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笔记18| 中风历节病脉并治:中风的基本概念及先兆

本篇讲如何预防中风、如何治疗中风及什么样的人会得到中风,了解透彻了,以后你就不会中风了。

一、中风的基本概念

中医认为,人在气血两虚的状态下会引发中风,不要去想西医讲的“高血压(实)引发中风”,实际上吃降压药(西药)更易引起中风。而气血两虚是因为肠胃吸收不好才会有的症状。

明白了原因,预防的处方就出来了。补气:用黄芪、党参,这里不需要用人参,经方用人参是补肠胃的津液,温病派的独参汤用于胃气将绝时,如何知其胃气将绝?持续打膈、脉如钩。去风:桂枝太强,用独活、防风;补血:用当归、川芎。平时气血两虚时用此处方,便可预防中风了。

二、中风的先兆

人在中风前有预兆,西方医学着重在病名上,研究的是病,忽略了症候,只看指标数据,中医几千年来着重的是症状。中风有三大先兆:

1、失眠半年:是无原因的失眠,因为血不够。人会睡觉缘于三个条件: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当血足够时,血会归肝,人就睡得很好,当血不够时,肝里缺血(血虚),半夜会醒过来,人就睡得不好。神是注意力,如果心臟里血不够(血虚),神无法呆在心臓里,神出去了(神游),也会造成失眠。脑子整天没办法停下来,当然也睡不好。

2、前三指手麻:前三指是肺经、大肠经和心包经,平均3个月内有中风的机会。

3、足胫骨麻:足阳明胃从足三里到解溪段麻,2周内有中风的机会。

有的人会突然发中风(卒厥),在太生气或太兴奋时,也是因为气血两虚,所以平时身体有微恙时就要及时把它治好,治的方法很多,比如一感冒就开桂枝汤等经方,开实方的话并不能把病邪真正排出体外。

三、中风的症状及辨证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一般而言,数脉代表体内有风。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塞,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则难言,口吐涎沫。

寸口脉浮而紧”,寸口脉讲的是阳脉,代表上焦、代表胸腔、代表心肺,浮代表表有风,紧代表寒。表有风,就表虚了,“寒虚相搏”,这就代表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浮脉就是血虚。所谓“络脉空虚”,靠近我们筋骨血脉旁边的就是经,经是最大条的,比较深的,再浅一点是络,在皮肤表面上是孙络,好像树枝密密麻麻的一样。如果“络脉空虚”就是经的血还足够,但络脉的血不够,“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这意思就是说,如果邪是在右边的时候造成气血不通,是右边虚,左边的血是好的,是正气,正气还在循环,邪气不动,结果正气会引邪,即左边的气血会把右边的气血牵引过来,表现为左边口歪眼斜(“正气即急”),真正瘫痪掉的是右边,这是脸部中风初病的表现,治疗时配合针灸扎健侧,地仓透颊车(先下针对侧合谷穴),若是久病则两侧都扎,先健侧后患侧,中医认为久病为虚,正气也虚掉了。

中风的原因是受了风寒,处方思路:脸部肌肉问题——用桂枝汤解肌,肌肉里的寒水要把它提出来——加葛根,桂枝汤加葛根便是治疗面部中风的非常好的处方,若病人还有偏头痛,再加川芎,头痛严重心情抑郁再加勾陈。

桂枝汤葛根方:

桂枝3钱,白芍3钱,生姜2片,红枣10枚,灸甘草3钱,葛根5-6钱,川芎3钱,勾陈3钱。

甘草&炙甘草的选取原则:治病时用甘草,补虚时用炙甘草。

干姜&生姜的选取原则:均能止呕,胃里有水时用生姜,胃寒时用干姜。如何知道胃寒?舌苔白,寸脉弱关脉大,喜热饮。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第一,针扎下去立竿见影,病人就知道好很多了;第二,处方第一碗下去,病人就好很多。

