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在所居,人固择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咸阳,人臣极位。一夫诳惑,变易神器。国丧身诛,本同末异。——司马贞
前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王朝——秦朝。在此之前,秦国一共花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在这之后又花了数年时间建立了前无古人的全新国家体系。
而在这浩瀚伟大的事业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影子,他就是大秦帝国的第一位丞相,也是中国的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位丞相——李斯。
李斯何许人也
战国末年,李斯出生于楚国的汝南上蔡,即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
李斯一开始是在楚国任职掌管文书的小吏的,当时年轻的李斯已经娶了一位贤惠的妻子,生下了可爱的儿子,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但是在李斯任小吏期间,却发生了一件改变了他命运的小事。
有一次,李斯发现厕所里的老鼠十分胆小,它们在遇人或狗到厕所的时候,都会飞快逃走。他又去观察了米仓中的老鼠,发现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全然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史记·李斯列传》
此事之后,李斯便生出了争名逐利的想法,决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为了做出一番事业来,李斯辞去了小吏的职务,来到了齐国,拜了大名鼎鼎的荀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荀子为师。 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
李斯学成之后,并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楚国,因为在当时楚国虽然疆域辽阔,但是楚国最近几代的国君和之前相比已经大不如前,全部是庸碌之辈。而在当时国力最为强盛的无疑是秦国,在战国末期基本已经是秦国一家独大,列国苟延残喘的局面了。
在经过了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之后,李斯决定前往秦国。他之所以会选择秦国,一是秦国欣赏法家人物,曾经采纳商鞅之策进行变法;二是秦国历来重视六国宾客中的有才之士;三是秦国有着统一六国的雄心壮志。
辅佐秦王统一六国
当时的秦国,秦王嬴政还未亲政,朝政大事都把持在相邦吕不韦手中。
六国宾客来到秦国想要谋得一官半职,都需要得到吕不韦的赏识,因此吕不韦门下宾客众多,数量达到了三千以上。李斯来到秦国之后,亦经人介绍投入了吕不韦门下。
李斯的路走对了,很快,他就得到了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 ,有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机会。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史记·李斯列传》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此时已经除去了祸乱宫闱的奸臣嫪毐,将擅权专政的赵太后软禁在了雍城,亦免去了吕不韦的官职并将其发配蜀地,在登基了十年之后,这位踌躇满志的青年君主终于将朝政大权牢牢地把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秦王嬴政和李斯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统一六国的时机到了。
李斯向秦王进言:“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李斯先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得到了朝廷大臣们的一致同意,也使他受到了秦王的赏识,被提拔为长史。
后来,李斯又向秦王提议离间六国君臣,他劝秦王派遣使臣去各国收买、贿赂那些诸侯大臣,顺从者便重金结交,不服从的人则尽快除去,果然使得六国君臣离心,朝政混乱。李斯也因此被封为了客卿。
“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 ”——《史记·李斯列传》
正当李斯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事,差点让他辛苦筹谋的仕途前功尽弃。因为倍感威胁的韩国因为惧怕秦国,在此时使出了一条曲线救国的计策。
韩国派遣了水工郑国来到秦国,鼓动秦王在国内兴修水利,修建一条水渠。他明面上大谈特谈修建水渠的好处,实际上真实的目的是想要让秦国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兴修水利的工程上面来,从而达到“疲秦”的效果,减缓秦国伐韩的进程。
理想的确很丰满,但可惜“术业有专攻”,水渠修建到一半,郑国的目的就暴露了。
秦王大怒,要处置郑国,郑国连忙使出了自己所有的专业知识,向秦王将修建此渠的好处又一一陈情了一遍,并言说此渠一旦修成,当为秦国万世之利。最终秦王被成功说服,水渠得以继续修建,郑国也保住了小命。
虽然郑国作为间谍十分失败,但是作为当时杰出的水利专家,郑国所修建的这条水渠确确实实地推动了关中的农业发展,使得八百里秦川成为了富饶之乡。这条水渠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郑国渠,它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话分两头,郑国的危机是解除了,李斯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在六国洞悉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之后,纷纷派遣了许多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朝廷内外对于外客的议论很大。恰在此时,郑国修建水渠的目的给暴露了,群臣怒了,纷纷上书劝谏秦王:“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
因此,秦王便下了逐客令,而来自楚国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会韩人郑国来闲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闲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史记·李斯列传》
骤然被驱逐,李斯一时间方寸大乱,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仕途,他只得按捺下内心烦乱的思绪,在进行了一番斟词酌句之后,给秦王写了一封劝谏其不要逐客的信,也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李斯在信中说道:“臣知道了群臣在商议驱逐外客,认为这有些矫枉过正了。从前秦穆公求贤若渴,便从西方的戎请来了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又任用了从晋国来的丕豹和公孙支。正是因为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位贤才,后来才得以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而秦孝公亦重用商鞅,实行了新法,移风易俗,才得以使秦国富国强兵,不仅打败了楚、魏两国,还将秦国的疆域扩充千里,使得秦国一家独大。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因此削弱了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使得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才使得秦国有此成就,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史记·李斯列传》
秦王看了李斯的信,大为触动,当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亦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了廷尉。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史记·李斯列传》
自此,以李斯为首的秦国顾问天团开始一心一意地辅佐秦王嬴政,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大秦帝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全新国家体系的幕后推手
