辉煌未来,将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必定会面临着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冲突和矛盾,将要解决许多前人从未解决过的难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优势,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发扬其积极的方面,克服其消极的方面,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方针,批判继承地吸纳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无疑有着不可多得的积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保留民族文化的根和特征;同时又要自觉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认清人类文明进步的方面和趋势,审视和思考本民族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走向,使民族精神融入现代,融汇进世界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中。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有传统文化特点,才能成为民族的灵魂,成为广大民众行动的指南,这就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前提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