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以随便送烟花呢?”
“怎么不可以?”
“烟花是短暂的意思。”
“我们不就是短暂的吗?”
这是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里面的一句台词,如果说烟花代表短暂,那么对于大多数因为“爱情”而跑到影院的人来说,这部电影留给人的记忆,除了电影结束之后的一句MMP,可能还比不上一场烟花。
昨天室友从电影院回来后,愤怒地哭诉:“我今天看了一部不是人看的电影!”
不用猜,电影名字一定是《地球最后的夜晚》。
“能够买到《地球最后的夜晚》跨年点的电影票,然后跟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去看,在电影结束最后时刻相拥、接吻,到第二年。”这是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前的宣传语。
爱情、悬疑、文艺、跨年这几个标签确实成功地把很多情侣吸引进了影院,所以当看到电影院里情侣成双成对进场时,作为单身狗的我早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整个电影放映过程中,整个影院除了画面声音以外,悄无声息。
坐在我左边的情侣,在电影开始20分钟后,男生睡得正香,女生也拿出了手机玩得正嗨;坐我右边的情侣,在电影放映到一半的时候,提前离场了。
电影结束,影院灯亮的那一瞬间,大家面面相觑,相视一笑,那是“久”逢知己的笑。
也许是因为我们都一样,一脸期待走进影院,然后一脸懵逼出去。
可能是听到些风吹草动,朋友圈里已经不断有情侣开始“抛售”《地球最后的夜晚》零点场的票了。
又是一部两极分化的电影,文艺青年可以狂欢了,这部电影看不懂不要紧,但是拿来装X是完全够用的,而所谓看懂的人,则又可以秀一把优越感。
整部电影以“寻找”为线索,用顺叙、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形成了一个错乱的时间轴。导演好像生怕观众看一遍就懂了,所以在时间线的使用上毫不留情。
12年前,男主罗纮武(黄觉饰)爱上了女主万绮雯(汤唯饰),两人偷情被万绮雯黑道男朋友左宏元发现。为了能与万绮雯私奔,在万的诱使下,罗洪武杀死了左宏元,然而在左宏元死后,万绮雯却从此销声匿迹。
12年后,罗纮武父亲去世,他重回故里,一张照片唤醒了12年前的记忆,或者说记忆从未消散过,罗纮武又一次开始寻找万绮雯。
在寻找的过程中,通过现实与过去的不断切换,以及主角的自述,两个人的生活碎片逐渐拼凑出来。
在寻找的过程中,罗纮武做了一个长长的梦,在梦里他见到了一个个他想见到的人。而梦里面的他们,在罗纮武看来,都是他们最好的状态。电影结束,在梦里,他终于和他们,也和自己达成了和解。
一个简单的故事,却由于导演对于形式化和艺术化的过于追求,原本是1+1=2就可以解释的事情,现在却非要1+1+1-1=2,过多的不必要镜头和炫技,以及不恰当的营销,使这部电影有了成为烂片的趋势。
上一次看毕赣的作品,是他的《路边野餐》,那部一举狂揽13项国际大奖的文艺片,说实话,确实很惊艳。
非线性叙事、大段长镜头的使用、梦与现实的交替、各种隐喻以及前后联系的线索,再加上充满诗意的旁白,把整个电影串成了一个探险游戏,每一位观众都是探险家。
毕赣讲故事的风格,让人想起了好莱坞大师昆汀和诺兰。
如果说《路边野餐》的非线性结构已经很复杂的话,那么《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叙事则显得更加混乱。
只是当熟悉了导演的风格后,《地球最后的夜晚》似乎并没有带来太多惊艳的效果,毕竟魔术拆穿之后,就没有了多少神秘感。
与《路边野餐》相比,《地球最后的夜晚》更像是导演自我模仿之下的电影。
在《地球最后的夜晚》里,依旧是寻找与自我救赎的主题、人和时间的挣扎、跳脱不了的“凯里”、错乱的叙事方式、大量的长镜头、萧条的环境、没落的歌舞厅和台球桌、梦与现实的切换以及贯穿电影始末的意象,这种意象在《路边野餐》里是“野人”,而在《地球最后的夜晚》里则是能让房子旋转起来的“咒语“。
用“豪华版的《路边野餐》”来形容《地球最后的夜晚》可能是最恰当不过的,毕竟《地球最后的夜晚》制作成本达到5000万,是《路边野餐》的100倍,但是产生的效果却远不及《路边野餐》。
文艺片追求技巧,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上一次看这么多长镜头的电影,是胡波导演的《大象席地而坐》,影片风格和《地球》相似,只是叙事结构相对简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产文艺片开始反复出现一些相同的元素:自我放逐的人物、破败的小镇、地方方言、贯穿的预言或传说,再加上一些似是而非,这些成为了某些国产文艺片的标配,内容不够,形式来凑。
可是没有了内容,形式上再多的挣扎都只能是雪上加霜。
想起了一个故事:
三个秀才赶考去问算卦先生,先生伸出一个手指,秀才们不解,算卦的说天机不可泄漏,到时自然灵验。秀才离开后,算卦先生的徒弟问是什么意思,算卦的说,三个人如果只有一个考上,这个一代表考上的,如果有两个考上,一就代表考不上的,如果三个都考上,一就表示一起考上,如果全落榜,一就表示一起落榜。
放在现实中,观众成了秀才,导演则成了算卦先生。
对于《地球》的观众来说,除了看不懂以外,更愤怒的可能是电影的营销方式。
当一对对情侣因为抖音上“和心爱的人一起看《地球》,一吻跨年”而动心买下电影票时,就注定了会有接二连三的骂声。
毕竟被当成一颗韭菜收割,谁都会有骂娘的想法。
错位的受众,赢了资本,却也毁了作品。
作者:陈三蜂,专栏作者。看心情写东西,没有专长,最适合写段子的非正经青年,如果你喜欢,那就喜欢吧,如果你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