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锋

———易经道德经告诉我们的哲学人生

藏锋(一)

《易经》的第一卦乾卦卦辞告诉我们: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告诉我们要:深藏不露。

低调的人喜欢藏锋守拙,待机而发,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一面。他们心态平和踏实,锋芒内敛,虚心和善,具有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这样的人往往具有十分缜密的个人思维习惯,处乱不惊,目光长远,再加上艰苦的磨炼和顽强的意志,为事业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解决问题时,懂得隐藏自己的聪明才是大智慧。如果你一出手,人家就知道你要干什么,你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所以孔子主张“老二哲学”。

但是,深藏不露是有能力的人才有资格讲的话,一个知行浅薄的人,还有什么可以深藏的?深藏不露就是告诉我们,要先想一想自己到底够不够深,如果不够深,就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能只想显露自己,因为也根本没有什么可以露。“不露”就是要露,要不然连“不露”也不必讲了。一句话讲完了,站在不露的立场来露,才会露得恰到好处。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内观自照,厚积薄发,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

二、明知不问,看破不说。

一个人总是说实话,不免显得太过刻薄。真话不可不说,但一定不能说得太过分。其中的分寸掌握,需要生活的历练。成熟的人,能把握说实话的分寸,看得穿,不说破,顾全了别人的面子,也成全了自己的智慧。

明知而不说,才是你人格魅力的升华;和善而装傻,才是你如沫春风的修养。适当的时候要学会“装傻”,学会照顾他人人性中那一点点无伤大雅的虚荣心或是自尊心。“装傻”是换一种方式,把生活中的小事模糊处理。

明知而无问,是种智慧,看透而不说透,是种境界,善于懂得“装傻”的,都是聪明人。

三、内方外圆,守拙藏锋。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为人处世,就要铜钱一样外圆内方,“边缘”要圆滑,要能随机而变,但“内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原则。“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既可以保全气节,也可以保护自己。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隐藏自己的聪明和锋芒是一种学问,也是一种技巧。懂得隐藏的人善于保留自己的神秘感,蛰伏时寻求可以表现的机会,而把自己的弱点藏起来也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做人要学会藏,也要懂得适可而止的展露自己。

反者道之动。 越少要求,机会越多;越少计较,收获越多。看起来聪明的人,未必真的聪明;看起来傻傻的人,却未必是真的傻!有种豁达的智慧叫做装傻,会装傻才是真聪明!

《菜根谭》有言: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做人要将聪明藏在愚笨之中,不能显得聪明绝顶、锋芒毕露,这是最明智的举动,大智若愚即是如此。弱者道之用,做人不能太清高自傲,要学会如何在污浊的社会中生存,要学会以退为进,这样才是立身处世、明哲保身最有用的法宝。

藏锋(二)

题记:藏锋

人生在世莫强梁,善于藏锋道途广。

羚羊被捕因角贵,麋鹿遭弑为麝香。

范蠡功高桃溪老,韩信盖主长乐殇。

当学春秋介子推,至今清明寒食凉。

唐代书法家徐浩在《论书》中说道: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万物皆一理,做人如写字,若是锋芒太露,必然会招致失败。

低调内敛,则事事顺遂;张扬夸耀,必处处难行。

一、光环内敛。

晚清重臣曾国藩,在道光年间屡次被提拔,十年之内,连升数级。这其中除了可贵的恩遇之外,还得益于他的“藏锋”。在与太平天国的作战中,曾国藩可谓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他曾率领湘军,多次击败太平天国,最终还攻占了天京。当时,在长江下游的三千里水面上,湘军的旗帜随处可见,曾国藩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然而,随之而来的并非是朝廷的嘉奖信任,而是“功高震主”所引发的种种猜忌。

面对着树大招风的危险处境,此时的曾国藩选择了“藏锋”。在消灭太平天国后,曾国藩主动提出裁减湘军,并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写道: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盈时矣。

身居高位而不骄傲,风头鼎盛却不炫耀,这正是曾国藩的明哲保身之道。正所谓“枪打出头鸟”,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懂得收敛锋芒。

光环内敛,含蓄精神。只有收敛锋芒,才能让别人舒服,自己也舒服。

二、呆若木鸡。

《庄子.达生》有篇纪清子为齐王训练斗鸡的故事。

一只鸡如果去争斗的时候,就像一个将士了阵三通鼓一样,需要趾高气扬,需要踌躇满志,需要有必胜之心张扬显露。

而庄子给我们的境界是,当它一层一层把外在锋芒全都消除了,把一切的锐气都纳于内心。这并不是说,它没有真正的斗志了,而是斗志内敛。这种时候,才可以叫全德。真正的争斗,取得胜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这何尝不是人生的四个修炼阶段。

