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明数(三)《九柏解读五行大义》研学笔记023

上仪同三司城阳郡开国公萧吉撰

第三明數就此分爲五段

一者起大衍論易動靜數

原文:

京房以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合應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氣,將欲以虛求實,故用四十九焉。

馬融以易之大極,爲北辰也,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北辰居位不動,其餘四十九,轉運而用也。

鄭玄曰,貞悔六爻,本有五十,定所用者,四十有九。天地之數,本五十五,天五與地十通,天一與地六通,數之者氣則有并,并則宜減焉。大衍減五,故有五十。其用減一,故四十有九,不并者,不可減也。

今總其數五十者,天一至地十,凡五十五也。此合生成之數,若止言生數,唯十有五,從一至五也。易之所象,爻盡之,有邃,故自天地以下,日月等數,皆爲蓍卦所攝,循環變轉,萬世無窮。而五十有五,五本并數,并數者,天之與地共,各有一體,體各有一正應敵對,今盈於五,則是氣之并數,并不再用,是其配義。配則爲虛,不當於實,不當於實,故事無所主,所以揲蓍不用,又虛其一者,掛一象無。無無可象,故有之用極,則無之功見。

故曰:“尋大業而得吉凶,尋吉凶而得八卦,尋八卦以得四時,尋四時以至兩儀,尋兩儀以至太極。”太極者,大殺而極,窮無之致也。遣有以極邃,減多以就少,此之謂也。故曰,太極無所復象,明其空寂,非言象所詮也。

注:

易:指日月更替,阴阳变代消长的现象,《管子》:“王者乘时,圣人乘易。”

生气:郭璞《葬书》:“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

以虚求实:虚为太虚,虚同为一,也就是从无形到有形的意思。《黄帝四经·道原经》说:恒先之初,迥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古未有以。万物莫以。古无有刑(形),太迥无名。天弗能复(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规()侥(蛲)。鸟得而蜚(飞),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规侥(蛲)重动,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益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坚强而不,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极之所不能过。故唯圣人能察无刑(形),能听无(声)。知虚之实,后能大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胃(谓)能精。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人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胃(谓)察稽知□极。圣王用此,天下服。无好无亚(恶)。上用□□而民不麋(迷)惑。其分,而万民不争。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不为治劝,不为乱解(懈)。广大弗务,及也。深微弗索,得也。□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政(正)畸(奇)。前知大古,后□精明。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观之大古,周其所以。索之未无,得之所以。

两仪:两仪在《易经》中指阴(- -)阳(—)。历代易学家的理论,两仪计有八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一说为不变与变。但通常都是指阴阳。天地万物,世间万事,古人概之为:阴阳。阴阳也是天地出分之时,清气向上为天。浊气向下为地。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万物,世间万事,古人概之为:阴阳。

现代语境:

关于推演天地之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隋代以前三家之说,即京房、马融、郑玄。

京房认为:推演天地之数是以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八星宿合起来(相加之和)共得五十。推演天地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有一数不用,天的一元运行之气(炁)周流六虚,元气为太极之气,为虚。要推演太虚的无形到万物有形的规律,就去一不用,这个一代表太极、代表不变、代表无形,所以用四十九。

马融认为易之太极,这个太极象征北极星,代表一,一生两仪(阴阳),两仪生日和月,日月生四时(春夏秋冬),四时生五行(春为木、夏为火、季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五行生十二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月生二十四节气。太极1+两仪2+日月2+四时4+五行5+十二月12+二十四节气24=50。马融把太极演变到二十四气相生次序的数值之和等于五十而推论得到大衍之数五十。北极星一直居于中央位置不动,真正运转的是余下的四十九,以此为用。

郑玄说:“大衍之数之所以是五十,是因为易卦贞悔六爻。本来就有五十,。拿来推演使用的是四十九。天地之数,本来就是五十五,天数五与地数十气相通,天数一与地数六相通,地数二与天数七相通,天数三与地数八相通,地数四与天数九相通。也就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风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湿地十成之,这是五行在天地之间无形到有形、有形到无形的生成转化规律。生五行的为生数,即天数1、地数2、天数3、地数4、天数5;成五行的数为成数,即地数6、天数7、地数8、天数9,地数10。五行生数1+2+3+4+5=15;五行成数6+7+8+9+10=40;生数15与成数40之和等于55;所以天地之数本来就是55。因为生数与成数其气相同(相通)所以有数重叠,重叠则宜减五(五行重叠之气数),故大衍之数为五十。推演用的时候再减一,所以用四十九,如果不作并气,就不能减。

今大衍之数为五十,从天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九到地二、地四、地六、地八、地十;凡天地之数五十五,此为生数与成数之和,若只讲生数,只有十五,即1、2、3、4、5为生数。天地阴阳消长所有现象,通过卦爻都能尽数展现出来,其意深远,所以,自天地以下,包括日、月等数,都能为五十根蓍草推演的卦所统摄(统领、总辖),循环转变,万世无穷。而天地之数五十五,五本为并数,并数是指天与地共用之数(天地和合需以土和合,和合而生万物),天数与地数各有一体,体各有一正应敌对(互为矛盾双方),多出来的五,则是气的并数(气重叠之数),并数不能再用于推演,起到相配的意义(五行生数配五才能成,水得五,合为六,用能润下;火得五,其数七,用能炎上;木得五,其数八,用能曲直;金得五,其数九,用能从革;土得五,其数十,用能稼穑。)作为配数则为虚(以体而存在,而融于其中,不见其形),不能作为实,所以这个五没有明确固定的名象,所以蓍草占卜推演时不用,所以大衍之数为五十五减五得五十,在五十的基础上再抽出一根挂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中间,象征太极、象征无(太极为太虚、虚无、为道的本体)。这个“无”无法用象来表现,所以,在“有”上穷尽规律,则“无”的功用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郑玄说:“寻大业可以得到吉凶(大业,指伟大的功业;高深的学业。见《易·系辞上》:“盛德大业,子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追寻吉凶就可以得到八卦,寻八卦就可以得到四时(春夏秋冬),追寻四时就可以得出两仪,寻两仪就可以抵达太极。”太极,就是把大消减到了极致,穷尽到“无”的极限。消除“有”至极其精深,减“多”往“少”的极限,这就是太极的意思。所以说,太极没有象可表达说明,明确其为虚空寂寥的“无”,不是用象可以诠释的。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亦是太极之意

杨炎城于湖南益阳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三明数(三)《九柏解读五行大义》研学笔记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