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史诗(书稿)

                    芜湖史诗

                    (之一)

          岁月神偷, 穿越三千多年,这里还是一片芜藻丛生、鸠乌纷飞的水乡泽国古鸠兹,在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兴废章回,经历了青弋江上来往的“徽商”,新中国让这个江南小城,经过了一代又一代芜湖人的不断开拓,改革开放让长江之滨建成了一座自主创新的现代化都市,半城山半城水的宜居宜游的山水园林、国家森林城市,连续几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

        芜湖的沧桑印记留下了那个久远年代的人文气息,也留下了芜湖深重而深沉的文化精神底蕴。

      观双江塔影、临镜湖芜湖美景,现代与古老文明的碰撞,更显出芜湖的大气。

        因历史上这块地方依水而建城,地势低洼,鸠乌云集故被称为鸠兹;芜湖后来又被称之为中江,古时候,人们把长江从九江至镇江这一段,称之为中江,而芜湖又正处于中江的中段,故又被称为“中江”。《尚书•禹贡》中有记载,大禹治水的时候疏导了中江。当年大禹率领百姓通山川,疏江河,治理中江,变患为利。如今,芜湖人民在市中心镜湖畔的鸠兹广场设立了“大禹导中江”的塑像,以此来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

        水波,看赤铸青锋,美丽的历史文化悠久的芜湖带给我们不尽的精彩,青弋江作为芜湖的母亲河。

        芜湖的母亲河青弋江是长江下游的支流,古称“清水”、“泠水”或“泾溪”、“泾水”。唐朝和北宋时又被称青弋水。南宋以后被称为青弋江。据《宁国府志》记载:“青弋江古名清水,一名泠水,又名清弋水。称其为清弋江,是因为它发源于黄山,会石台、太平、旌德、泾县诸水后,河身渐广,春暖水涨,波涛汹涌,故曰江。”青弋江源于黄山北麓的黔县。

      黄山 黟县源头的主河为黄山山麓的清溪河,经石台县、黄山区,再注入太平湖(陈村水库),出陈村水库流经泾县(泾县的此段河被称为施溪河)流经宣城的此段又称水阳江、青弋江流入南陵、芜湖等地,于芜湖市区流入长江,青弋江将古老的芜湖切割成河北和河南。青弋江全长275千米,有大小支流30余条,流域面积8178平方千米,在芜湖的关门洲注入长江,全长291公里,其间他有大小支流23条,流域面积达4340平方公里。是安徽省境内,也是长江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这条长江最大的支流是芜湖的母亲河,芜湖由她而建,由她而兴,由她而旺,当年的徽商就是借这条水路走出了徽州走出了安徽走向了全国,繁荣了芜湖,那徽商博物馆里陈列的精美的石雕、木雕……诵颂芜湖诗篇令人唇齿留香,意蕴难收……

      芜湖南依风景秀美的黄山、九华山,北临富饶的江淮平原,滚滚长江自西向东奔流到这里,顿然北上,奇葩地形成一个天然的直角。芜湖由三山往广福矶达35公里的长江南北向的水流。

        江东大地之上,芜湖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口。半城山来半城水,浓厚的古典情韵与现代文明在这座希望之城里相互交融、熠熠生辉,古老而又年轻的芜湖,融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更加散发出卓尔不群的现代化城市的魅力。

      芜湖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芜湖依青弋江而建,地势低洼引起鸠乌的云集,故被称之为鸠兹;芜湖后又被称之为中江,古时候,人们把长江的从九江至京口(镇江)一段,称为中江,而芜湖正处于中江的中段,故有“中江”之名。《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的时候疏导了中江。当年大禹率领百姓通山川,疏江河,治理中江,变患为利。如今,芜湖人民在市中心的鸠兹广场设立了“大禹导中江”的塑像,以此来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有城池兴盛于此地。因为这里“湖沼广布,鸠鸟繁多”,所以得名为“鸠兹”。如今,“鸠兹鸟”还是芜湖市的图腾。在芜湖市中心的镜湖畔鸠兹广场上竖立有由韩美林大师设计的鸠茲乌雕塑,这是古老芜湖市的象征。

      据史料,距今二千一百一十九年的汉武帝元封二年,这里依青弋江建城,因“地卑蓄水,而生芜藻”的原故,而将此城池易名为芜湖,并正式一直给沿用下来。从此,“芜湖”这个名字就始终辉映在中华史册的青简中,历史上曾有过著名的诗人、名绅在此留下千古诗章,非遗芜湖铁画闻名遐迩,这里还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织染中心之地,曾经是中国的“四大米市”之首,曾经的长江和青弋江两江交汇的货物商品和旅客繁荣的集散之地,如今芜湖长江段有了三座长江大桥和芜湖青弋江段有了八座青弋江大桥,天堑变通途,芜湖东西南北畅通,芜湖航空客运机场(芜宣机场)明年将竣工使用,芜湖的高铁高速四通八达,真正成了“海陸空”立体交汇的物流人流集散之地。

             

                芜湖史诗

                (之二)

