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月饼和浓茶(4)

3,自找苦吃,以毒攻毒。 我们从小打疫苗,“种痘”就是用一种病毒注射打造终生的免疫力,就是自找苦吃,以毒攻毒的经典例子。但是要求我们注射进去的是痛苦,以达到对痛苦的免疫。

类似于上图,把原点从0点移到B点,在B点的情况下,一个单位值的苦,只产生1/2的不适感,而一个单位值的甜,能有近4倍的愉悦感回报。这就是对苦的免疫和对甜的敏感,双重放大作用。

自找苦吃,不是让人咬着牙关苦苦坚持,那是一种煎熬。类似于上图, X轴终于到了B点,而Y轴不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再B点左右都是苦的。所以必须要求x轴和y整体移到B点,这个时候,虽然B点属于之前整个界面的痛苦区域,但是按照b作为新起点,在原区域的痛苦区还是能找到愉悦感的。成功不是苦苦的煎熬,而且看着内心那一颗的启明星,做能让自己感到愉悦享受的事。我不否认努力,但反对那种苦苦的努力,反对以难熬的日子作为夸耀的资本。

努力的前提,应该是把要做的事,找到一个可以分泌出让我们感到愉悦蜜汁的点。

这个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在“这是我的决定”的自我感觉前提条件下。只有自己心甘情愿去采取行动,才有动力。只有发自内心的能量,才能经得起锤炼,化为韧劲。被迫的选择,过程只是个煎熬,很难形成继续不断的动力源泉。

也许你可以去试着一尝一尝你遇到的苦,因为不适感都是苦的本质。而你凭着成熟的时空感,并收集各方面能量,持续的支持自己投入的努力中,化解掉这份苦的本质,你就会变得强大,并找到付出和坚持的快乐。

我们常说的走出舒适区域,便是如此。

体育运动员要提高成绩,经常要负重运动。要经常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制造各种麻烦。喜欢吃辣的人第1次吃辣都是有不适感的,经过一次是从辛辣的痛苦和不适中获得某种快感,你就会逐渐对这种不快感产生一种依赖。

拖延症就是一个很明显反例。你住在一个屋子里,追求的是舒适,而打扫会带来不适和痛苦,你就不会去收拾,最后会变得更加困难,就会产生自责和焦虑,困难又会持续增加,就会越感痛苦。

相对比前面的例子是一种快乐的良性循环。而后面是一种快乐的恶性循环。我们肯定应该追求前者。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抽丝剥茧:月饼和浓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