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除了上课和家务,其他非休息时间一直在读《傅雷家书》。今晚6点多读到傅雷写给傅聪的最后一封信,忍不住流泪了。是为傅雷的老境凄惨,还是为傅雷的骨气尊严与人格精神,还是为傅雷夫妇的拳拳父母心?也许兼而有之。
我手中这本《傅雷家书》,是译林出版社2018年第一版,2019年四月印刷,傅雷的二儿子傅敏所编。据前面的出版说明所言,以前刊行的《傅雷家书》偏重有关文化艺术的长篇对谈和独白,内容的厚重难以引起当下年轻读者的阅读兴趣。而这本书是傅敏特意为年轻人选编,以轻松风格反映家书精神,全面展示傅雷家风,再现傅聪成长的家教背景。选编内容偏重人伦日用,突出傅雷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生活准则,少了文化艺术的长篇论述,多了日常生活的短小故事。读完这本书,傅雷夫妇等信的焦急 ,读信的欢喜,写信的认真,反复叮咛的声音……宛然如在目前,如在耳边。
这本书收录或摘编了傅雷夫妇给傅聪还有傅聪妻子弥拉还有二儿子傅敏的信,也有傅聪写给父母的信,共计178通(封)。这些书信,从1954年一月十八日傅聪离开上海去北京准备出国,到1966年八月十二日的最后一封信,前后跨越13年。里面还选入许多珍贵的照片:傅雷夫妇的,傅聪弹钢琴的,傅聪夫妇的,傅聪儿子小时候的等。前面有1981年初次出版前楼适夷写的代序,后面有傅敏写的两篇编后记。
之前买过《傅雷家书》,寒假前被学生借去。手边有一本《傅雷家书》,是“名师精读版”,每封信里都有几句批注,右边有名师导读,后面有名师赏析,还有好词好句,读来感觉很不舒服——我不愿意让这些文字代我思考,大概学生心里也会这样想,所以真心不建议读这种版本的《傅雷家书》。十天前买这个版本,要的就是与各种新课标必读什么的不沾边。
所以看了傅敏的编后记,更深有共鸣:自从二零零四年中学语文课本收入“傅雷家书两则”后,各种侵权版本的所谓“中学生新课标”傅雷家书层出不穷,我对那些寻章摘句的拼凑以及五花八门的解读很不以为然,认为是“见树不见林”。其实父母的家信不是为发表而创作,只是普通的家信,写在纸上的家常话。1981年我将这些家信辑集成熟书,公诸于众,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父母,寄托我们的哀思。家书广泛传播的溢出效应,全面展示傅雷家风,再现我和聪哥成长的家教背景,其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底线是“先做人”。我以为这才是家书的要旨,望读者朋友们通览全书,深自领悟。
为什么会有这些家书呢?当然是因为分别的思念,我也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对家书背景有所了解的:1954年元月,二十岁的傅聪去波兰学习音乐,成为钢琴演奏家。1958年傅雷被打为右派,傅聪为避免“老子儿子相互揭发”的悲剧,出走英国,在英国结婚生子。家书一直持续到1966年8月,生活已经困窘的傅雷夫妇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摧残侮辱,双双自杀。这十三年间,傅雷夫妇与儿子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一起,那是儿子回国的一段日子。
写家书,也是出于关切,父母对离家在外孩子的关切:生活上,叮嘱他劳逸结合,每一年一定要在夏天去生活休息一段时间,每周一定要去旁边的公园散步锻炼身体;经济上,要量入为出取得收支平衡,要积蓄一些钱以备不时之需;感情婚姻上,告诉他慎重对待感情,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父亲太坦诚了),与妻子一块进步,收敛自己的坏脾气;在音乐艺术上,交流对艺术家艺术流派的看法,指出儿子演奏中的问题比如身体的摇晃,为儿子树立榜样比如约翰·克里斯多夫;在文化学习上,不断给儿子寄去代表中国古典文化精华的书画和书籍,激励儿子涉猎其他艺术,交流看法比如“无我之境”,指导儿子融合中西文化;在做人做事上,剖析自己性格弱点,希望儿子突破性格遗传束缚,让儿子注意礼节礼数,及时表达对别人的感谢,坦诚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在道德品质上,赞扬儿子的爱国意识,激励儿子为祖国而努力学习艺术,无论在哪里,都要牢记自己是中国人,当傅聪出走英国后加入英国国籍,傅雷的痛心难过溢于纸上……
不得不佩服人教社教材编辑的眼光,将1954年10月2日和1955年1月26日的信收入初中语文教材里。
在前一封信里,傅雷安慰儿子,直面精神的消沉: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阔然无泪,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时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里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克里斯多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样的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傅雷运用形象的比喻,让孩子理性面对人生的低潮与高潮。相信我们读过之后也会深受启发,坦然面对情绪甚至人生的浮沉。
