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涉及从“定计划--预习--上课--课后复习--考前刷题”各阶段关键动作全解析:
如何定计划并确保执行
为什么要课前预习
如何避免“无用功“的笔记、一步到位
考前刷题贵在精不在多,做透为上策
一、定计划并复盘 (战略性方针,不容小觑)
首先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好计划,一个合理科学的计划是整个备考阶段的奠基石,只有通过“制定计划--及时复盘--不断调整”如此循环往复更新计划,才能确保在最终考试前完成预想目标。
定计划并复盘关键动作:
制定计划--及时复盘--不断调整
确保所剩的复习时间可以支撑预计的复习内容量、确保知识点全覆盖
计划的频率上面,前期学习阶段可以按周来制定,比如每周需要看完几个知识点或听完几节课。也通过“制定计划--及时复盘--不断调整”的循环对自己的一个学习速度、以及每天的有效学习时间进行摸底,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则则必须要按天来制定计划。
一种做计划的思路是正序制定计划表。比如我原计划工作日早上可以抽出一个小时看5道题,但第一天执行时就发现一个小时只能看3道题,那就需要及时调整第2、第3天的计划,每天都根据当天的进展以及做题速度去调整第二天的计划,周末时根据上周的总体完成情况调整下一周的计划,确保计划是实际可行的、并能够按时完成。
另外还有一种计划的思路是倒序安排表,根据所剩时间倒推出今日必须完成的复习量。比如我原打算在最后冲刺的一个月时间内全面复习一遍知识点并刷两遍真题,并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时间表。结果第二周需要临时出差,原定的计划无法完成,那就需要需要及时调整计划方案,根据第一周的实际经验判断后面所剩的复习时间是否可以支撑“一遍知识点+两遍真题”的复习内容量,如若不行就得对复习内容做进一步取舍删减。比如,没有时间做两遍真题了,那就只做一遍、同时通过多看几遍错题本来加深印象;比如,有一些科目或许可以战略性的放弃、不做真题,但至少得保证所有科目的知识点都过一遍吧,这样在考场上蒙答案也有个方向。最怕的就是一开始定了一个计划然后就置之不理,高估了自己的速度和效率,临考前甚至没有完整的复习过一遍全部知识点。有些很简单的“送分题”因为没有复习到而不会做,这种是最亏的。
有的人可能会疑惑制定计划时需要按“每天学习多少页”还是“每天学习多少时间”,其实这两者是相同的,在制定计划时就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可用时间有所估计。若你工作日每天可以学习1个小时,你一开始制定了“一天学20页”的计划,结果发现自己1个小时最多也就看10页内容,那就必须马上调整计划,让计划可执行、可落地。此外,制定计划时最好按“每天学习多少个知识点”来进行,确保每天有学习新内容、也有做题巩固知识点,具体实际安排可以参考各个网校的课表【详见CFA备考分享(一) - 】。
太多人都定过冲刺时间表、倒序计划安排表,但真正能按计划执行的人少之又少。制定计划、确保知识点全覆盖是考试通过的基础,但很多人的计划实际上不足以支撑“知识点全覆盖”这一基本要求。所以我认为做好计划是整个冲刺备考阶段的重中之中,不仅只是制定后就扔在一边不管,而是后面要及时的复盘和修改,确保计划真实反应你的实际情况。定计划是一个战略性的方针,千万不可小觑。
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关键动作:
课前翻书,事半功倍,对上课内容有大致印象即可
课前预习不用花太多的时间,不需要自己课前就把书本内容完全的掌握,但只要花上几分钟翻翻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这里的用词是“翻书”不是“看”或者“阅读”,也说明了要求程度就是一翻而过。
如果是完全零基础的同学,通过课前翻书对概念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就好。如果是有基础的同学、或是学到后半本书,课前翻书时可以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一些记号,另一方面也在翻书时把新的知识点跟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做比对和辨析。
整体来说,课前翻书不需要深入的,主要有个大致的印象不至于上课时一头雾水就好了。甚至只是课前花5~10分钟快速翻过效果都很好。这个动作是有了就好,对于学习效率是0到1的改变,需要的程度不是很深,起到的效果确实事半功倍的。
三、上课时
上课关键动作:
带着问题上课,主动思考
知识点连成线、连成网,相互关联对比
勤动脑、少动笔,填充讲义“由薄到厚”
首先先说明一下,我提倡的是少做笔记,勤动脑、少动笔,这种方法下讲义一般不会太“厚”。我说讲义“由薄到厚”,只是和后面“课后复习”再精简讲义“由厚到薄”形成前后对应,我提倡的还是少做笔记,后面也会详细展开说,这里怕大家困惑觉得前后蛮多,先做个说明。
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课时就会容易一些。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前就会已经会知道说,这节课的某个知识点好像和之前的另一个知识点有所混淆,那在听课的时候就要格外注意,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尽量要把知识点连成一张网、点连成面,这样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得更牢固。