      先秦时期,鸠兹故地(芜湖的前身)在芜湖市东40里,今仍然有“楚王城”遗址,滨于水阳江,西连青弋江和长江,据史料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为了一个女人的战争,春秋时期,中华大地族群方国林立,这里处于吴、楚、齐、鲁等国之间成为大国争雄立霸的牺牲品,鸠兹(芜湖前身)的军事战略地位重要,是吴国和楚国的争夺对象,吴国位据江东,公元前584年北伐争霸,此年,楚大夫申公巫臣因争美女夏姬不成,怨恨楚将子反,而投奔晋国,后又自晋投奔吴国,教吴车战之法,并令其子做吴国行人,掌管吴国外交,经过巫臣父子策划和帮助,吴国逐渐强大,加强对楚攻势。公元前570年,楚子重(即公子婴齐)率领军队顺江而下伐吴,逆青弋江而上,攻克鸠兹,一直打到衡山(今马鞍山东南),吴国军队截断楚军的归路,擒获楚将邓廖,并乘胜反攻,顺青弋江而下,过长江,攻克楚国的驾邑(今无为县境内),楚子重郁郁而死。鸠兹之战,是吴国楚国重要的影响深远之战。鸠兹显示的巨大的军事价值,也为芜湖的建城奠定了基础。


                    (之三)

      青弋江发源于黄山,绵延于皖南大山之间,其间他由无数条溪流和小河还有其兄弟娣姐支流河汇聚,就这么一条河,聚集了沿岸无数村落,芜湖才从一个小聚落一一鸠兹,逐步发展成为长江南岸的著名城市。

      春秋战国时代,芜湖还没有正式建城,但依据这一带的地理位置和频临青弋江的军事价值,历史上发生过鸠兹之战,这为后来芜湖建城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就在鸠兹设县,这里发达的水系,水阳江、青弋江、漳河连接长江后,由芜湖对江的裕溪河连接了巢湖,再北上连接肥水与淮河连接,从而与中原乃至华北相联系。利用青弋江和长江与周边的经济往来,公元223年三国孙权就把芜湖县治由鸠兹迁到两江(青弋江和长江)交汇处的鸡毛山高地,新的芜湖古城诞生了。此后经过东晋南唐以及宋元明清,芜湖作为一个县治在一直发展。


                (之四)

      唐宋时期,江淮漕运围绕着青弋江水系,流转北上南下,芜湖“因商而兴”,南唐时期,整个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日益繁荣,芜湖古城在宋代(宋城)己存在,并成为集贸市场。南宋战乱宋城被毁,后又重建,尔后又被毁于元代战乱,现在芜湖的米市街、鱼市街、薪市街、花街、笆斗街、南正街、西内街、仓前铺等仍存在,芜湖市正“以旧修旧”在新建芜湖古城。


                  (之五)

      芜湖濒临两江(青弋江和长江),城内城外多山多湖,有“半城山半城水”之称,山青水秀,景色秀丽,元代欧阳玄系北宋欧阳修的后人,元延佑二年至四年(1315——1317)任芜湖县尹,把芜湖自唐宋以来形成的风景区定名为芜湖八景。古“芜湖八景”即:赭塔晴岚、玩鞭春色、神山时雨、吴波秋月、雄观江声、蛟矶烟浪、白马洞天、荆山寒壁,欧阳玄对每一景用一首七律诗描述。


                (之六)

    芜湖的漕运,唐宋时期,江淮的漕粮,大多由青弋江、裕溪河运集芜湖,再由芜湖转运北上,当年商贸而兴的芜湖,促进了芜湖的发展,芜湖的发展吸附能力大大增强,众多徽商和南来北往的客商到芜湖寓居,居多的有徽商、赣商还有贩盐的浙商和贩药的淮商,到了元代芜湖客船众多,也有不少盐商的大船停泊芜湖。

得益于长江要津和青弋江等水系的航运优势,明清时期徽商从徽州经宣城,再由宣城乘船,经过水阳江、青弋江到达芜湖,徽商以芜湖为基地从事粮食、盐贸易,将徽州宁国的彬木竹子顺着水阳江和青弋江运销芜湖乃至长江下游和北方,当年芜湖成为“万货之会”。


                    (之七)

      明代嘉庆三十四年(1555年)芜湖遭受倭寇入侵,当年倭寇由杭州经徽州进犯芜湖,倭寇在青弋江南岸劫掠,为了青弋江北岸商业区免遭焚掠,在徽商阮弼率领下,芜湖商民御敌,击退了倭寇,后来在阮弼的号召下,徽商纷纷捐资,在青弋江北岸以鸡毛山高地为中心,修筑了周长5公里的城垣,还在县城的青弋江上架设了浮桥,以便民过江。

      明代芜湖经休养生息,芜湖的古城(原宋城)形成了青弋江北岸的十里长街,当年市声若潮,生意隆盛,当年在青弋江南岸设立了税关,征收百货税,据史料中国南方仅有两个户关(明代),南是芜湖关北是凤阳关,芜湖关扼住了货物流通的咽喉处,青弋江港湾水深江面宽,又有良好的停泊条件,再一个就是芜湖物流的量巨大。

