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5000多家团购网站爆发了“千团大战”,大小团购网站争相烧钱投放广告,广告投放的门槛一度达两亿以上。
最后的结局是钱烧完后纷纷出局,只有王兴的美团一家杀出重围。
原因在于,王兴对团购行业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团购是“长期追求低成本而又高效率的事情”,因此美团将资金投入系统开发,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不是广告推广。
认知深度的不同,导致了决策和行为的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会千差万别。而只有深度认知才能帮助我们透过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采取正确的行为。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可以作为提升认知深度的入门读物,适合想提升自己又不知从何处着手的读者。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对“怎么学习”构建了自己的认知体系,并据此实现了职业跨界。他的《成甲说书》是罗辑思维得到APP上的明星栏目,同时还是一家景区规划设计公司的负责人。
《好好学习》整本书的核心就是教你提升认知深度,从而构建自己的认知优势,而通过反思、刻意练习学习事物的底层规律(也就是书中所说临界知识),是提升认知深度的具体手段。
什么是深度认知
我们经常看到国家调控房价的各种消息,大家也都比较关心房价,特别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房价高企。那么请思考一下,为什么一线城市房价这么高?
第一种回答:有钱人一个人就能有好多套房,房价当然会高了。
第二种回答:一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大,而土地供应又不足,供需不平衡导致房价过高。
可以看出,第一种回答只看到了表象,,第二种回答则用了供需关系来解释,而供需关系作为一种普遍规律,不仅能解释房价,还能解释其他很多领域的问题。这就是认知深度的不同。
深度认知就是指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能力。
分析问题时,能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规律。寻求答案时,能够先判断理由的可信度,再选择是否接受结论。
为什么多数人认知水平上不去
网课、微课、社群等各类知识分发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学习机会。二十一天学会做手账、7天学会思维导图、时间管理管理你的时间等各种课程报了一堆,每天忙着听课、做作业,感觉学了很多东西。
但细细想来能力似乎并没有什么提升,生活也没有改变。
《好好学习》中将这种学习方式称为技术性学习,就像在笼中跑圈的仓鼠,虽然一直在努力奔跑,但一直在原地不停的转圈。
因为这种学习只是学习的应对各种具体场景的具体方法,并没有掌握知识背后的底层规律,认知水平就会一直停留在原地。
为什么多数人愿意进行技术性学习,而不去深入挖掘知识的本质,不花精力提升认知呢?
美团CEO王兴说过一句话: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假如现在领导给你布置一个任务,你可以从下面两个任务中任选其一。
第一个是抄写五篇1000字的文章。
第二个是写一篇1000字的命题作文。
你愿意选哪个?
想必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一个任务,因为这个不需要思考,照抄就行,不耗费脑力。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我们的认知系统分为快思考的系统1,慢思考的系统2。
系统1是无意识的,通过调用情感、直觉、记忆和过往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和觉察,耗费的能量少。这个系统常常处于自动驾驶状态,总是不假思索的做出判断,多数人也不假思索的接受。
系统2,是有意识的,需要集中注意力,并通过理性分析、推理来做出决定,速度慢,耗能高,而且很懒惰,经常直接采纳系统1的判断结果。
多数人的大脑已经习惯依赖系统1的直觉判断,在处理问题,做出决策时,以为是自己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根本没有动用系统2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深度认知就无从谈起。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生活中很多事情发生后,多数人都不会再去回顾、思考,人们就在在系统1的控制下,无意识的往前走。要提升认知深度,就需要与系统1对抗。
《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提出了三个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其中反思是较容易上手的方法。
反思是我们主动调用系统2的过程,通过对事件、知识、生活的不断复盘和反思,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认知才能提升。
1、复盘:思考“思考”的过程,打破直觉思维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的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复盘,来自于围棋术语,下完一盘棋后,把对弈的过程重新还原,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并从中找出值得改进的方法或思路,为以后提供借鉴。
世界象棋冠军维茨金在《学习之道》一书中提到他学习象棋的经历,早期他经常会凭直觉走出一步棋,而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走。
他的教练就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要求他放慢思考速度,解释自己思考的过程。
达成这个目标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是否意识到了对手的威胁?
有没有考虑过不同的布局顺序?
比如,你计划今天完成一篇文章,回答一个知乎问题。但是一天结束后,文章只写了开头,问答一个字没写。
那么你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复盘:
事件描述:如实描述初始的预期,环境条件以及最终的结果。
情绪描述: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感觉升起?焦虑/烦躁?
分析原因:预期是否过高?是否没有考虑意外因素?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心情烦躁时心里在想什么?自己是如何化解的?
经验教训:以后列计划时需要注意什么?遇到困难时如何寻找帮助?如何克服拖延?
后续行动:为了完成原来的计划,后续怎么做?做什么?
复盘是对“思考”的思考,在复盘时,我们调用系统2的理性分析能力,对过去的思维、行为以及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避免无意识的直觉判断。
2、反思日记: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
人们只有遇到大事才会反思,对生活、工作中的小事过去就过去了,这浪费了很多提升、改变自己的素材。
写反思日记,可以保留这些素材,并以此为依据,学习从小事突破,深入思考。
反思日记应该记录什么呢?
反思日记并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的流水账,而是要如实的记录事情发生时,外部的环境、自己当时的感受、情绪以及思考过程。
当时思考的过程是记录的重点,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写反思日记时需要问自己的几个问题:
当时思考时,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目标是什么?
在这个目标下,考虑了哪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
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
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可以参考《晨间日记的奇迹》这本书提到的九宫格日记法,写反思日记。一段时间以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喜好对反思日记进行迭代升级。
另外,要对反思日记定期回顾,为自己设定回顾周期,如一周回顾,月度回顾、年度回复等。
如果每天记录完就结束了,没有反复回顾、思考,那么反思日记的效用会大打折扣。定期的回顾,往往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过往,获得超越短期经验的启发。
坚持记录反思日记,并定期回顾,通过提问不断反思思考的过程,训练主动调用系统2的能力,认知才会得到提升。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的时代,我们拼什么?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告诉我们,拼的是认知深度。
认知的深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提升自己,请从提升认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