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读书感想,推荐《引爆社群》这本书的很关键的一点,在目前面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包括混迹传统媒体、广告、营销公关等圈子的人群,都不自然地会沿用了传统媒体的经验,这就难以避免用传统媒体思维去面对和处理新媒体事物,包括广告、营销、推广等,或者已经开始以互联网思维处理新媒体事物,但却只有零碎、偶发的经验,不成系统。而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在于“打通”,让拥有丰富传统媒体经验的人们可以尽快将现有经验转化为新媒体经验,让拥有零散新媒体经验的人们可以获得系统化的认识与提升!
就我个人而言,非语言文字或广告类出身,单凭有过一年的新媒体经验,就目前接手新项目以来,更多时候是仅凭个人经验,零散地去操作营销及传播,并没考虑到全面系统的传播思路和大格局的思考,特别对方案的最终落地可行性判断没有深刻剖析。从4C的各种简单案例中,我能看到,要想真正做到靠谱可落地的营销,还得日后给予更多关注的亮点:场景和人群连接!
也许现在很多运营人员策划一个活动的时候,找到了目标用户社群,编写了具有话题性的内容,却忽略了投放节点的场景(或者场景并非合适),还有最后连接传播和形成社群的问题。即使拥有了大覆盖面的曝光后,依然无法做到很好的转化,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
今天我会针对4C法则,还有对我启发比较大的场景,社群,人与人的连接(还没看到,看完再补充)来展开描述:
1、什么是新4C法则?
所谓新4C法则,就是我们可以在适合的场景(Context)下,针对特定的社群(Community),通过有传播力的内容(Content)或话题,利用社群的网络结构进行人与人连接(Connection),快速实现信息的扩散与传播,以获得有效的商业传播及价值。
我们平时看到的营销,其核心是传播特定的内容。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转的是内容;微博上发布的是内容;短信写的是内容;宣传彩页上写的是内容;电视广告播放的是内容;销售人员嘴里说的话是内容。之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渠道(电视、报纸、互联网),它们起到的作用是将内容快速撒向大众,但是很少关注所撒的内容。新4C营销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内容在传播中的魅力,因为枯燥的内容即使花费大量的媒介费用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营销进入窄众时代,对所有群体都有影响的方法已经落伍,我们需要的是精准传播,尽量少骚扰不相关的群体。
针对特定群体,有效的方式是跟随社群的网络结构(如渔网)进行人与人的连接,实现快速扩散与传播,以获得有效的传播效果及价值。实现扩散与传播效果需要考虑社群的结构、社群特性、节点扩散的动力、个体传播的效果等方面,只有构建有效的扩散机制,才会获得有价值的回报。
2、场景的魅力
随着营销工作的逐渐细化,早期信息展示轰炸的办法效果已经非常不明显。手机网络的普及将受众的时间完全打碎,如何抓住这些碎片化的场景时间是以后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书中也提供了一些非常好的寻找场景的办法,比如社会热点、专业领域话题、时间场景、位置场景和情绪场景等细分,从场景的不同接下来的连接和内容都需要做出调整。
大企业制造场景,如阿里巴巴“双十一“
如果企业无法创造场景,那么我们可以借势制造场景。而顺势借助场景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法:
!)从新闻、社会热点中寻找近来有利营销的场景
2)从社会化媒体(例如,微博TOP10话题,微信朋友圈转发)寻找热点场景及语境
3)特定群体的场景,可以从BBS、专业领域话题下手
4)时刻保持对互联网场景的监测,才可以很好地借势
5)预测即将到来的势,提前做好准备
时间场景的介绍中,对公众号推送,微博内容发布,活动发布的时间点上面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不同的客户有其特别的时间场景。例如,学生群体,他们的开学时间场景、寒暑假时间场景、备考场景等。我们需要在分析目标客户的前提下,吻合他们的时间场景来进行沟通。
在这样的维度下,我们更容易和用户沟通的点在哪里?例如,早上上班的路上,消费者可能想获得一天的新闻信息,想获得积极正面的信息,我们可以给予一些有“营养”的信息。我们发现微博在中午12点左右会有一个小的热点高峰,究其原因是因为许多微博用户在午餐时会用手机来刷微博,寻找午餐的谈资。