    明清时期,芜湖商贸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芜湖手工业的发展,明代芜湖是当时中国的浆染业中心,主要由徽商经营的浆染业与当年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絲织业以及景德镇制瓷业齐名。芜湖纺织、碾米等手工业也较发达,芜湖冶炼制器发展的规模也较大,在明朝中期至清朝中期是当时江南冶金制造中心。


                    (之八)

      近代史的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入侵,《中英烟台条约》芜湖成了安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1877年4月,芜湖海关开放,近代安徽有芜湖、安庆、大通、蚌埠四个通商交通口岸,芜湖的地位最重要,进口的洋货由长江、青弋江输入安徽各地市场,再转销往海内外。芜湖与长沙、九江、无锡同称中国的四大米市,芜湖并居于之首,海内外享有盛名。芜湖的大米主要源于江北的巢湖、合肥、安庆等地区以及皖南的大米主要通过水阳江、青弋江、漳河运聚到芜湖销售,芜湖于是有了“米捐局”,现在芜湖二街还有个“米捐局”巷。

    芜湖依仗着两江的优势,依托着四通八达的水路条件到近代已是“长江巨埠,皖之中坚”,正是两江让芜湖从鸠兹村落到聚落的集市再到江南小城,成长为安徽乃至全国著名城市。


                  (之九)

              《过芜湖县》 

            【北宋】  林逋

诗中长爱杜池州,说着芜湖是胜游。

山掩县城当北起,渡冲官道向西流。

风稍樯碇网初下,雨摆鱼薪市未收。

更好两三僧院舍,松衣石发斗山幽。


      芜湖有关史料记载,  北宋初年,生性恬淡好古、终身未娶,并以“梅妻鹤子”而闻名天下的隐士林逋,在游历江、淮时,因流恋芜湖美景,而写下了这首描绘出当时芜湖县城全景的《过芜湖县》。

      诗文起始一句中的“杜池州”指的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杜牧曾在临近芜湖的池州做过两年刺史,经常乘船往来于芜湖之间,留下不少诗篇。林逋仰慕前人的风雅,对芜湖美景也心生向往。在他的笔下,山环水绕中透着宁静安稳。温柔的和风中,渔夫撒下了网,期待着收获,潇潇的细雨里,集市依然是一派人来人往的繁忙景象。屋宇重重的僧院佛寺中,古松和巨石上长满了苍苔,与远山相映,越发显得深幽清寥 ,令人思绪绵绵。

        如今,我们来到现在的芜湖市,漫步于萋萋芳草之上,茂林修竹之中,依然可以体会到林逋诗中的闲情雅韵。登高俯瞰,广厦栉比、大道纵横的都市风光尽收眼底。古有诗情,今有盛世,繁华景况令人不禁感慨这座“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无限美好,源远流长。


             (之十)

            《南陵道中》 

            【唐】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

        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

        谁家红袖凭江楼。

      芜湖地处于长江的下游,这里河网纵横,百舸争流,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陆枢纽。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做官时,曾经多次乘舟往返于这一带。碧波轻漾,湖光旖旎,年轻的杜牧就在初秋的青弋江边留下了一段爱情佳话。杜牧第一次赴宣城(宣城曾经隶属芜湖)做官时,从水路经由芜湖至南陵弋江转道。水烟袅袅的湖面上,二十八岁的杜牧从船上看到岸边凭窗远眺的苏柳云,一见倾心、坠入爱河。杜苏之恋也成为杜牧一生中最为珍贵的一段感情。

      可以说杜牧与芜湖的情结至深至诚。诗中说到,轻舟因水流的柔缓显得异常平稳,云朵因急风的吹送变得轻盈缥缈,风凉了,又是一秋将至。总在物候更迭的日子里,平日无暇去梳理的缭乱心绪被悄然唤醒。正当船上行人孤寥,思乡之情渐渐笼上心头时,前方忽现一座临水楼阁。阁中红袖女子凭栏远眺,若有所思。天涯此时,行舟之客与红袖佳人竟共饮了同一番秋色,却又各自怀揣心事,默默无言。现代诗人卞之琳写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其中的意境,和杜牧这首诗的后两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千年之后,行舟至此,身处如诗如画之地,感受着古人的寓语情钟。水乡秋光依旧,客心风情婉转。不禁感叹历史迁变,而情怀如故。


              (之十一)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在芜湖掸拂掉身上的征尘,曾留下了千古绝唱。公元727年,境遇已渐落魄的李白与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入赘许家。不久,许氏诞下一儿一女,这也是李白仅存的血脉。唐朝开元年间,妻子亡故的李白携一双儿女在好友李白冰的资助下,寓居在风景优美、绿树成荫的芜湖南陵县寨山脚下休养生息、饮酒赋诗,直至唐玄宗第二次下诏书令他回京面圣,这才离开了芜湖。

      天门山是长江两岸“东梁山”和“西梁山”的合称。这两座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十分险要。李白过天门山,为天险料峭的自然景观所倾倒,豪兴大发,以景喻情,留下这首壮美而清幽的《过天门山》。如果我们乘船沿长江去天门山游赏,就会细致地体会到李白诗句中的妙诣:江水咆哮,仿佛是倔强地冲开了眼前的山峰奔腾而去,顺流行舟,两座山慢慢在地平线上相对露出,越来越高,仿佛是欣然迎客的使者;红日映照下,一片孤帆从天际而来,映一襟晚照,留万里豪情。