十二主经是经,经与经之间是络,“邪在于络”就是说风邪只是停留在络上面,不在经上面,病人感觉到“肌肤不仁”,就是局部麻的,是很轻微的中风,麻黄加术汤即可。如果“邪在于经”,到了血脉神经很深的地方时,病人感觉到的是“即重不胜”,就是四肢感觉到很沉重,正常人应该感觉不到身体的重量。如果邪跑到腑里面去,主症是“不识人”。血入腑,就是邪进入脑部,影响记性,必不识人。如果“邪入于藏”,藏就是属于心脏这个部分,藏神的,心开窍在舌,“舌则难言”就是讲不出话来,“口吐涎沫”,肺主唾,当被风束到时,津液无法呆在肺里便往上走,甘草干姜汤能把肺寒打开,去掉口吐涎沫症。

这段是讲,我们根据不同症状来判断病在哪里,分别对应不同的处方,处方和针灸配合便能立竿见影。

所有中风的病人除了在经、在脉、在络上面的这类中风,一年两年找中医治尚没有关系。但是如果病情入腑入脏后,已经半身不遂了,嘴巴讲不出话,这种情形一旦超过一个月后再来找中医治就没有用了,可是西医往往先治两三个月后,再让医人找中医,这时已经失去治病的时机,虽然这病不会立即产生死亡,但造成许多病人长年卧榻的悲剧。

临床在急救中风时,即病人刚昏迷过去,我们下针下百会、人中、十宣放血,然后再扎涌泉,把病人当成脑溢血来治。如果病人在然谷穴那边有瘀青筋一块浮起来,就在然谷穴直接放血,百会也放血,十宣也放血,这是中风昏迷时的急救法。如果这套针法针下去病人还没醒过来怎么办?在内经里面有说明治法:在病人左额角位的地方,拿剪刀把这块一寸方圆的头髮剪下来,拿火一烧,变成黑黑焦焦的,烧成粉,放入吸管,然后把它直接吹到病人的左耳朵里面去,人就会醒过来,这个是攻脑部瘀血的利器。根据以前的案例,一喷进去后,病人鼻子嘴巴会喷出血,当血一出来,脑部的瘀血就会整个跟着一起出来。这是我们治疗植物人的绝佳治法。

发为血之余,又名“血余碳”,发灰破血力量很强,但必须是病人本人的头发,这叫同气相求。又如:鱼刺卡住喉咙,必须用同一条鱼的骨烧成灰吞下,鱼刺立马下去,这也是同气相求。

如果中风以后半身不遂,下针的手法:第一个原则,先补健侧,第二个原则,泻患侧,就是好的这边,用补的方法下针,用补的手法作捻转或插提。坏的那边,用泻的手法进针,用泻的手法作捻转或插提,第三个原则是选穴,手上三个中风大穴:肩髃、曲池、外关,脚上三个中风大穴:环跳、风市、阳陵泉。再加上背针,就是针风府穴。如果病人舌强不语,嘴巴不会讲话,就需要针百会穴,这些都是治疗中风的基本穴道。其他穴道的选用临症来取舍,比如加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经的本穴,可以加强病家的胃气,灸足三里可以预防第二次中风。因为中风的病因是气血两虚,气血两虚的根源是肠胃吸收不好。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寸口脉”如果“迟而缓”,脉跳得很慢、很迟,脉来一息一至、二至,这是“迟则为寒”。寒都是很迟的脉,缓则为虚,缓的意思是脉很弱,就是摸上去感觉脉跳起来的力量很弱,所以这是指又寒又虚了。

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营”是尺脉,“卫”是寸脉。“邪气中经”,运动后一身汗进入冷气间,身体里是热的,皮肤表面是冷的,毛孔被封住,汗出汗腺后停留在皮下,便“身痒而瘾疹”,用麻黄加术汤。

遇到“心气不足”的病人时,邪气就会进入病人内臟,而第一个受到影响的将会是肺,因为病人本就虚了,寒进来就会束在肺上面,把肺缩小了,这个时候你想要大力呼吸,它又无法大力呼吸,于是就会感觉到“胸满而气短”。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匮要略》笔记18| 中风历节病脉并治:中风的基本概念及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