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存钱依旧穷,富人借贷却致富

穷人喜欢存钱,银行里放着一把钞票会觉得心里安稳;富人喜欢贷款,把钱从银行里拿出来,借鸡生蛋,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

从前有个守财奴攒了一大笔钱,但从来舍不得花,有一天他干脆把钱埋到了地底下。从此他不需要任何其他方式来消遣时光,因为想着地底下的那笔钱就足以让他兴奋不已。

那笔钱让他兴奋得越久,在他眼中就变得越重要,于是越舍不得花。天长日久,由于他经常担心钱财会被别人偷走,以致吃不好也睡不好,闲暇时就经常在那儿瞎转悠。不久一个盗墓贼读懂了他的心思,料定他转悠的地下肯定有宝,等守财奴不在时便暗暗地把那笔钱财挖走了。

第二天清早,守财奴发现钱财被人破地而取,顿时发疯顿足哭天嚎地,伤心得不想活了。一个过路的人动了侧隐之心,问他缘由,他余哀未平地说:“有人挖走了我的财宝。”

“你的钱财是埋在哪儿被挖走的?”

“就在这块石头旁边。”

“哎哟,都什么年代了,又不兵荒马乱的,何必把钱财埋到地里去?当初你把它放到保险柜还会有什么事呢?而且随时取着花也方便嘛。”

“随时取着花?天哪,难道我会贪求这一点点方便?‘用钱容易赚钱难’这句话你没听说过吗?我平时哪舍得动一张票子啊!”

过路人看出他是个吝啬鬼,就笑着说:“既然你不想动用钱财,那就再埋块石头进去,把这块石头当成你原来的钱,那不是一样的吗?”

这个故事除了讽刺守财奴的吝啬之外,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故事中的过路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如果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过路人的话是颇有一番道理的。守财奴把钱财当做富有的标志,却忘记了钱只有在流通中才会产生价值;失去了流通,不仅不能增值,反而还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那么埋钱和埋藏一块石头,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钱存在银行能赚取利息,能分享复利效果,认为储蓄能够使自己的钱财四平八稳地增加。对此,只想问问各位:你可曾听说过世上有哪个富人是靠储蓄起家致富的?

将所有的积蓄都存到银行的人,年老时不但无法致富,常常连财务自主的水平都无法达到,这种例子在报纸上时有所闻,当初面值多少多少的钱,存了一辈子,等老了再去银行取,这才发现当初可能还算不小数目的财产到了今天却被贬值得不足一提。这些人不正像故事中“埋钱”的守财奴吗?把本来可以活起来的钱埋死了,最后甚至还成了一无所有的穷人。

钱放着不用就等于“死钱”。

生活中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钱再多也不够花。为什么?因为“坐吃”必然带来“山空”。俗话说得好:“有钱不置半年闲”,“家有资财万贯,不如经商买卖”,“死水就怕勺来舀”。试想,一个雪球,放在雪地上不动,只能是越来越小;相反,如果把雪球滚起来,就会越滚越大。

有一个叫普利策的犹太人,17岁时来到美国谋生。起初他身无分文在圣路易斯的一家报社,仅以半薪试用一份记者的工作。普利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忍受老板的剥削,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认真学习和了解报馆各个环节的工作,勤于采访和写作。他写的文章以及报道的内容生动、真实,吸引了广大读者,也为报社创造了巨大利润。老板很满意地聘用他为正式工,很快还提升他为编辑。

通过几年的时间,普利策对报馆的运营情况已经了如指掌,于是他用自己仅有的一点积买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报馆,开始创办自己的第一份报纸----《圣路易斯邮报快讯报》。但有一段时间,资金严重不足,普利策分析当时美国的经济发展,把自己的报纸办成以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加强广告部分,把焦点放在广告上,利用客户预交的广告费使自己有资金正常出版发行报纸。就这样,他很快渡过了难关。报纸发行量越多,广告也越多,资金也就越多,他的资金进入了良性循环。没过几年,他成为了美国报业的巨头。

