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与输出随笔

当大量材料输入进来的时候,如果不进行分类编码,就像是一堆没有地址的邮件,结果只能是“查无此人”,最后倒在垃圾场里。

在伯凡日知录中讲到了棋谱实验:将一张一个个的棋谱分别展示给专业棋手和非专业棋手,每次展示的时间大约是五到十秒,然后收回,再展示一个新的棋谱。连续展示几次以后,就问受试者能不能够把刚才的棋谱记下来。专业棋手能够完整地把棋谱说出来,而非专业棋手能记住其中的四五个棋子的位置就已经不错了。

这个实验中专业棋手与非专业棋手的不同就是对于认知的差别,两者的输入信息源相同,而输出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归根到底就是专业棋手对于棋谱有自我构建的一套体系,相当于图书馆的编目索引系统,一张张棋谱输入大脑时都被专业棋手按照自己的网络结构存储到特定的区域,在需要输出时能够完整地提取再现出来,而非专业棋手在输入时没有这套编目和索引体系,在他的大脑存储时都是一些零散的点,所以无法完整地再现棋谱。

我们学习过程中,“学而时习之”的“习”对于认知的重要,就是通过“习”的努力建立自我编码索引和棋谱的过程,只有将新的输入信息与我们的认知网络连接、缝合、存储到相应的区域,才能够在特定的场景下快速提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精神倦怠而无所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输入与输出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