          (之十二)

    入芜湖港过吉祥寺  

      【南宋】岳珂

      昔时曾访后山松,

      天道那令霸业穷。

      夹岸人观新太守,

      拥门僧认旧诗翁。

      隐矶漫指六朝事,

      鲁港尝淹五宿风。

      从此片帆湖际去,

        只应日在瑞云东。

      这首诗的作者岳珂,是大名鼎鼎的抗金名将岳飞的孙子。虽生于将门,但岳珂自小喜好文学、勤读经史,后来成为一位活跃在南宋年间著述丰富的人文学者。他竭尽全力搜罗祖父岳飞的平生事迹和诗文遗篇,编撰成册,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史实资料。

      岳珂一生称得上是官运亨通,最后做到正三品的高位,总揽江东和浙西的财政大权。诗中说到岳珂早年曾经来过芜湖,如今他声名显赫,此番旧地重游,志得意满的欣喜之情毫无保留洋溢于诗文之中。久别荣归,山松依旧苍翠,僧友热情相迎。当年的书生意气、心高志远,勤勉上进,终于换得今日功成名就,心下更是慷慨激昂,与老友畅谈六朝古史,今世鸿图,好一番豪情壮志冲云霄。

      这首诗写到的吉祥寺在芜湖历史上也相当有名,始建于东晋年间,到了唐宋之时,已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寺。此处有一棵虬枝苍劲的老松树,传说南唐开国之主李昪曾在树下避过灾祸,北宋时,名士黄庭坚游历此地也写过一篇《芜湖吉祥寺记》。直到清代中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还曾经提过这里,只可惜历史荏苒,到如今,我们难再寻觅到前朝的古迹。

      明朝万历年间,岳飞的后裔岳元声兴建岳王祠,祠内供奉的铜爵相传就是岳珂亲手打制的,并且岳珂还为为铜爵题字“精忠报国”,以纪念祖父岳飞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之十三)

                赭山  

    【北宋】黄庭坚

        读书在赤铸,

        风雪弥青萝。

        汲绠愁冰断,

        村醅怯路蹉。

      玉峰凝万象,

        绿萼绕群螺。

      古剑摩空宇,

        寒光启太阿。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常被世人与苏轼合称为“苏黄”,又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诗风气象森严、精奇瘦峭,开创一代风气,更是在书法上大有造诣,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公元1094年,黄庭坚被贬到安徽宣州,携家眷寓居芜湖。他非常喜爱芜湖的山水人文,经常睹景思情,即兴成文。黄庭坚在芜湖生活了两年多,留下三处读书遗迹,分别是赤铸山、赭山广济寺侧的桧轩,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芜湖徽商博物馆的隔壁,以及江口之滨的东退庵。如今,在赭山广济寺桧轩内,还留有黄庭坚的石刻造像。2010年6月,黄庭坚的书法名作《砥柱铭》经过70轮竞价,以4.368亿元的天价,创下中国艺术品成交价的世界纪录!黄金有价、艺术无价。我们所选读的《赭山》这首诗就记述了黄庭坚在芜湖读书时的见闻与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示出其夺目的艺术光辉。


            (之十四)

          《赤铸山》 

          【明】汤显祖

          干将昔此铸芙蓉,

          风雨千秋石上松。

          借问阊门腾虎气,

          何如江上锁蛟龙。

      据《芜湖县志》记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汤显祖,晚年曾经寓居在芜湖的雅积楼上,并在此完成了他的绝世名作――《牡丹亭》。

    汤显祖年方二十岁就以第八名的成绩高中了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前程似锦。身怀一腔文人理想与政治抱负的汤显祖时常直言上书、弹劾奸佞,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所以仕途生涯很受排挤。于是,汤显祖毅然弃官而去,潜心于文章词曲,过着清贫乃至窘迫的生活。

    到了晚年,汤显祖的生活更加窘困,他投奔了芜湖的老友绅士李承宠,得到热情接待。李承宠将汤显祖安排在芜湖古城的雅积楼上居住,慷慨资助,使汤显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创作中去。芜湖的灵山秀水、俊雅风光滋养着汤显祖的创作灵感,终于在这座被誉为芜湖历史最悠久、藏书最多的私家藏书楼上,谱写了中国戏剧史上这部著名的浪漫主义杰作——《牡丹亭》。剧中雅致典丽的文词、机智幽默的念白,糅合进北曲的高亢和南词的婉转。剧情设计惊心动魄,巧妙迭出,艺术构思精奇跌宕,打破时空与生死的阻隔,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行云流水般的情意,令古今读者嗟叹不已。


            (之十五)