普利策最初身无分文,仅靠打工挣的半薪,节衣缩食积攒了有限的钱,并让他的钱一刻不闲地转动起来,让钱不断增值,发挥更大作用。这是一个做无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这也正是“有钱不置半年闲”,“让钱“转”就有钱赚”的体现,是成功经商的决窍。

不让钱“转”就没有钱赚。

一位富翁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即使一个人手中有一定数额的资金,但他思想上却不愿意把钱用来赚钱,不愿意把钱运转利用,那么对于他未来的事业来说,就像人体有了充分的血液,但心脏已经坏死,不再促进血液循环一样,他的事业也会静止不动而死亡。”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要想捕捉金钱,收获财富,使“钱”生“钱”,就要学会让“死钱”变成“活钱”,让它不停地滚动起来,在流通中为你增值增利。

其实,读过一点《资本论》的人都知道,流通增利的奥妙之处在于钱财能够创造剩余价值。一个简单的道理,用钱去购买商品,然后再把商品销售出去,这时候得到的钱已经含有了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原来的钱已经增值了。

商业是不断增值的过程,也就是钱不停滚动的过程。所以说,与其把钱放在银行里面睡觉,靠利息来补贴生活费,养成一种依赖心理而失去了冒险奋斗的精神,不如“活”用这些钱,将其拿出来投资更具利润的项目,使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时间越久,你就越明白“活”钱的威力,而你就会像富人一样手中有了一棵“摇钱树”,“财源滚滚来”。

让“死钱”变“活钱”。

这里再讲个很具代表的有趣故事,讲的是关于中国老太太与美国老太太的消费差异。中国的老太太和美国的老太太在天堂里碰面了,她们谈到生前的事感慨良多。中国的老大大带着遗憾的口气说:“我一辈子省吃俭用,终于凑够了一笔买房子的钱,来不及好好享受就来这里了。”美国老太太听她这么说,心满意足地说:“和你不ー样,我早就买好了房,舒服了一辈子,但来这之前我才还清银行的贷款。”

这个故事常被用来讽刺中国人的消费观: 不愿借贷,死攥着钱,攒够了钱再去消费,结果少享受很长时间。目前,借贷消费已在中国普遍盛行起来了,也涌现出一批大“负翁”。我们暂且不在此对借贷消费加以评论,只想从另一个角度问问广大不甘贫穷的读者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老太太到老了オ买得起房子,那么,她这么多年存的钱,到底被谁享受去了呢?

第二,中国老太太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了一辈子,最终还是个穷人,是什么断绝了她发财的机会呢?

这就是你身边许多人(甚至是我们自己)的写照。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答案在于中国老太太的存钱行为实际上等于把生钱的本钱拱手让给了别人,于是银行得以有本钱来放贷赚钱,富人得以继续靠借贷来投资而发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银行与富人是怎么空手套白狼,玩转穷人的钱来赚饱自己的腰包:

银行: 从穷人那里广纳赚钱的种子

银行本质上是一个中介机构。它靠什么来赚钱?靠把钱贷出去收取利息来赚钱。那么银行的钱又从哪里来呢?当然不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从无数的穷人那里吸纳过来的。一个穷人可能只存1000央,但抵不过存款人数目多呀!1000个穷人就是100万块,1万个穷人就是1000万块!穷人何止1万个?千千万万有的是。于是银行不愁没有钱贷出去。当然,它贷出去收的利息会比付给穷人的利息(作为使用穷入“钱种”的代价)高一些,这中间的差价就落到了自己的腰包里。那穷人又干吗要把自己的钱往银行里送呢?因为穷人图保险,有点钱存在银行心里更踏实,攒够了可以买个“大件”,比如一套房子、装修,或者子女留学的费用,或者防止意外的大灾祸(失业、大病等)诸如此类的。因此,即使银行的利率再低,低到只要不是负数,穷人们还是非常乐意把钱往银行里送。银行吸纳到足够的“钱种”后,就可以把它贷出去,坐吃利息了……

