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59644183
内容简介:
这个世界正在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变化发展,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复杂和陌生的问题。在没有明确指导方针且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那些能够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并去解决问题的人,无疑享有非凡优势。
或许不能人人都成为火箭科学家,但人人都能掌握火箭科学家的思维方式。
刨去艰涩的专业知识,隐藏在火箭科学这一难懂学科背后的,是足以改变我们生活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它将指引我们——
突破固有思维的局限,另辟蹊径,激发创意;
对创意进行提炼和重构,并敲打测试它的可行性,以降低失败的风险;
客观看待失败与成功,从成败的经验中激发更大的潜能。
当你像火箭科学家那样处理日常问题,你将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质疑各种假设和陈规旧习,并树立起自己的思维模式。当别人看到重重困难时,你看到的却是各种机遇,并且使现实服从你的意愿。你将理性地处理问题,制订创新的解决方案,重新定义现状。你将开辟新的道路,找到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作者简介:
奥赞·瓦罗尔(Ozan Varol)
前火箭科学家,美国俄勒冈州路易拉克大学法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畅销书作家亚当·格兰特眼中“最有趣的新人作家”。出生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后移居美国,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天体物理学专业。2003年加入“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的运营小组,并参与了人类迄今为止发射规模最大、复杂程度最高的行星探测器任务——“卡西尼-惠更斯”计划。瓦罗尔的文章曾刊登在《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g Post)、《新闻周刊》(Newsweek)、《时代》(Time)杂志、《石板》(Slate)杂志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以及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等多家主流媒体上。
同时,他也是一位备受欢迎的公众演讲人,曾多次接受电台和电视采访,并向大公司、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等大小群体发表主题演讲。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事前验尸法、反溯法、第一性原理、科学假设、聪明人的失败等,都很好
# 虽然是老套路,有宏大的目标,然后想办法去实现他,但有了火箭的实例,说服力还是很强的
# 眼望星空 脚踏实地。世界上的事情,想做的就全力以赴的去做吧。
贰:
用蹦床把宇航员送上空间站,为什么不呢?
让我们来假设这么一个情况——你的老板要让你把产品卖给A公司,但你对A公司的实际需求情况一无所知,A公司也打算给你提供任何信息便利,请问,你该怎么办?
可别以为这是一个纯粹的脑洞题,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1964年,我国刊物报道铁人王进喜,在照片中,王进喜带着狗皮帽子,穿着厚厚的棉袄,拿着工具眺望远方,他的身后是星星点点的高大井架。这张看似普通的照片,却被当时对大庆一无所知的日本人琢磨透彻,促成了一笔买卖。
首先,根据王进喜的穿衣打扮,日本人判断出,他应该是在北纬46度到48度之间,而且还是身处于冬天。后来他们又通过杂志社的报道,推断出了油田的大概位置。在那张照片中,日本人还发现塔架的直径大约有5米左右,根据这个直径来判断的话,大庆油田当时的年加工原油量,应该是100万吨左右。
然而日本人做了详细的计算,认为到1971年的时候,中国的大庆油田石油产量,能够增加到1200万吨,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会在未来的几年中面临提炼设备的严重匮乏,借此机会,于是他们提前开始进行准备,专门针对中国的需求,制定了一些器械。过了一段时间,中国果然开始向世界各国招标,结果日本人因为有了提前准备,不仅提供了一大批现货,其价格还相对比较低,双方合作达成。
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不是吗?奥赞·瓦罗尔的《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就是一本教人如何通过思考,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新书。
在本书中,瓦罗尔重点探讨了火箭科学的九大原则,我们能从火箭科学获得的巨大成就和经历过的磨难中获益匪浅,另一方面,由于本书作者是前火箭科学家,同时也是法学教授,并经常向包括法律、零售、制药和金融服务等许多行业的专业人士发表演讲,他的多元思维模型,同样在本书中显露无疑,这同样是我们的宝藏,这里试举三个例子:
【1】探月思维
1962年9月,时任美国肯尼迪在演讲中当众承诺:美国要在1970年之前将人类送上月球,并确保其安全返回地球。这是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承诺,也是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承诺。NASA飞行主任吉恩·克兰兹当时被肯尼迪的大胆承诺吓了一跳,要知道,即使只是制造火箭所需的金属,当时也还没被发明出来,就更别提克兰兹和他的同事们“曾经目睹火箭失去平衡而倾斜,失去控制或爆炸”了。
类似的事情,在21世纪的美国再度上演。SpaceX的创始人马斯克拜访火箭科学家汤姆·穆勒,问他能否为SpaceX打造一款便宜可靠的火箭发动机:“你觉得我们能把发动机的成本降低多少?”穆勒回答说:“哦,可能降低到原来成本的三分之一。”马斯克回答说:“我们要降低到十分之一。”穆勒认为这简直是白日做梦。