      《减字木兰花》

      【清】吴敬梓

    识舟亭阻风,喜遇朱乃吾、王道士昆霞,

卸帆窗下,一带江城浑似画。

羽客凭阑,指点行舟杳霭间。

故人白首,解赠青铜沽浊酒。

话别匆匆,万里连樯返照红。

        说起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我们自然是相当熟悉,因为中学课本里的《范进中举》一文,就是选自这本书。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吴敬梓一生和芜湖有着不解之缘,《儒林外史》中最重要的几个角色,其原型都是来自于芜湖当地的人物。据考证:范进的原型是一个叫陶镛的书呆子;牛布衣的形象源自一个叫朱卉、字草衣的书生;郭铁笔则是以雕刻匠诸葛祚为模特改写而成的。而且,吴敬梓在书中还大量描写了当时芜湖的街巷风景、民俗民情,至今在芜湖仍然有儒林街、儒林里、儒林桥和吉祥寺等地名。这几年芜湖在原古城以旧修旧恢复和建造了一些古建筑,力求还原芜湖古城的那些“街”、“里”、“桥”、“寺”、“庙”,今年年底将会竣工并对游客开放。

    识舟亭阻风,喜遇朱乃吾、王道士昆霞。

    卸帆窗下,一带江城浑似画。

    羽客凭阑,指点行舟杳霭间。

      故人白首,解赠青铜沽浊酒。

      话别匆匆,万里连樯返照红。

      这首词写于公元1736年,当时吴敬梓拒绝了安徽巡抚(当年安徽府衙在安庆)的邀请,独自雇船由安庆返回南京,行至芜湖时被大风所阻,只好上岸避风等候。当时吴敬梓身上只剩下五枚铜钱,吃了一壶茶和三个烧饼,店家要收六个铜钱。正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吴敬梓正尴尬无奈之际,道士王昆霞帮他结算了茶钱,并引见芜湖名士朱乃吾和他相见。朱乃吾很是敬佩吴敬梓的为人,慷慨赠送他十多两银子,大约合今天的四、五千块钱,这真是雪中送炭。吴敬梓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词相送。如今岁月已远,事过境迁,但这一桩文人趣事早已融于芜湖的山水之间,为美丽的芜湖又增添了一份诗情雅韵。


              (之十六)

        《芜湖夜泊》 

        【清】  姚莹

      何人吹笛彩云端,

      烟月芜湖正渺漫。

      潮落江声千里静,

      梦回霄路五更寒。

      长河忽向南天没,

      故国遥从北斗看。

      凭问归期复几日,

      玉梅花发满阑干。


      晚清文学家姚莹出身于书香世家,其母是清初名臣、大学士张英的曾孙女,他的叔祖就是写有《登泰山记》一文的姚鼐。姚鼐堪称桐城派中集大成的人物,编修过著名的《四库全书》。他弟子众多,其中人才辈出,姚莹就是其中一位。姚莹自小敏而好学,在叔祖的亲自教下,不久就成为“姚门四杰”之一,文章学问卓而不凡。同时,姚莹还是一位爱国志士,他在台湾任职时,曾经带领着当地军民“抗英保台”,连连挫败英国军队,取得了五战五胜的惊人战绩。

    这首诗应该是姚莹从水路赶回故乡,途经芜湖时所写。在当时,芜湖不但是中国最大的染织基地,还与无锡、长沙、九江合称为中国“四大米市”,并位列其首。《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以后,芜湖成为中国早期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可以想象到当时经贸往来、商埠林立的繁荣景象。

姚莹在这首诗中描述夜已深沉,行船停在融通八方的芜湖商埠之畔,远处依然华灯流彩,映出天边片片彩云。远望江潮退却,千里水面一片柔和静谧,时而听见远处传来管笛声声,如梦如幻。寒烟笼罩一江水月,在这芜湖的深夜里,诗人见景生情,感慨万千。如此美景良辰,却是稍纵即逝。举头参望北斗,回想泱泱大国,战事连连。只盼望又复一度寒暑,梅花再次开满枝头的时节,此番江南美景不再是独自虚度。


            (之十七)

      《蝶恋花·怀于湖》 

        【南宋】张孝祥

恰则杏花红一树。捻指来时,结子青无数。

漠漠春阴缠柳絮。一天风雨将春去。

春到家山须小住。芍药樱桃,更是寻芳处。

绕院碧莲三百亩。留春伴我春应许。


      张孝祥是南宋初年十分有名的少年才俊,他在芜湖长大,自幼聪敏,十六岁就通过了乡试。公元1154年,张孝祥与大诗人陆游、秦桧之孙秦勋同赴科举。其间,秦桧指使其党羽作弊,把本该位居榜首的陆游除名,将自己的孙子秦埙定为科甲第一名。满以为一手遮天的秦桧万没有料到,殿试时张孝祥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令宋高宗眼前一亮,大为赏识,二十三岁的张孝祥当即被皇帝钦点为状元。也正因为如此,他很快就遭到秦桧一党的陷害,被关入了狱中。幸好秦桧不久就病死,他才逃过大劫。

      张孝祥经此磨难,不但没有被挫灭了锐气,反而更加振奋激昂、忧国慨敌。他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词,其豪放之气度,上承苏东坡,下开辛弃疾,堪称宋代文学的一块瑰宝。他因多次主张抗金、上书为岳飞鸣不平,张孝祥一直遭受奸臣迫害,仕途坎坷、几番起落,被迫于盛年之时就弃官回乡,在芜湖隐居。1169年的七月,张孝祥因中暑,殁于一叶扁舟之中。英年早逝的消息传到朝廷,令宋孝宗也扼腕叹息。

