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话说从前,有这么一对儿恩爱的老两口,都爱吃煮鸡蛋。
这煮鸡蛋嘛,自然分蛋清和蛋黄。
老爷爷呢,特别疼老奶奶,每次吃鸡蛋的时候,都把蛋清让给老奶奶吃,自己闷头吃蛋黄。
后来有一天,老奶奶病重了,时日无多。
老爷爷打算在她临终前再喂她吃一次蛋清。
可没想到,都送到嘴边了,老奶奶笑着对老爷爷说:“老伴呀,其实我爱吃蛋黄,可看你也爱吃,我这辈子都没舍得吃一次。今天,让我吃一次蛋黄吧……”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感人,却又令我们哭笑不得:太过在意对方感受,想要处处迎合对方,选择淹埋掉真实的自己,可到最后才发现,一切都是场美丽的误会。
我身边也有这样一对情侣,很有意思。
男孩呢,是个性格比较沉稳,做事比较淡定的那一款。女孩呢,活泼开朗,性格外向。
俩人在一起后吧,这个男孩考虑得多,他觉得:咦,她那么爱玩,那么阳光,相比之下我又这么沉闷,显得很没趣,不行,为了让她更喜欢我,我也得学着open一点,这样两个人才有共同语言嘛。
过了一段时间,女孩提出了分手。
女孩怎么想的呢:啊?他原来这么浮躁啊?我当初喜欢他就是因为他看起来踏实可靠,没想到日久见人心,他居然想事做事都这么轻飘!老娘看走眼了……
2
小丰是我读大学时认识的好朋友,方方面面素质都不错,在校园里进过的社团,拿过的奖,见过的人,比谁都多。
但即便这样,整整四年下来,小丰都基本没交下过什么贴心的朋友。
读到这你可能会猜:嗨,一定是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大家才都不爱理他吧?
恰恰相反。小丰是个很随和的人。好人卡攒了一大堆,见谁都能说两句,压根就没出现过话不投机的时候,跟谁都没闹过矛盾。
但这么圆润的少年,还就是没朋友。
大学毕业一年后,我打电话给小丰,问他境况怎么样。没成想,电话那头的他有了好消息:我终于交下了几个真朋友了!
我连问什么情况。
他说:“真是没想到,以前事事照顾别人情绪,当老好人,就是没人买账。现在不在乎那么多,怎么想就怎么说,反倒找到了几个知音,人啊,性本贱。”
见证了整个过程前前后后的我,倒不觉得这是别人贱不贱的原因,问题恰恰就归结于小丰他自己。
女娲娘娘在捏小泥人的时候,多少有些随性,她可没有用什么圆规三角板一类的精良仪器,相反,一挥而就,塑造出了千千万万个天差地别的我和你。
每个人都是彼此独立各不相同的生命个体,你为了能找到红尘知己,磨平所有的刺与棱角,以为圆一点,再圆一点就能包住一切,可事实却是,那个圆也在弹走一切,也在慢慢地吞噬着你的初心。
3
话说有这样一对兄弟,哥哥心思重,懂得取悦家长,对自己要求也高。
弟弟从小就是个淘气包,神经大条,直来直往,也不招人喜欢。
在两兄弟长大成人前的岁月里,哥哥无疑是活的比较顺遂那个。
因为他基本上从没偏离过家人期望的轨道,即便偶有偏差,单单一招报喜不报忧,也足以维持好一个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更何况,还有弟弟这个“反面教材”在时刻衬托着他的光环。
但天长日久,你真的觉得哥哥会活得比较舒服吗?不,出来混,终归是要还的,面对那些无止境的期待,每每曲意逢迎一次,你都是在作茧自缚。
反而弟弟会过的随心一点。反正那个期待值已经那么低了,自己走什么路,怎么走,往哪儿走,基本没人会管你,大家都会把目光聚焦在主角的头上,至于你嘛,反正也没什么大出息,爱哪去哪去吧。于是,弟弟的包袱放下了,精神松弛了,灵魂也就自由了,反而能收获到满满的幸福感。
我讲的这个故事,可不是个例,而是已经在无数中国传统教育环境下发生的悲剧。
当我们或是发现,或是自己虚构出一份别人可能会抱有的高期待值,我们便会放下自己的“个性”去接近它迎合它,尤其是当你第一次吃到了“迎合”的甜头后,你获得了行为激励,误以为自己进入了良性循环,便会把心里的那个“真我”消灭更多,更加心甘情愿地去为了别人的认可而活着。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别人对你的期待无止境,你对满足期待后的奖励的渴望更是无止境,长此以往,你其实是跳进了一个恶性循环,把别人心里的那个“你”不断神化到天国,最终将真我埋葬,只留下了一个空洞的躯壳。
4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请注意这10个能让你脱颖而出的小细节》,可能是因为涉及到人际关系这一块吧,一经发出就成了那种网络爆文,不仅得到了包括人民日报官微在内的各大媒体平台的疯狂转载,也上了的30日热门板块。
很多读者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获益匪浅,经常会发私信问我一些关于“如何打理人际关系,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如何掌握交往套路”的问题。
但回想当初,写这篇文章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大家掌握一些交往方面的基本礼仪,具体的建议都是针对行为层面。
如果谈及交往的态度与原则,还是要奉劝大家:真诚才是王道,不光是对别人真诚,对自己也要真诚,要善于忽略套路,要敢于亮出真我。
套路这东西,之所以称其为套路而非智慧,就是因为它毕竟也是一条“路”,但如果沉迷其中,你很容易被它“套”住。
记得读研阶段,有位老教授对我们说:“很多人的一生啊,都逃不出自欺、欺人、被人欺的流程。”
刚开始觉得这话没什么分量,但随着日后阅历的积累越来越发现其中的微妙所在。
我们经常会想象他人对自己的期待或是需求,明明自己不是那一款,硬装也要装作是那一款的人,此为自欺。
抱着这样曲意逢迎的态度去交往,你也就是在欺骗对方,此为欺人。
然而对方是不知道你在骗他的,他还以为你真就是这一款呢,于是更加会用这一款的标准去要求你,你总有一天会感到不适,此为被人欺。
最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快意人生。
结语:敢于亮出真我,别被执念束缚。对他人和自己真诚一些,就是交往时最好的“套路“。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迈着匆忙的脚步,没人会在乎你伪装之下,藏着多少用心良苦。多一分纯粹与坦率,少一点自以为是的虚假招数,别人轻松,你也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