富人: 借“钱种”来栽种自己的摇钱树

与穷人的做法想法不同,富人决不会把自己的“钱种”随便交给别人,当然,他也会把钱存人银行,但那不会是长期现象,也不会是图利息,而只不过是将银行当做一个暂时的保险柜。富人更多的是从银行或其他渠道借来“钱种”,栽种起自己的摇钱树。

就以我国曾经火遍半边天的房市为例:

穷人以前都以为那成片的大楼是开发商自己掏腰包建起来的?但事实其实是: 这种可能性太小了。房产商其实是通过各个渠道借来钱,其中银行是主要渠道,建成后又以比成本价高得多的价格转卖给辛苦攒钱的穷人,有的开发商甚至在破土动工前就预售了,提前忽悠穷人先交钱,再用这些提前收来的钱建房……典型空手套白狼,手段够高明。而卖房子的中间差价除了支付货款和利息外,房产商还能赚到足够丰厚的利润……

你看,不管是穷人,还是银行,还是房产商,你发现同样的钱,在不同的使用者手里竟然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

下面,再分享一个小故事:

为了挑选最有潜力的继承人,已年迈的富商特地把三个儿子召唤到一起,老父亲对三个儿子说:“现在我分给你们每人五粒麦子,你们要收好它们,过两年等到我想收回来时,你们还得把它们还给我。”三个儿子都响亮地答应了,老父亲便给了每人五粒麦子。

转眼三年过去了,老父亲自知弃世的时间到了,于是又ー次把三个儿子召集起来,想知道他们把那五粒麦子怎样处理了。首先问长子,长子却早就把那五粒麦子扔掉了,因为他想自己家里有的是麦粒,五粒麦子如何能看得上眼?这时他只好从自家仓库随便挑了五粒麦子拿给他父亲看。老父亲一看就知道不是原来的麦子了,于是把大儿子大骂了一顿。

紧接又问二儿子,二儿子当初留了心思,认为老父亲肯定别有用意,所以这五粒麦子被特意层层包好后放在一个小木盒里。当二儿子打开盒子,交出五粒麦子给老父亲时,老人见了默言无语,摇头叹息。

最后轮到小儿子了。小儿子告诉老父亲:“老爸,我恐怕没办法再把那五粒麦子送回给您了。因为当初在得到那五粒麦子后,我回去找了块麦田,在雨后趁着地面湿润播了种,长出麦苗后移植到肥沃的一小块土地上,四周围上栅栏,及时浇水除草。结果这五株麦苗长势喜人,结穗饱满。待麦子成熟后,我便及时收回,藏在罐子里继续作为种子。这两年收获的麦粒全部都用于作种,所以一年比一年多,现在要全部拿给你看,起码得动用马车拉了。”老父亲听了大喜,于是立刻立小儿子为继承人了。相较之下,的确只有他的小儿子才是最懂理财之道的人。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道理:虽然拥有一样的麦子(“钱种”),但不同的思维方式(目标),就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各位现在已经准备好了麦子(“钱种”),那么想想下面的问题----你的麦子播种了吗?你是有计划、有目标地去播种吗? 穷人只知道盲目浪费和“完璧归赵”,富人却懂得投资理财,让麦子成熟,收获财富。