    在芜湖隐居的张孝祥捐出自家的百亩田地,张孝祥崇拜陶渊明故提名“陶塘”,修成一处美丽的湖泊,成为如今位于芜湖市中心的风景名胜——镜湖公园。2001年,芜湖市人民政府在镜湖之畔为张孝祥雕刻了石像,表达对他的敬重与怀念。

             

                ( 之十八)

      芜湖地灵人杰,安徽芜湖近代史里有位与陈独秀先生一道在安徽芜湖传播革命火种,在安徽芜湖组织了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他还是“八一”南昌起义的策划者之一,这就是当年知名的革命者高语罕先生。现在鲜为人知了,这就是一位不应当被遗忘的历史人物。

      高语罕先生出生于安徽寿县正阳关一户书香之家,先生自幼爱好文学,有很好的文学功底,他早年东渡日本,求学于早稻田大学,后随革命党人从事反清活动,1915年参与陈独秀先生的《新青年》杂志的编撰,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16年高语罕先生在好友刘希平推荐下,在位于芜湖的省立五中任教,组织和支持“五四”运动在芜湖的上街游行等爱国活动,后受到地方当权派的迫害,被逼去上海与陈独秀一道从事革命活动,是年去了北京,经李大钊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五十多名党员之一,1920年冬高语罕先生又重回芜湖省立五中,并任学监,作为早期的中共党员的高语罕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表现在他编撰的教材(白话书信》中,出版《芜湖半月刊》,组织芜湖学社;他兴办平民学校,策动了芜湖1922年的黄包车工人大罢工,组织了全省第一个“芜湖劳工会”,并组织了芜湖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这以后加入了旅欧总支部。大革命他回国在上海大学任教,回芜并帮助建立中共芜湖特支,1924年4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党安徽省一大,被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1926年的广州国民党二大上,高语罕受党的指派担任党团书记,大革命失败后,高语罕由武汉辗转南昌,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转去上海参加中共春野书店支部活动和指导太阳社文艺工作,思想观念与陈独秀靠拢接近。

    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高语罕先生受陈独秀的牵连也被开除中共党籍。后到北平北京大学任教。1932年冬陈独秀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高语罕先生逃到香港任教。1939年5月随陈独秀定居四川江津,与陈独秀合译《大英百科全书》。1942年5月陈独秀逝世,高语罕帮助料理后事。此后移住陈铭枢家中,撰写古体诗。1948年60岁的高语罕因病逝世。

    不评价高语罕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的处理定论,讲讲高语罕先生这位著述颇丰的“红学”专家,抗战期间,高语罕先生在四川曾著作《高语罕讲〈红楼梦〉》,这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力作,此书2016年8月由新世界出版社付印。全书视角独特,解读的深度令人惊叹不已,全书有六讲,第一讲“一面镜子”;第二讲“贾宝玉”;第三讲“王熙凤”;第四讲“几个奇女子”;第五讲“两个老太婆”;第六讲“《红楼梦》的宝藏”,六个独立的单元,又是一个完整的文章体系。

    高语罕先生凭借他深厚的文史学养,以唯物辨证史观深刻揭示了,《红楼梦》的社会价值和伟大的历史意义,他指出《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更是他所处的社会的一面镜子,也就是他生存时代的一部社会史。

    当年高语罕先生在芜湖省立五中任学学监时可谓才俊颇丰。深受师生们的敬仰。

    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时期,他阐述《红楼梦》就是要让广大民众不忘传统的中国文化,激发爱国精神,这种良苦之心,读者仍然能够感受到。

    我以为高语罕先生不仅是我党早期的革命者,而且也是一位不应被中国近代史忘却的大学问家。


                (之十九)

      芜湖地灵人杰,从芜湖走出了不少文化名人,其中就有芜湖人引以骄傲的阿英。

      阿英原名钱德富,他早年在上海求学时,一位老先生为他起名“钱杏邨”,由此成了他的本名,上海人叫他阿杏,上海方言叫“阿英”,于是他的名字就顺势被叫做阿英了。

      阿英1900年出生于芜湖城南二多桥的一个钟表匠家里,阿英自幼研习四书五经,为他的一生爱读书,奠定了基石。他先后在芜湖徽州小学(现柳春园小学)圣雅各中学(现十一中学)、萃文中学(现安师大附中)读书時接触到进步思想,以后他又去上海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学习,“五.四”运动中他作为中华工业专门学校的学生代表出席了上海市学生代表大会。暑假他回到芜湖,在省立五中校长刘希平,语文教师高语罕的带领下搞宣传、办夜校,他把家乡芜湖“五.四”运动游行、罢工的见闻,写成小说,诗歌,评论,投稿到上海报刊,并担任旅沪学生会成员。后来他在刘希平、高语罕的劝说下先后在省立五中、女二师、民生中学等校担任国语教师,为声讨“五.卅”惨案,芜湖各界举行“公祭”大会,阿英作为主祭。受恽代英的影响,阿英在芜湖“蒼茫”等刋物上传播革命思想,他遭到了孙传芳的通缉,而流亡上海。在上海期间,阿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文学社团一一“太阳社”,并成为“左联”的党团书记,在抗战期间阿英主编了《救亡日报》等,后在新四军工作。著有诗歌、小说、散文,尤以戏剧成就最高,有历史剧《李闯王》 、《碧血花》等。有文集《阿英文集》。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职至中国文联副秘书长,在那个特殊年代他屡遭厄运,1977年阿英在北京逝世。