公元前221年,大秦帝国建立之初,秦王嬴政在和自己的顾问天团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决定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代代相承,递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万世皇帝。
而对于秦始皇治下史无前例的辽阔疆域该如何治理,群臣纷纷各抒己见。
当时的丞相王绾提议延续周朝的制度,将国土进行划分然后分封给诸位公子。而身为廷尉的李斯则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李斯认为天下既然已经得到了统一,再建立诸侯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他提出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李斯的想法深得帝心,秦始皇当即采纳,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由此建立起了一套有利于国家长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文化方面,李斯提出了“书同文字”的建议,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使用秦篆。
当时刚刚实现统一的中国急需一种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开始研究这种标准字样,小篆便应运而生了。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
不久之后,李斯又采用了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字体,这种字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了新的书体——隶书。
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被确立了下来。隶书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时期楷书流行了起来才渐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小篆和隶书因其独特的风格而深受后人喜爱。
当今中国书法四大书体为“正、草、隶、篆”,其中隶书和篆书就占了半壁江山,李斯功不可没。由此可见,除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外,李斯还是出色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当时秦朝的传国玉玺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八个篆字,就是李斯亲手所书。
总的来说,李斯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他整体的政治主张全部都是围绕着加强中央集权和加强君权来开展的,其中有不少政治思想都被后世封建帝王们所沿用了。
李斯晋升为大秦丞相的时候,距离他初入秦国已经过去了三十四年。从楚国小吏到相国舍人,再由郎官做到长史、客卿、廷尉,他见证了秦国扫灭六国的伟业,最后终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在李斯权势最盛的时候,他的长子李由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川郡的郡守。李家还与皇室互通婚姻,成为了儿女亲家,“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
做官做到了李斯的份儿上,可以说是此生无憾了,可惜花团锦簇之时总会出现命运的分岔口,此时的李斯绝想不到自己会面临那般惨烈的下场。
腰斩灭族
公元前210年,年过半百的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倒,最终病死在沙丘。
秦始皇临终前命令当时在蒙恬军中担任监军的公子扶苏接班,并遣使将遗诏送至蒙恬军中,可惜遗诏还未发出,秦始皇就病死了。
负责诏令传达是中车府令赵高,他素来与扶苏不合,而跟秦始皇的幼子胡亥关系亲近,为了个人安危及前途考虑,赵高便将诏令扣下不发,转而找到了丞相李斯。
不得不说赵高也是一个洞悉人性的人物,他十分清楚李斯的弱点在哪里,找到李斯之后便开门见山的说道:“丞相自认为论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公子扶苏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的话,您有哪一点能胜过蒙恬呢?”李斯回答道:“都比不上他。”赵高便开口劝说道:“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不能安然的怀揣通侯的印信荣归故里的结局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一下,作出定夺!”
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资治通鉴》
李斯动摇了,秦始皇骤然崩殂,公子扶苏远在天边,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之下,李斯选择了自己的权位。
李斯与赵高合谋矫诏处死了扶苏和蒙恬,然后将咸鱼放到秦始皇的车上,遮挡住秦始皇尸体发出的臭味,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回到咸阳後,他们便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史称秦二世。这场变故,在史书上被称为“沙丘之变”。
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之。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资治通鉴》
然而后续事情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胡亥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他不仅不务朝政,将朝中大小事务一股脑交给已经成为郎中令的赵高打理,还耽于享乐,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百姓推向了苦难的深渊。
李斯既不甘心权力被架空,又对胡亥和赵高狼狈为奸、倒行逆施的行为不满意,便经常向胡亥上书劝谏,渐渐地便让贪图享乐的秦二世产生了腻烦心理。
没过几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又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一起劝谏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
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戌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史记·秦始皇本纪》
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到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 遂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了。
二世怒曰:“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史记·李斯列传》
赵高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势地位,已然将李斯当作了眼中钉,他借机诬陷李斯与其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屈打成招,被迫承认谋反。
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斩于市,其家人被夷三族。临死时,已经七十三岁的李斯对同赴死难的二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结语
李斯的政治生涯成绩斐然,如果不是后来他被贪婪蒙住了心智,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荣华一朝踏错,一定会名流青史,受万人敬仰。一代名臣,最终却得到了腰斩灭族的下场,真是令人唏嘘。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
《大秦赋》赵姬前半生颠沛流离,十年如梦时光,最终结局如何? -
《大秦赋》中的王翦,不仅用兵如神,而且是唯一善终的战国名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