目标不同,才是穷人与富人的根本差距。

表面看来,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实质上呢?是穷人和富入对于财富的使用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富人把钱当成能生蛋的鸡,以钱来生钱;穷人却把钱当成鸡蛋,吃一个少ー个,用一毛就少一毛。所以到头来,穷人还是穷人,永远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有一个犹太富商叫卡尔,他的资产有上亿美元,但他却很少将钱存进银行。有一位日本商人向卡尔问道:“卡尔先生,对我来说,如果没有储蓄,生活就等于失去了保障。你有那么多钱,却为什么不存进银行呢?”卡尔不慌不忙地答道:“如果认为储蓄是生活的安全保障,存的钱越多,在心理上的安全保障程度就越高,如此下去,就永远没有满足的那天。这样一来,岂不是把有用的钱全部束之高阁了吗?你仔细想想,哪有省吃俭用、光靠利息而成为世界知名富翁的?”日本商人无法反驳,但又有点不服气,反问道:“你的意思是反对储蓄了?”卡尔解释道:“我反对的是把储蓄当成一种嗜好,而忘记了等钱储蓄到一定程度时要把它及时提出来活用,使它能赚到比银行利息多得多的钱。我反对有些人用利息补贴生活费,这不仅养成了依赖性,也使钱失去了活力,丧失了生机。”

穷人总是把银行当做自己的生财地。而富人即使暂时把钱存进银行,也是有目的、有计划去存,是为了进一步实现财富的积累。所以说,目标不同是穷人与富人的本质区别。

但如果穷人哪天开窍把自己有限的那几个鸡蛋拿来孵小鸡,等鸡长大,不就也有生蛋的鸡了吗? 穷人之所以穷,其实都是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出了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同样的东西,在富人眼里,人家想的就是跟穷人不一样。

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不同的手中财富。

一般人眼中,捡破烂的一定是穷人,想靠捡破烂成为百万富翁也是近乎天方夜谭的事情。可是,真的就有人做到了。

这个人就是王洪怀,早年以捡破烂为生。有一天,他面对自己回收来的易拉罐突然萌生一个想法:捡一个易拉罐去卖才赚到几分钱,如果我把它熔化了,作为金属原料去卖,是否有可能会多赚一点呢?于是,他把一个空易拉罐剪碎了,装进自行车的铃盖里,用火把它熔化成了一块指甲盖般大小的银灰色金属,然后又狠狠心花了600元找了一个有色金属研究院做了化验。结果显示,这银灰色的金属是非常昂贵的铝镁合金,在当时的市场上,每吨铝锭的价格在1.4万元至1.8万元之间。王洪怀计算了一下,如果每个空易拉重185克,54000就是1吨,那么卖熔化后的金属材料要比直接卖易拉罐多赚六七倍的钱。于是他决定将回收的易拉罐熔炼成金属。

为了能收到更多的易拉罐,王洪怀把回收价格提高到每个一角四分,当时每个易拉罐オ几分钱,所以很多收破烂的同行都很乐意将收到易拉罐卖给他。王洪怀还把回收价格及指定的收购地点印在卡片上,向同行散发。一周后,他到指定地点一看,好多卡车都等着他,车上都装满了易拉罐。这一天,王洪怀足足收了两吨重、十几万个易拉罐。那些同行卸完货后,接着去捡破烂,但王洪怀从此变了。从捡易拉罐到熔炼易拉罐,一念之间,王洪怀不仅改变了他的工作性质,也走上了另外一条人生的轨迹。之后,他立即创办了一个金属再生加工厂,在三年内,他足足赚了近300万元人民币,一跃成了富翁。从捡破烂到改造捡到的东西,一个“捡破烂的”能够有这种想法已经很不简单了;而且,他能够想到将其改造后再送到科研机构去化验,就更具有了专业的眼光;至于一下子拿出那600元的化验费,一般捡破烂的人更是绝对舍不得的。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故事里的道理却很明显,王洪怀虽然只是个“捡破烂的”,却没有穷人的穷心态,不局限于穷人的惯有思维,而是敢想敢做,而且讲究方式方法。这样的人,不管眼下的TA处境怎样艰难,迟早有一天都会发家致富,与穷人行列说再见。

总结:

富人想的,就是跟你不一样!穷人想要变富,首先就得学会怎样像富人那样去思考。

(本文编辑于2020-02-26,文内观点不代表编者本人,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穷人存钱依旧穷,富人借贷却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