      1987年阿英逝世十周年,阿英的子女遵照阿英的遗嘱,将其珍藏的大宗清代木刻4900余种,以及一万两千多册珍贵藏书和部分文物捐献给了家乡芜湖,

    家乡芜湖在美丽的镜湖烟雨墩上,设立了“阿英藏书陈列室”,敬爱的陈云同志亲笔为他题写了“阿英藏书陈列室”,“阿英藏书陈列室”的前面草坪上,建造了阿英纪念基石,基石中央,用汉白玉材料镌刻的一本打开的书,正中央雕刻着阿英汉白玉头像,头像下面分别雕刻两束菊花与月季。基石下镌刻着李一氓题写的“文心雕龙”四个遒劲的大字,基石的北面刻有黑底白字碑文,介绍了阿英一生的革命功绩,基石内安放着从北京八宝山公墓运迁来的阿英骨灰,基石四周是精工雕琢的青石护栏,阿英从此与故乡人长久相处了。

                (之二十)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芜湖市管辖县之一,地处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是通往“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重要门户。南陵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历史上就是芜湖米市的粮倉和芜湖市的菜篮子。

 

        春秋,自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立吴国)始,县境为吴地。

          战国,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践兼并吴,属越。周显王十四年(前355年),楚灭越,又为楚地。

        秦朝,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归秦。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设郡县,属鄣郡。

        西汉,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始置宣城县(治今弋江镇)、春谷县(治今繁昌县境内),县域属上述二县,隶属丹阳郡。

      东汉,宣城县废,改设宛陵、春谷二县,县境属丹阳郡春谷县地。

        三国入吴,恢复宣城县。

        西晋,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分丹阳郡一部为宣城郡,宣城县隶属宣城郡。

      东晋,成帝咸康末,淮北居民随晋室南渡,于今南陵县北侨置当涂县,属淮南郡。

    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置南陵县,以今南陵、繁昌、铜陵等。

    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以赭圻城置南陵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并石城、临城、定陵、故治诸县入南陵县,属宣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属池州。贞观元年(627年),又归宣州,属江南道。长安四年(704年),移治青阳城(今南陵城关镇),属江南道宣州。

      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属宁国军宣州,隶江宁府。

      北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南唐平,改宁国军,仍称宣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升为宁国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江浙行中书省宁国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属中书省宁国府。

    清,行省下沿明制(宁国府),直至宣统,所属府如故。

《南陵道中》  【唐】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

        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

        谁家红袖凭江楼。

      芜湖地处于长江的下游,这里河网纵横,百舸争流,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陆枢纽。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做官时,曾经多次乘舟往返于这一带。碧波轻漾,湖光旖旎,年轻的杜牧就在初秋的青弋江边留下了一段爱情佳话。杜牧第一次赴宣城做官时,从水路经由芜湖至南陵弋江转道。水烟袅袅的湖面上,二十八岁的杜牧从船上看到岸边凭窗远眺的苏柳云,一见倾心、坠入爱河。杜苏之恋也成为杜牧一生中最为珍贵的一段感情。

      可以说杜牧与芜湖的情结至深至诚。诗中说到,轻舟因水流的柔缓显得异常平稳,云朵因急风的吹送变得轻盈缥缈,风凉了,又是一秋将至。总在物候更迭的日子里,平日无暇去梳理的缭乱心绪被悄然唤醒。正当船上行人孤寥,思乡之情渐渐笼上心头时,前方忽现一座临水楼阁。阁中红袖女子凭栏远眺,若有所思。天涯此时,行舟之客与红袖佳人竟共饮了同一番秋色,却又各自怀揣心事,默默无言。现代诗人卞之琳写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其中的意境,和杜牧这首诗的后两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千年之后,行舟至此,身处如诗如画之地,感受着古人的寓语情钟。水乡秋光依旧,客心风情婉转。不禁感叹历史迁变,而情怀如故。


                (之二十一)

          江城芜湖,于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鸠兹县,后易名芜湖。依青弋江而建芜湖古城,他就是芜湖的古城脉、商脉和文脉的发源地,至今己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虽然经历战乱和特殊年代,依然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格局,有衙署、城隍庙、文庙以及70余栋历史建筑,还有罕见的通街达巷的古城内核的花街、南门湾、南正街、萧家巷。2015年芜湖市政府秉承“西风皖韵、欢乐古城”的理念,以旧修旧,致力于创造属于芜湖市民的时尚休闲古城,经过五年的打造,年底将对外开放。届时时尚生活体验区、传统文化体验区、滨江休闲体验区和欢乐生活居住区四大核心片心将成为芜湖文化展示窗口、城市会客厅、文化休闲旅游打卡地。厚重的历史底蕴,为“欢乐芜湖”城市形象增添了新名片。

