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景点之一,它集三国文化,蜀道文化,关隘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它集雄,险,奇,幽于一身。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挣之地。
相传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欲吞掉蜀国,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送五金牛,五美女,蜀王信以为真,派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古称之为“金牛道”,又称之为剑门蜀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群峰突兀,山涛云海,山岭密布,沟壑交错,连山绝险,峻岭横空。
剑门山古代称之为梁山,由大,小剑山组成,为剑门山脉的西南段。其山峻岭横空,危崖高耸,从东北向西南弯延伸展,长达数百里,气势磅礴。主峰大剑山,山峰如剑插石壁横旦,森若城郭,峭壁中段,两崖对峙,一线中天,形似大门,古称之为“剑门”。
攀爬剑门山,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毅力,也会耗费体力。不怕,这里还有能迅速补充体力的一种美食,“剑门豆腐”
说起豆腐,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剑门豆腐,它的独特之处就是做工十分讲究。
它的制作技术起源于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在汉中被魏军打败后,退到险隘剑门关。姜维营中兵疲不能战,马乏不能骑,眼看蜀北屏障剑门危在旦夕。剑门地方官向姜维献计。“闭关三日不战,号令百姓家家磨豆浆,以豆腐犒赏士兵,以豆渣喂战马,待兵马体力回复再战”。
此计确实很灵,士兵和战马体力恢复很快,三日之后,姜维仅领五千兵将杀下关去,大败魏军。使魏军倒退数十里下寨。解了剑门之危。
护关有功的剑门豆腐,由此名声大震,广为传播,就有了“一腐当关,万夫莫开”的美名。
剑门豆腐的做工特别讲究。它是经过选豆,浸豆,磨浆,煮浆,滤浆,点浆,脱水等七,八道工序。
选豆
得挑选颗粒饱满,无虫口,新鲜大个的黄豆做为原料。
浸豆
以剑门山区砾岩油沙石土出产的黄豆为原料,使用剑门山七十二峰的“剑泉”水浸泡水温不能太凉,也不能过热。太凉了达不到浸泡效果,太热了把豆泡过了,就出不了浆了。
磨浆
剑门豆腐磨的浆,都是用石磨推的,拐磨拐,磨出的不豆渣少,点出的豆腐不仅量多,而且柔滑水嫩,吃起来上口。
煮浆
将磨好的豆浆倒如锅中煮,煮浆是一细致活,得用文火,一边煮一边还得在锅里搅动,不搅动豆浆就会沉入锅底。待豆浆煮开后也不急于盛出,而要加入凉水这叫“点浆”继续煮,浆开后再加入凉水,再煮,如此反复三次。方可盛出煮好的浆。
滤渣
将煮好的浆盛出,倒入罗筛或者包帕过滤。滤出的渣不能用。
点浆
将过滤好的豆浆放在容器中,加入少许的胆巴水,盖上盖子后等待。点浆是个细致活,急不得。过了10分钟左右,再加入少许的胆巴水,继续等待。在点浆的整个过程中,浆都要保持特定的温度。要是凉了浆就点不出豆花了。就这样反复如此几遍,之后看看豆浆是否完全出花了,若豆花是漂浮在上面,下面的变成了清水,就算是点浆完成了。
脱水
将点出的豆花,倒入特制的豆腐箱里,豆腐箱是或正或长方形的木框,上下分别有一个盖子,下面的也就是底盖上刻有方格子,做好的豆腐就是顺着这个格子切成一块一块的。豆腐箱里还得放一块包帕,待豆花倒满一箱后,先铺好包帕,盖上箱盖,上面放上几公斤的重物,不能太轻,也不能过重。轻了,豆花就压不好,拿到手上很容易就散掉了。也不能过重了,重了压出来的豆腐就老了,也就是很粗糙,吃起来就不爽口了。压1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不能压太久,压太久了吃着也不是很爽口。
豆腐看似很普通,其做工极其复杂。做出来的豆腐很有特色。
一是白,看着就有食欲。
二是质地细嫩,吃着特别爽口。
三是韧性极强,无论切块,拉条,切片切丝都能得心应手,随意成型,不碎不烂。
四是味道特别鲜美,其做工也挺讲究,炒,炸,熘,烧,炖,蒸,氽,凉拌能制作出200多道菜肴来。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着平时家里吃的普普通通的豆腐,有它不一样的经历,而感慨l呢。
欢迎到剑门关来,体验天下第一关的奇,幽,险,品天下特色美食“剑门豆腐宴”。麻.辣.酸.爽,尽合你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