第一阶段:没有实力却张牙舞爪,像无赖叫嚣的混混;

第二阶段:入世不深却争强好胜,像初生牛犊的年轻人;

第三阶段:虽然低调很多,但眼睛里精光还盛,说明锐气未消,容易意气用事;

第四阶段:呆若木鸡、不动声色,身怀绝技,却秘不示人。

呆若木鸡,德全内敛。这就是藏锋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斗鸡,才能所向披靡;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一个有才能却锋芒毕露的人,必定会遭到别人的忌惮和打压。

和盘托出并不能威名远扬,深不可测才是大家风范。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德行内敛,机到事遂。

藏锋(三)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说的就是锋芒毕露者的下场。此类人一般阳盛阴虚,不懂得藏阳合阴。而且为人张狂、锋芒毕露,因此难免会遭人嫉恨,遭人陷害。生活中,有一种人阳气足,特好强,爱表现,他们在任何场合都想把别人压倒用来表现自己。特别是在老板、上司等大人物面前,他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话多、热情、好胜,用来表现自己的不凡。

太爱表现的人,往往不懂得藏锋守拙的智慧,而善藏锋者成大器,藏锋守拙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

一、君子才华不露,聪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阳)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取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巨的力量。

老鹰站立的时候像是在沉睡,老虎行走的姿态有如生病,这正是它们准备以利爪捕食吃人的手段。所以,有德的君子要做到不显露聪明、不矜夸才华,方能培养出肩负重大责任的毅力。

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人,遇事绝对沉着坚忍,不会有丝毫轻慢夸耀的念头。而那些自我夸耀,生怕别人不赏识自己的人,通常不知天高地厚,对事也只是一知半解就跃跃欲试,常言道“一瓶水不响,半瓶醋晃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具有才华的人,最好是保持深藏不露的态度,否则很容易招致周围人的忌恨。

二、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阴)

藏锋守拙,放低姿态,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有才华是好事,但不应过于炫耀自己的才华,炫耀易流于自大,自大则不免招致轻视。即便展示,也应以谦虚的态度流露,以免流于粗俗。

露才过甚,为智者所不屑。必要的时候,要学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智而示以愚,强而示以弱;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藏锋守拙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藏巧

《孔子家语》有言: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老人们常说“吃亏是福”,有很多吃亏之人并非愚蠢,而是他们懂得厚道处世、藏巧于拙的道理。

懂得了这个道理,福气便会随之而来。

一、厚道处世。

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商人”的胡雪岩,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靠着精明的头脑成为了商界传奇的“红顶商人”,然而认识他的朋友都说:

雪岩的成功可不止是有精明头脑,更紧要的是——他的厚道。

有一次,一名布商在生意上惨败后,来找胡雪岩救急,表示愿意低价出售自己的产业。

胡雪岩核实情况后,立刻收集了大量现银,原价收购了那人的产业,并对他说:你放心,我只是代为保管你的这些资产,等你挺过难关后,随时都可以赎回你的东西。

有便宜却不占,这个看似愚钝的举动,却让胡雪岩收获了无价的财富——厚道仗义的好名声。

自此,众多商户闻风而来、寻求合作,胡雪岩的生意也做得更加顺风顺水了。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言:士君子,须内精明,而外浑厚。

二、藏巧于拙。

有些才智出众之人,看起来好像愚笨木讷,实则内心蕴含着大智慧。

真正的聪明,并非是灵巧机变,而是藏巧于拙。

三国时期的荀攸,算得上是曹操身边最懂得藏巧的谋士了。此人本是个计谋百出、算无遗策的智者,可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厚道木讷的老实人。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荀攸担任了总参谋,奇谋妙计层出不穷。可到了战争结束后,他便又恢复到了老实人的状态。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朝堂上,荀攸从不以智谋压人,他看上去总是一副淳朴温厚的样子。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他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朝堂上屹立不倒,不仅深得曹操信任,还赢得了同僚们的尊敬。

曹操曾这样称赞荀攸:荀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

会抖机灵,不算本事,懂得守拙,才是智慧。

聪明不是用来炫耀的,更不是用来标榜自己的,而是用于解决问题的。

《菜根谭》有言: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聪明机巧本是我们可贵的财富,但若用之不当,只会为自己徒增隐患。

内藏聪明,外显浑厚,这才是真正的藏巧之术、处世之道。

大智若愚,厚道处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