      2017年7月安徽松鼠娱乐有限公司投资17.8亿,在芜湖市城南打造了全国第一家基于家庭会员制的lp化、数字化、智慧化的主题休闲综合体的特色小镇名日“松鼠小镇”。芜湖向大城崛起,文旅融合为市民打造休闲优选之地。小镇将于今年底开放,为游客休闲娱乐打卡的好去处,松鼠小镇的建成为现代芜湖谱写了新诗篇。

        松鼠小镇旨在以数字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进步,上周未作者“开后门”先睹为快观赏了尚未完工的小镇,今年由于疫情和汛情影响了小镇竣工的时间,小镇的收尾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松鼠小镇设有三大核心功能区一一松鼠星球馆、森林奇幻地、松鼠欢乐街,松鼠小镇的年底建成后将24小时开放,并通过松鼠摩天轮特色灯光秀和小镇夜间亮化工程点亮城市的夜空,将推动芜湖夜间经济从“亮起来”到“旺起来”,助力芜湖旅游经济的发展。

        lP化、数字化、智慧化、娱乐化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年内将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提升芜湖市的知名度。

      芜湖近年来,通过“旅游+”等形式推进文融合,彰显“邂逅、徜徉、眷恋”的全域旅游魅力,逐步形成旅游产业旅游产业龙头带动、特色鲜明、多点支撑、多业融合的大旅游格局。新近建了一处风景区,那就是鸠兹古镇。鸠兹古镇刚刚成功入选“省十佳夜游景街区”(文旅夜间消费集聚区)。


              (之二十二)

        鸠兹是芜湖二千多年前的乳名,当年鸠兹的古貌早已烟消云散,她早己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是在县誌中,有的是早年档案尚存的照(图)片,更多的是在传说中。

        鸠兹古镇是新建的仿古建筑群,冇必要新建古镇曾引起不同观点的争议,姑且不论;鸠兹古镇其中大部分建筑是新建的,有一少部分则是从其他地方(徽州或肥东、肥西等地)移搬过来的。鸠兹古镇重磅打造的梨园堂,则逐步在成为全国票友的聚集地,为如“庐剧、倒倒戏、梨皇戏、花鼓戏、杨剧”等“非遗”小戏种的有利形成弘扬继承的规模效应。

        鸠兹古镇,位于芜湖扁担河沿岸,总占地面积约1100亩,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项目涵盖10大特色街区,徽文化沉浸式演艺、人文景点、非遗体验项目、徽商老字号等,打造中国首个以徽商为主题的商帮文化旅游区,中国首个徽商老字号聚集区,安徽最大的徽商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形成为集文、旅、产、学、研为一体的中国徽文化沉浸式体验度假小镇,让民族文化回归故里,让文化旅游滋养城市。

      鸠兹古镇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500米,以扁担河为界分为东古镇和西古镇两个板块:西侧古镇是以书院、会馆、名人故居潮州会馆、徽州会馆、湖南会馆等重在体现商帮会馆文化;俞宅、吴明熙大宅、张宅、王宅等展现名人故居文化;李漱兰堂、通德堂、项家钱庄、留春园则再现了丰富的传统业态的静态区域。东侧古镇则是以风情酒店,特色小吃,互动体验,客栈和酒吧休闲类为主的动态区域。

      古镇的梦想美食街、文创街、古镇文化体验街等七条街区贯穿其中,全国特色美食有不少聚集于此。景区内设贾儒堂、空中戏楼、民国邮局等十二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景点。

      古镇还有李经方故居,客栈业态,酒吧业态等文化体验项目。

    推窗见绿,芜湖市城东生态美卷,历史上芜湖以长江为堑,东西向窄,南北以青弋江分割成河北和河南,芜湖人习惯将芜湖的主城区称为河北,将河南郊外称为河北。改革开放后,芜湖的发展突飞猛进,长江以北的无为县和和县一部分的沈巷镇也划给了芜湖市,河南也逐步成了芜湖市中心繁华的地段,芜湖城东昔日的荒凉也成了如今的繁华,依托长三角的共同发展,一个大城正在崛起。


                (之二十三)

    芜湖市城东新区生态美宜居佳,扁担河就是芜湖市城东生态的缩影,芜湖的扁担河一派生机盎然的生态,又是怡然自得的生态景象,扁担河是连接芜湖段青弋江与长江的,是芜湖市由南到北的圩区内部排水河,全长有三十多公里,河堤逶迤,草木葳蕤,是附近市民钓鱼、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沿着芜湖扁担河的“百亩花海生态林地景观”让城市更有“颜值”,更有“价值”,芜湖城市向东建有中江公园、雕塑公园、神山公园、人民公园和大阳垾湿地公园,这里昔日的荒山野地成了芜湖城市的绿肺之一,在这里随意的走走诳诳,享受难得的惬意和放松,让生活简单简单更简单一些,芜湖市城东的小区宜居,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芜湖市城东生态宜居的城市格局己在形象。新时代芜湖诗篇新的一章正在翻开。

    本文撰稿的史料源自芜湖档案馆、芜湖博物馆、芜湖县誌等资料,还有些是由忘年交友人的口述而整理。此文尚未定稿,还在修改润色中,提早露脸,献给2021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芜湖史诗(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