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57

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57_第1张图片

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五十七(1228)

今天谈谈读懂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策略二:从表情中读懂学生的需求。

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有探究、交流、合作、动手操作、获得新验、个性发展、获得认可等需要。因此,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学习环境,要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变化等来捕捉他们的内心世界与认知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案例及解析——怎样围?

学习“周长”一课时,在“探索得到周长的策略”这个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学具,请学生算一算图形的周长。

面对三个学具,有的学生皱起了眉头;有的学生不停地摆弄着,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将注意力落在周围同学的身上,试图寻求帮助……这时,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能用尺子吗?”“当然可以了。”老师答道。于是,学生纷纷拿出尺子,比较顺利地得到了前两个图形的周长。面对圆,只有三位学生想到先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将圆围一围,再把纸打开拉直测量长度。有一位学生想到在圆片上做一个记号,并把这个记号对准直尺的零刻度线,再沿着直尺滚一圈,读出滚到的地方的刻度,就知道了圆的周长。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想探究,但不如何操作。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学具准备不够充分,缺少能缠绕的绳子;另一方面,操作的要求不够明确,学生不清楚要干什么。

再次执教“周长”,教师在每个学具袋中装了一根红线及不同的图形卡片。在学生建立了周长的概念,进入“探索得到周长的策略”这个环节时,请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想办法得到这几个图形的周长(取整厘米数)。学生打开学具袋,对里面的红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拿着红线围围三角形纸片,又围围长方形纸片,尽管他们小心翼翼地操作,但是线总在滑动,看得教师心里很着急,因为比预计的活动时间多出了一倍。在介绍如何得到圆形周长的方法时,只有个别学生说:“先用线围一围,再把它拉直,量线的长度。”教师一再启发:“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还是一脸的茫然。

明确了操作要求、增加了学具,学生的思维却被限制住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怎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呢?带着困惑,教师访谈了部分学生:“用尺子测量三角形及长方形的周长多方便呀,你们怎么非要用那根红线呢?”一名学生马上说:“学具袋中没有尺子!”原来,学生不认为自己的尺子也是学具,只用教师提供的学具袋。“昨天上课,老师没提供红线,你们想出了两种测量圆的周长的办法,真了不起。能说说当时你们的想法吗?”一名学生说:“开始测量圆的周长时,我们遇到了困难,不知道怎么办,但后来我们发现长方形纸能卷出一个圆……”看来,满足了学生的体验需求,即使受条件所限,人的潜力也是不可估量的。

找到问题的症结后,教师为学生精心准备了三组操作材料。三组共有的是一把直尺、三角形和长方形纸片各一张及一个圆形塑料片。不同的是有的组是一根红线,有的组是一段细纸条,有的组只有共同的部分。第三次执教时,教师把学具随机发给学生并且告诉他们:“为了研究方便,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每个组的学具不完全相同,请你想办法利用手中的学具得到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学生很快用直尺测出了三角形及长方形的周长。这时,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不是量出三条边。”“你的方法是?”“我用线沿着三角形的边绕了一圈,再看看线有多长就行了。”他边说边拿起学具比划。坐在前排的一个小男孩喊道:“我有办法了,可惜我没有线。”“快说说你的想法。”“线在圆上围一下,也能知道这个圆的周长。”男孩解释着,更多的学生微笑示意表示赞同。“老师我们组没有线,用圆片上的小苹果把儿对准尺子的零刻度线,再沿着尺子滚到苹果把儿,看看对着几,圆的周长就是几。”教师由衷地说道:“你真爱动脑筋,虽然尺子绕着圆不好测量,但是可以让圆在尺子上滚动,多好的想法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上课时,应尽可能以敏锐、亲切的目光有意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从学生的表情中捕捉信息,进行解读,并适时调整教学活动,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从学生的表情中努力读懂学生间的差异,并将其作为教学资源,这样才能实行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