后一封信里,傅雷真诚赞美傅聪音乐会的成功,不过他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20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你看,傅雷最看重的不是儿子的成功,是儿子在成功后不自满,保持谦卑,坚强面对成败,面对孤独——只有大胸怀才能激励儿子不沉溺于现实的成功中,让儿子向着更高的境界努力。。
后一封信最有名的莫过于这句话: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个世界就是艺术家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就是一个又一个心灵世界。唯有孤独,才可能静下心来去创造。我没有见过一个人整天长袖善舞却能在专业领域硕果累累的,板凳要坐十年冷,《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亦此之谓也。傅雷接着说,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赤子之心就是一颗纯洁真诚的心。
在这封信里,傅雷还勉励儿子说,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愿意做中国的新中国的终生想念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傅雷是希望儿子用音乐为中国在世界发声,做一个大写的人。最后,傅雷针对儿子说的常处于矛盾与快乐之中,安慰儿子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大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一天,唯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傅雷指出矛盾的普遍性,鼓励儿子正视人生中的各种矛盾,不懈追求。
在书信里,傅雷不再是傅聪小时候那个严厉的父亲,而是一个朋友,一个文学上音乐上艺术上的导师和知己。他在信里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因为距离的拉开,因为儿子的成年,因为书信交流,多年父子成朋友,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不同于身边常见的含蓄内敛的中国式父子关系。也许,这也是《傅雷家书》打动读者的一个原因吧。我与每届学生书信交流坚持近十年,深切体验到书信交流更能走进彼此的心灵,但很少将这种交流方式用于家人之间。也许我们都快可以在重要的日子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
《傅雷家书》除了傅雷的书信,也有傅聪的书信,这让我们了解书信交流的背景;也有不少傅雷妻子朱梅馥的信,让我们体验到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的不同。读完这本书我心里想到一个短语:拳拳父母心。是的,无论游子走多远,身后始终有父母牵挂不舍的目光,所以要经常回家看看至少要不时打电话问候;父母也要自奋发肯努力,才能在思想上与孩子同高度甚至可以引领孩子,不至于成为孩子发展的天花板。
这本书附录部分放了一封特别的信《致成家榴》,傅雷在里面对教育的认识与看法,放到现在完全不过时:1.教育当以人格为主,知识其次。2.民族观念是立身处事的根本,只有真正的民族主义者才是真正真有骨气的人,而不是狭隘的国家主义者或沙文主义者,也不会变做盲目崇外主义者。3.求学的目的应该是“化”,而不是死吞知识,变成字典和书架。4.不注重分数,分数同真正的成绩往往不一致,有独立思考的人常常不肯也不屑随波逐流,在一般的标准上与人争长短。总之,求知主要是认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这两种认识的基础都在于养成一个客观冷静的头脑,严密的逻辑,敏锐的感觉和正确的判断。身为教育者,很认同傅雷的这些教育主张。傅雷虽不是教育家,对教育却有非常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值得我们深思。
傅敏说父母的家信不是为发表而创作,只是普通的家信。但是,家信背后站立的人与思想,都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无论你是家长是孩子,或者既是家长又是孩子,都会从中汲取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