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讲师训练营【26期】20/21阅读原创——《红点点绿点点》

26010 叶英俊

    《红点点绿点点》,文/汤汤,图/孙鑫。汤汤曾两次摘得儿童文学最高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桂冠,同时还获得过多个大奖。前天跑了趟新华书店,在货架上满目的国外绘本中,很难觅到国内优秀的绘本。要不是学校读书节,刚好碰到出版方送书到校,恐怕还要找半天,这可是学校指定要阅读并且讨论的绘本哩!

图片发自App

      如果说随时可买到的绘本很西方,那么《红点点绿点点》可是很中国。一打开,环衬页上斜排着的红点点绿点点,就是中国元素中的那种大红大绿,就像我小时候穿过的大棉袄。

图片发自App

      红点点是条毛毛虫,绿点点也是。扉页上,画的就是这两条毛毛虫。绿点点仰天喝着露水,红点点蜷者身,好丑的两条毛毛虫哦(其实,我是一点也不喜欢毛毛虫,生活中要是看见绝对绕道走)。

      当然,丑,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它们在彼此的眼里,应该不觉得丑。你看它们——

一起一扭一扭地爬,

一起哼哧哼哧啃树叶,

一起喝露水,

一起荡秋千。


图片发自App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满眼的绿色,勾勒出一幅幅愉悦的生活场景。可惜好景总是不长。再翻页,便见两条毛毛虫坐在石块上愁眉苦脸的样子:它们都有一桩好大好大的心事——所有的毛毛虫都知道自己将来会变成蝴蝶,可是所有的蝴蝶都会忘记自己曾是毛毛虫。它们担心以后变成蝴蝶会彼此忘记,它们要商量彼此不忘记的办法。

图片发自App

      两条毛毛虫想出一个又一个办法:每天在心里念五百遍对方的名字;彼此在对方额头咬一口,留下深深的牙印;找两片紧紧挨着的叶子,一起吐丝成蛹;叮嘱花背蜘蛛在它们化蝶时对着它们喊,让它们永远在一起……

      故事里的毛毛虫们在想啊想,其实读着故事的孩子,包括我这样的大人,也在跟着想啊想。在这个打开的故事空间里,我们一起参与着故事的编织。所谓的共情我想大概就是这样吧。

图片发自App

     

      故事中大量出现重复、对称的句式:如“红点点在绿点点的额头上咬了一口,绿点点在红点点的额头上咬了一口”……在生活中其实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你说一句,孩子也跟你这样说一句;而且永远不知道疲倦。在康复教育中言语前期,我们会大量应用这个方法“仿说”。但是,普通儿童的父母简直会被他们这样“鹦鹉学舌”的语言游戏闹得抓狂,殊不知,在“跟着说”中,在大人们觉得的“单调”“无聊”里,正是他们语言的“狂欢时光”。而且,我以为这样的语言形式,跟这个故事的内容和主题是高度吻合的:这是两条拥有共同语言的毛毛虫,所以它们的愿望是永远在一起。这种对称、重复的叙述方式是扣人心弦的,就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的句式一样,反复地说“爷爷一定有办法”,让我们读者也坚信爷爷一定有办法。

      但是,意外发生了:原本在一起的两片叶子,被好大一阵风吹散;两条毛毛虫化蝶的时候,花背蜘蛛吃饱了正在睡觉,当然没对着它们大声喊。于是——

红点点扇扇翅膀,朝南边飞。

绿点点扇扇翅膀,朝北边飞。

它们的心里没有留着谁的名字。

额头上也没有印记。


图片发自App

      看到这里真的有点难过,就如同看到罗密欧和朱丽叶不得不分离;曾经有过那么多“在一起”的它们,成了陌路。长出翅膀的代价,就是遗忘过去。这是无可避免的现实的坚硬的一面。


图片发自App

      再翻页,那种低低的调子豁然明朗起来:有一天,喜欢呆在玫瑰花上的红点点,和喜欢藏在蒲公英里的绿点点,都来到了一口池塘上。一个喷嚏,把它们再次联接在一起,尽管它们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于是,它们为对方起了名字——

你翅膀上那么多红点,就叫红点点吧。

你翅膀上那么多绿点,就叫绿点点吧。

于是成为蝴蝶的红点点和绿点点——

一起忽闪忽闪地飞

一起闻花的香味,

一起看月亮,

一起树叶底下躲雨。

   

图片发自App

      故事有点小遗憾却又如此圆满,不禁让我相信: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你可能感兴趣的:(绘本讲师训练营【26期】20/21阅读原创——《红点点绿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