另外特别强调一下第二点“勤动脑、少动笔”。上课要以听讲和思考为主,做笔记为辅助。笔记只标注课前不会、不清楚的地方,而不是把老师讲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记录下来。毕竟做笔记是为了今后自己有一些混淆概念或者不理解时可以查阅,不是要做一个非常完善的字典、或者是一个涵盖所有内容的教参去出版,这不是我们做笔记的目的。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知识点我在课前翻书时就已经掌握,即使老师说是重点,也不用做笔记,因为你都懂了呀,不管他是不是重点,最关键的是你已经掌握了;如果一个知识点课前不太懂、但老师稍一讲解打开了思路,发现这个点已经变成了一个“理所应当”的常识,那也不需要再详细笔记,可以记一两个关键词作为提示;如果一个知识点课前不太懂、要老师细细讲解后才掌握,那也只应该记录让我从“不太懂”到“懂”的那一两句话点睛之笔,这一两句最关键的话,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关键逻辑步骤”,也就是课前思考时的漏洞。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如果课前没有预习,上课时并不知道哪些知识点是我稍加思考就能自行得出的、哪些知识点有是又是我想很久都想不明白的、知识点中的哪一个点是我的关键逻辑步骤,那就只能漫无目的、没有重点的把老师说的所有知识点都记录下来,课后再花时间看自己上课的笔记、理解知识点。等于是花上课的时间把老师的语音版知识点转化成文字,再花课下的时间来理解。等于花了两倍的时间干一件事情。
我们要做到一步到位。课前预习,上课时主动思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听讲上面,力争在老师讲解的当下就能够理解掌握,上课时就完成“理解知识点”的这一步骤,勤动脑、少动笔,精简笔记,课后复习也只是把自己课前不懂的那一部分再翻阅一下加深印象。
四、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关键动作:
复述知识点,查缺补漏
做题加强知识点理解
“知识点纲要”,讲义“由厚到薄”(考前5分钟材料)
课后复习时,首先要把所有的知识点自己复述一遍,这里其实和K叔提到的费曼学习法有点像,像要和他人讲解知识点那样复述一遍逻辑过程,自己说一遍整个理解过程,至少要做到逻辑自洽。如果发现有自己都说不通、不理解的地方再去查阅书本、标注重点。这时候还不理解的地方就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了,要高亮出来。
这个阶段不建议做太多的题目,主要目的在于测试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再根据做题的情况再适时充实笔记,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复习理解。
还要一个很重要的动作,要列一下知识点的纲要,或者说思维导图。讲义毕竟内容太多,知识点零散,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成线、形成网状布局,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会更加的清晰。不要求全面详细,要在现有笔记下进一步的精简,想象这份材料是我在为考前最后5分钟准备的,那我不会说太多基础的定义,而是抓最重要的,我最容易混淆的,记忆最不深刻的,或是我一直无法理解透彻的点。笔记“由厚到薄”。
五、考前刷题
考前刷题关键动作:
只做真题、 真题三遍法
建立错题本
贵在精不在多,做透为上策
1. 只做真题
金融类考试,做题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很多人都有“考前刷题”的经验,这里用的词是刷题,说明了做题量大。但我认为,做题应该贵在精而不在于多,我的建议是只做真题。因为只有真题才能代表了出卷老师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哪些要深入考、哪些要考计算、哪些要考概念辨析,因为考的侧重点不同,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也会相应有所不同。很多教参自己编写的题目,客观题就是把一个概念定义挖去几个格子让你填空,这种也就只能起到辅助记忆的功能;主观题更是会与出卷老师对于每个知识点需要考的侧重方向把握差异很大。
2. 真题三遍法
当把题目限定在“真题”时,我们的题库就不会很大,要充分利用起来。根据每个考试自身的特点、以及考纲更新的频率,近3-5年的真题至少要做2-3遍。比如说像我在考cfa3级的时候,根据上课老师的要求,是10年的所有主观题真题做三遍。怎么做呢?第1遍按照知识点来做,第2遍按照科目来做,第3遍按照年份成套的做。因为CFA考试是一张卷子里包含了13个学科的内容,所以是按知识点、按科目、按年份刷三遍。那如果是CPA考试这种一个科目一张卷子的话,最少需要按知识点、以及按年份刷两遍吧,也就是上面提的第一遍和第三遍。