企业可以制造和宣布一些有话题性的内容,能引发大家讨论。我们发现下午是一个不太适合在互联网上进行营销传播的时间点,这是因为用户在下午一般都会昏昏欲睡,这段时间属于一个平淡期。晚间娱乐,睡觉前的场景,我们如何借势应用呢?笔者在服务品牌客户的微博代运营时,会建议企业在这个时候发布一些音乐、电影、文学的话题,动作不宜过猛、过急,要犹如和老友喝杯咖啡,聊聊天的感觉。
市场活动选择发布的点,只有切合了消费者的节拍,效果才会更接地气。常规来看,周一上午,周五下午都不太适合推出企业的互联网营销活动,周一用户太忙,企业的营销淹没在忙碌之中;周五推出,中间隔着两天周末,活动的气氛无法得到很好的延续,但特殊的行业活动除外。
“客户需要时,你过来那是服务;客户不需要时,你过来那是骚扰。”
问题的关键点是:如何抓住消费者需求的那个特定的场景。
关于场景还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案例,我就在文章后简单介绍几个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让人拍案叫绝的案例吧~有兴趣的可以详细找度娘~
1)《舌尖上的中国2》天猫独家合作页面,电商和媒体的互动 。
手机访问量是PC端的5倍,这也就意味着,很多人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用手机来购买的,这是电视屏幕和手机屏幕的互动。这种互动的实质就是有一个同样的场景,能够让消费者有同样的购买欲望,而不只是同样的主题。
2)报纸上的一篇雾霾相关的内容,下面附带一个口罩商品二维码,消费者立马就可以扫码去购买口罩,这样的场景很打动人,报纸和电商能有很好的互动,这种关联场景能促使消费者马上行动。
3)JC PENNY百货公司节假日场景,让消费者在合适的场景下,借用新技术工具传递情感。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消费者之间进行互动,在这个场景下该商品可“无磨损”地渗透到消费者的心里。
4)吉乐福团队把盒饭做成礼品,引爆市场
抓住日常场景,在CBD午餐时间,大家挤在电梯里,发现有人提着漂亮的午餐包装礼盒,立刻可吸引众人的眼球,触发尝试的欲望。可以说一天中,盒饭做营销的最佳时机就是在午餐时段的电梯、办公室里,营销时机不容错过。
5)乔东家巧用场景——托儿的内幕
吆喝的诀窍,抽奖的方式刺激消费者,兑奖时间被严格限制在每天下午两点以后,那时候是春熙路营业高峰期时间。
6)韩国乐购虚拟杂货店
移动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初步应用,即通过商品内容将消费者与商家连接起来。遭遇电子商务渠道挤压的线下零售商,正在开始利用地理围栏技术,改善自身在移动时代的落后状态。截取人流!
3、营销要精准,就必须深入目标客户的社群
在社交网络和微时代,很多人不懂什么叫官方微博,于是很多企业都兴奋地开通了自己的所谓的官方微博,他们觉得这里是用来发布新闻、搞危机公关的。
这时我们不禁要问:“有谁会坐在那里等着看你的广告?”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消费者根本不理企业那一套。其实企业要做的是为用户提供价值,能留住消费者注意力的不会是广告,而是有价值的内容。
在新媒体和新营销时代,每一个有梦想的企业都应该在互联网中构建自己的品牌部落。企业通过塑造社群,应该培养出这样一群客户:他们在出现一些关于企业负面或抱怨的信息时会主动替企业解释,进而帮助企业化解危机。我们必须明白,同样的话,用户说出来比企业自己说出来会更有效果。
在培养社群铁杆粉的事件中,我分享一个我个人的工作经验:在接手印象宝贝项目(印象宝贝是一家儿童摄影机构,用户人群多为妈妈为主)的时候,因为之前有过种子群冷启动的经验,加上一些福利诱惑,很快建立起妈妈种子群来了。找到了人群,接下来就是在维护和“洗脑”了。
当然在建群前,甲方大大一再强调建群的忧虑,考虑到行业特殊性,价格非标准化,害怕会有竞争对手混进来刷恶评等问题。我们在前期报名筛选和后期维护上面也做了不少功夫。而建群后确实存在部分爱没事挑事的妈妈,在群里发布对企业的负面信息。一般遇到这种客户的时候都应该是让她“退群保平安”为宜,但是我在看她朋友圈的时候,发现她有经常参加我们企业的活动,是个“活动狂热爱好者”,大大小小的活动都不放过;加上她喜欢留意和参加各种影楼的拍摄,对于行业价格和服务也有很专业的理解。综上两点她在群里发言很容易就会引起妈妈们的追随和附和,是个典型的社群“意见领袖人物”,但是因为没有经过“教育”和“洗脑”,她的发言没有偏向性甚至会导致失控。所以以我分析判断,她是一个具有KOL潜力的用户,只要能够得到好的教育和引导,分分钟会成为品牌的托。后来我微信和她私聊,寄情于理说了一番,她马上回头在群里赞美了一番企业的各种好,尾随过来的就是一阵妈妈的认同……
当然这只是建立粉丝社群里面的其中一个小细节,我想说的是,在培养粉丝用户的时候,得学会两点,会分辨(分辨是不是自己需要的用户,是不是能培养的用户),能引导(培养灌输品牌理念,加强纽带关系)。
4、人群连接(阅读完后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