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由“天眼”见证的灵魂

“我终于看见了你,而你却再也看不见我”

致敬:由“天眼”见证的灵魂_第1张图片

▲“中国天眼”

10月10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中国天眼”发现两颗新脉冲星,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1.6万光年,有望开启中国射电天文学10年至20年“黄金期”。这是中国天文学一个巨大的跨越,也是一年来“天眼”献给中国人的最好的礼物。


在一片片对天眼的喝彩与赞服声中,一颗巨星耗尽了所有精力,燃尽了全部生命,悄然陨落。他就是震惊世界的“天眼”之父——南仁东


致敬:由“天眼”见证的灵魂_第2张图片

南老给人的第一印象像个农民,衣着朴素、皮肤黝黑、面容沧桑,骑着自行车时甚至有些木呐和土气,但熟知他的人无一不被他博学多识的才华所折服。在他的助理姜鹏看来,天文、力学、金属工艺、画图、无线电“这几样你能懂一两个就算不错了,但偏偏南老师几乎都懂”。


也就是这样一个人,二十多年前毅然放弃国外的高薪与优厚的待遇回国搞研究。那时,他在国内一年的工资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南老从不计较这些,将知识将智慧将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他心甘情愿。


目标+信念+坚持=快乐+值得

对南老来说,有了目标,有了信念的支撑,坚持是快乐和值得的。


致敬:由“天眼”见证的灵魂_第3张图片

从1994年提出建设射电望远镜开始,南老怀揣着希望,带着这个稚嫩的、不被人看好的工程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艰苦跋涉。每每谈到南老时,工地上的年轻人们都会热泪盈眶。


谁能想象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依然上钢架拧螺丝,拿扁铲削钢材,在高空梁上打孔套丝……他千分小心,万分认真地为他构想的FAST工程做着一点一滴的努力。他蹲守在实验施工现场观察着思索着,工程建设前期每一项重大的工程进展,他都要亲自到工地部署,就连学生们都觉得他“太过认真”,可他却说“我没有退路”。


是啊,决心已下,责任与使命已然担负在双肩,不认真又怎么对得起国家、人民和自己的学识。


为了在国家立项,忙碌之余,南老又当起了“推销员”,国际国内、大会小会,他四处游说,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也许是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意志感动上天,FAST终于度过了举步维艰的前十年,立项建议书通过了最后的国际评审,那一刻,专家委员会主席冲上前激动地握住南老的手:“You did it!”回忆时,姜鹏也骄傲地说:“这个庞杂巨大的射电望远镜项目就像是为他而生。”


南老明白,科技的进步更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去探索推进,所以他春风化雨,孜孜不倦地培育着FAST工程里的青年们。

致敬:由“天眼”见证的灵魂_第4张图片

当时,工地上每个人谈到工作时都会提到“南老师”,他的理想情怀,他的思想作风,感染着一片工地,让每个人都沉浸在追求梦想的忘我境界中。当高塔竖立起来后,每一次踏入工地,他总要一步一步地攀上塔顶,他那庄严的背影,似乎在告诉青年人:要为中国的腾飞奉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天眼”落成后,其灵敏度比号称“地面最大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提高约十倍,比被评为人类二十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提高约2.5倍,并且在观测时会变换角度,接受更广阔微弱的信号!


为此倾尽一生的南老

致敬:由“天眼”见证的灵魂_第5张图片

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个为此倾尽一生的老人。


他说:“看到别的国家都有自己的大设备,但我们国家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他说:“每一次做的例行试验,我都要在现场。


他说:“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帮助过FAST的人,谢谢谢谢。


他说:“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巨星陨落,或许,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天眼,还有一种值得我们去琢磨、反思、学习的精神与品质。


“天眼”睁开,望向广袤无垠的宇宙,向那个灵魂致以崇高无上的敬意。

文字/唐舒天

编辑/章文斌

图片/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敬:由“天眼”见证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