第一遍按知识点刷,就是把同一个知识点的所有的题放在一起做。第一遍做题还是以理解知识点、会做题为主,通过做题查缺补漏,对于时间上不做过多的限制。。同一个知识点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摆在一起做,就会有特别明显的感觉,题感也比较容易培养。做第一道题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无从下手,甚至可能看完题目都完全没有思路,只能直接看答案;做第2道题的时候发现,诶跟第一道题非常类似,只是改了几个数字或是一些流程前后顺序颠倒,再往下做就会发现,这个知识点的出题套路也就是这些。从做题中也能反映出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及易考点,这些是必须要搞懂的;有些知识点虽然学起来很难,但其实很少考到、或者考的很浅,虽不能完全理解中间的推导过程,但只要背一背最后的公式也能直接套数字做题。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这些知识点如果真的无法理解,那就直接背公式吧。但每个人的记忆力都是有限的,这种直接背的东西尽量还是少之又少,争取理解后再记忆会大大减轻大脑的负荷。
第二遍按科目刷,就是把同一科目的所有知识点的题目混合在一起做,这里不再展开细说。但是在第二遍刷题时,要开始稍微控制一下做题的时间了。比如假设考场上平均一道选择题100秒、一道主观题8分钟,每做一道题都可以大概记录一下时间,对自己的速度有所认知,按考试需要的时间去调整。
第三遍做题就是按照年份成套的做。一方面是严格按考试的实际一套题一套题的来做,测试知识点的熟悉度和对时间的把握程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大脑熟悉在不同的科目/知识点中切换,培养考感。毕竟不同的科目/知识点,是有不同的做题套路,有的很考验背诵记忆力,有的需要非常大量的计算,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知识点需要的做题状态也不一样,原先按知识点刷题时,可能一个上午都在做计算题或一个上午都在做案例题,做到后面会觉得得心应手状态很好,但若是在考场上将知识点完全打散,第一道做计算,后面就跟着两三道案例,这样混杂在一起很多人不能马上调整状态,答题的效果也很差。第三遍做题就是为了适应考试的状态,练习考感。
3. 错题本!错题本!错题本!
做题不是光为了做题而做题,要建立错题本。在建立错题本时,现在手机相机功能已经这么发达,甚至很多人都是直接在用电子版的讲义,就不要手抄错题啦太浪费时间。用onenote或印象笔记建立一个错题本,可以随时查阅,有错题时,题目直接用手机拍照节省时间,但答案不能直接照搬参考答案。要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手敲答案要点。对于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不仅仅限于知识点,更重要的是知识点如何与案例结合来分析;对于计算题,不用完全的把全套做题步骤写下来,重要的是做题的思路,特别是我们自己在做题时没有想到或者想错的那一步,为什么我自己做题时会想错?为什么我自己原先的方法为什么不行?我的方法与参考答案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呢?这个是一定要研究透并做上相应记录的。错题本不是摘抄后就算了,错题本是你自己专属的考试难点和易错点合集,一定要反复的看。
4. 时间不够时的取舍
三遍刷题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有时工作或学习太忙,没空刷三遍,那至少要保证第一遍按知识点刷题能完全的做完一遍,知识点全覆盖,并且建立错题本不断的翻阅。甚至可以这样说,时间非常紧急的时候,成套的题可以只做一套来找感觉,剩余的时间全部放在第一遍刷题的错题本上,至少每道错题都重复做2-3遍以上,每一次都当做一道全新的题目来看,不要去直接回忆背诵答案,研究透每一道题,效果更好。
另外在做题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讲究一些技巧来节省时间,特别是案例分析题这种文字类的题目,比如说CPA中的公司战略/经济法,以及CFA中的ethics这种非常典型需要背诵知识点并结合案例的题目,之前其他人的建议都是要完全写下来再去对照答案看。但我认为做题时可以只在脑海里想一想答案,然后再去翻答案对照。当然“只想不写”的前提是要诚实的面对自己。我确实有在脑海里把完整的答案想过一遍,这道题考的是哪个知识点、需要答的小点是ABCD,那A对应文中的例子是哪一句话?我要如何结合分析?要想的非常具体、非常细节,只差没有写下来,然后再去对照答案。而不是脑海里就简单想,这道题考的是哪个知识点、需要答的小点是ABCD,然后就去对答案,这样效果是不够的。这也是为什么其他人都建议一定要写下来的原因,因为没有真正的输出时确实很容易偷懒。但我们为了节省时间,在确保大脑没有偷懒确实有动、有想到的前提下,那“写”这个步骤我觉得是可以省略的。当然本身也要注意一下手速,现在CPA是上机考试,那就要确保自己打字数度是OK的,CFA还是采用笔试,而且是英文手写输出,那至少要完整的写一两套题,确认自己时间是够的,要不然在考场上脑子想的快、但是手速跟不上,也是很悲剧的。计算题的话,建议还是要完整的做完,才能比较好一些,因为只有在真正的计算中才会发现一些过程上的细节问题,只是靠想可能不太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