今天的我们当然知道,这两件事后来都成功了,可是,凭的是什么呢?在《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这本书的作者瓦罗尔看来,这与其说是技术的胜利,倒不如说,是思维的胜利。
所谓探月思维,就是找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大目标,公开宣布,然后集中力量把这个目标做出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公开宣布要登月,NASA才能招揽到第一流的人才,然后逼着所有人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去解决问题。SpaceX的疯狂计划也一样,如果目标仅仅是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那么依靠1960年代的技术就行了,没理由把火箭发射成本降低到十分之一。可SpaceX有开拓火星的雄心壮志,这迫使他们采用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去改变现状。
你能解决多大的问题,首先取决于你敢提出多大的问题。这个大问题靠谱的关键,在于它能不被思维定势所束缚,问题的思考者,可以随时跳出来换个角度考虑。
【2】冗余思维
凡事只有梦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为此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具备冗余思维。
举个例子,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配备了9个引擎(一般火箭可没这么多引擎),它们彼此独立,即使某个引擎发生故障,航天器也能完成任务。另一个例子来自航天飞机。一架航天飞机配备4台计算机,如果其中一台计算机发生故障,开始乱输出数据,其他3台计算机就会投票将其排除在外,这还不算完,为了防止这运行着相同软件的4台计算机同时出现故障,航天飞机还配备了第5个不同软件的备用飞行系统,以便于航天飞机安全返航。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充足的准备,意味着充足的成功概率,哪怕,这份准备显得有些冗余。
当然,冗余思维是要遵循收益递减定律的,并非多多益善。当冗余到达一定程度,就会无谓地增加设备的复杂性、重量和成本。就拿波音747飞机来说吧,每增加一台引擎,就增加了额外的故障点,费用也随之增加。之所以波音747只有4台引擎而不是24台,就是出于这个考虑。你说现在的波音不安全,我墙裂要求他们必须增加引擎保障我的生命,好吧,1万美元,从洛杉矶到旧金山,狭窄经济舱座位,请便。
在运用冗余思维时候,我们必须充分思考——哪些是必要的冗余?哪些成本是在我们可承受范围内的?是不是即便某个组成部分失效,整个系统也能够继续运行?
【3】事前验尸思维
投资家查理·芒格有一句名言:“我想知道我将死在哪里,然后我永远不到那个地方去。”这种方法叫作“事前验尸法”。
NASA在这方面显然是吃过亏的。“挑战者”号的悲剧众所周知,然而,在这出悲剧发生的6个月前,罗杰·布瓦乔利就写了一份具有先见之明的备忘录,预言一场灾难即将来临,NASA不但没听,反而受到同事和管理层的责罚:“如果你搞垮了这家公司,我就把我家孩子放在你家门口”以前的一位朋友告诉他。
在这以后,悲剧再次上演,只不过主角换成了“哥伦比亚”号,同样的,悲剧发生之前,NASA的工程师罗德尼·罗查曾一再要求局里提供更多画面,研究泡沫撞击给“哥伦比亚”号带来的损害,结果被管理层拒绝了。
事前验尸思维有多重要?看看这两起悲剧就知道。马斯克的SpaceX显然充分吸取了这个教训,他们的“事前验尸”报告通常会放在网站上,任何人都可以往网站上传一些他们担心将来会出错的东西,雇员也可以针对某个具体项目或整个公司提出他们担忧的问题。
事前验尸思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给了那些敢于表达真实批评意见和向上传递信息的人提供了心理安全,利用这种思维,人民可以建立对机构的认知,避免产生沉没成本偏见。
有一次,有个美国宇航员回来之后,别人问他此次任务是否和计划一样。他回答说,没有一次任务和计划是一模一样的,但是都在我们准备的范围之内。事前验尸思维,就是在为这个“准备的范围”做准备。
和其它书籍一样,奥赞·瓦罗尔的《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不会是真理的全部,但它对于我们提出正确的问题,并使用正确的工具来做决策,极具启发意义,它探讨的火箭科学九大原则&数不胜数的思维模型,更是值得我们反复观摩。
可以肯定的是,看完这本书,我们依旧不会成为火箭科学家,但,我们将会知道,如何像火箭科学家那样思考。卡尔·萨根说得好:“科学“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现在,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已经在学着掌握了。
2014年,美国借克里米亚事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时任俄罗斯副总理,并负责俄罗斯太空计划的迪米特里·罗戈津扬言报复,建议“美国用蹦床把他们的宇航员送上空间站”。现在想来,如果思维&方法足够靠谱,用蹦床把宇航员送上空间站,为什么不呢?
叁:
这是本年度看的最有价值的书。里面有一个我特别有感触的点,关于证伪和回音室效应。大学的时候听过“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数字化时代,大数据运算,会不停的推给你“感兴趣”的人和事。于是渐渐被这些信息裹住了,陷入了一个大的回音室,你相信你以为的都是正确的,因为有很多同好也是这么认为。然后你还会不断找寻辅助的信息去证明这个观点是对的。但是,万一从源头上就是错的呢?常人只知道证明,而科学家习惯征伪。他们工作性质的严谨和一旦失败所面临的巨大代价,要求他们具备这种自我驳斥、杀死自己喜欢的假设的思维方式。我自己在写东西或者文章的时候,因为期望说服别人,所以会搜罗一大堆“证明”的信息。但对一一个真正要做出好内容,好产品,实现创新的人而言,放弃证明,学会证伪是必要的。毕竟,如果你自己不证明自己是错的,之后别人就会替我们证明。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个人主页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