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习”再学习

我遇到过很多爱读书的人,非虚构类的书,一年读几十本到几百本的都有;也遇到过很多爱听课的人,公开课、讲座、网课、workshop,每个月都排的满满的。不过聊一聊发现他们普遍有一种困惑,学了一年下来,能记住的总是11、12月学的东西,再久远一点的基本就只剩个名字了。而记住的这点东西,能在需要时真正被调用出来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难道每天学习没有用吗?当然不是,读书、听课只是获取信息的方式,想要成长,你需要先要想清楚两个问题,“学什么?”和“怎么学?”

查理芒格说过,人类社会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发展,同样的道理,人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

我的探索过程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1张图片

两年前,我正是抱着这个困惑开始寻找学习方法,当时,我有两个核心的诉求:

1.学的快,越快越好。变化其实是常态,唯有快才能应变,所以,有没有快速学习法?

2.所有学过的东西要可积累。不能边学边丢,而是应该像肌肉一样越练越强,所以,有没有长期可坚持、可累积的学习法?

经过研究之后,我发现两者其实是一件事情。

关于学习和记忆的理论都很晦涩,我给你打个简单的比方。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有一种很厉害的武功叫“小无相功”,只要看过别人的招式就可以复制过来,甚至打出来的效果比对手还强。它的原理是先修炼一种具有通用性的内功,用内功叠加快速学来的招式就可以发挥威力。

学习也是一样,人类构筑的知识大厦其实也是分层的,如果只是不停学习顶层知识,就相当于一门一门武功练,有用是有用,但效率太低。唯有长期坚持学习底层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再回过头来学招式,才能学的又快又轻松。

我自己修炼这门“武功”大概两年有余,表面上看学习很快,实则我自己知道,那些是用业余时间每天一点一点的积累出来的,归根到底没有速成法,还是得结硬寨、打呆仗。本次,不讲理论,直接总结一下我用到的学习方法和心得。

学什么?知识的选择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2张图片

什么是底层知识呢?如果你研究过人类的学科分类,你会发现它们之间是分层的。

比如数学,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工具学科,你很多常见的概念都出自它,如概率、统计、期望、回归、线性、指数、贝叶斯定理等等,如果你有不懂的,那么学习其他知识时就很容易遇到障碍。

比如土木工程学,它的底层学科是物理,没学过物理学土木,别说要花多久能学好,能不能学会都是问题。

比如金融,它的底层是经济学,解释社会规律的学问。如果没有经济学的系统框架,你学到的金融就只能停留在“招式”的层面上。如果金融也不懂,直接去研究股票、期货,那恐怕就只能靠运气了。

比如管理学,它的底层学科很多,有心理学、经济学、系统论、控制论等等。你看,为什么外国的管理大师特别多,产生很多的经典理论,相对来说,中国则更多的还只是实践?网上就有人总结说,那是因为“功夫在诗外”,你看,中国人学管理看的都是各类管理学畅销书,学的是招式,而外国的管理者,读的是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研究的是规律。

下面是我自己整理的学科分层表,感兴趣可以找找自己的兴趣点: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3张图片

怎么学?学习的方法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4张图片

首先要重新理解一下“学习”这个概念。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学和习其实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概念。学是指获得知识、技巧和能力;习则是复习、练习、巩固掌握知识、技巧和能力。

用认知神经科学的语言来说,“学”是人收集和获得外部信息,而“习”则是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头脑中的认知。如此看来,提升学习效率的方法,就是在这“收集”“转化”上了。

下面分三个阶段做一下自我总结。

一.收集:选择最优质的信息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5张图片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快速消化信息,而是如何找到最优质的信息。你花一周看完一部不怎么出名的40集连续剧,你的收获八成不如看两个小时经典电影。同理,你读了五十篇微信文章,你的收获也八成不如读一本经典。

那如何选书呢?网上查一查,有很多方法,此处不赘述了。不过我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每个领域都必然有一本最经典、最权威的书,而且八成不是近5年的新书。后来才发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经济学规律,叫“需求第三定律”,也被称为“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定律”,此处就不展开了。

下面总结一下我自己的收集过程和用到的工具:

1.选书和归档(工具:豆瓣)

我把选好的书都在豆瓣中记录一下,既能看评分和书评,又能记录读书进度。此外,我还用了“豆列”功能,把我所有选好的书,按学科分类,方便和其他爱读书的朋友分享。

  • 我的读书管理队列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6张图片

    “想读”记录还未读的书
    “在读”记录泛读的书
    “读过”记录精读的书

  • 我的豆列(按学科整理,标号越小越底层)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7张图片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8张图片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9张图片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10张图片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11张图片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12张图片

注:关注我的豆瓣,在豆列中有我按领域分类收集的书单

2.泛读(工具:得到/喜马拉雅/微信读书)

泛读是拿到一本或多本同领域的书快速浏览、快速提炼干货的过程。一般来说,刚进入每个领域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泛读,获得一个整体观,然后选1-2本最经典的书精读、反复读,直到把核心概念搞明白、体系建好,最后,再通过一轮泛读来查缺补漏。

我常用的工具就是听书,比较喜欢“得到”里的“每天听本书”,相对品质高一些。此外还有里面的一些课程,也都是经过打磨的产品,一般呈现出系统化结构并且和我自己的规划方向相符的,我都会学习一下。

3.精读(工具:Kindle)

kindle的好处的省眼睛、能标记重点、能按目录跳转,大大提升了阅读效率。一般来说,第一遍读的时候做标记,第二遍对着标记就能快速过一遍。

不过它也有两个致命的缺点,第一,不能跨书检索,第二,读书笔记取不出来。一般来说,我都是用讯飞输入法的语音打字功能,把读书笔记“读”进印象笔记里,比较浪费时间。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13张图片

4.汇总(工具:印象笔记)

前面所有过程的产出我都会在印象笔记里归档,并按学科做好分类。印象笔记相当于是一个优质的信息仓库,它可以存储文字、语音、图片,可以按关键字检索,还可以多设备访问。顺带一提,我是每月付费用户,因为经常归档很多图文,所以需要解除存储的限制。

  • 总共存在这些了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14张图片
  • 第一层:笔记本夹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15张图片
  • 第二层:夹子里的笔记本(列举两个)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16张图片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17张图片

二.转化:系统化,构建“认知树”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18张图片

第一阶段收集完成之后,即使你读了书、做了总结,但是这些信息还不是你的。你脑袋里的知识不是按“书名”存储的,而是一个树状结构,只有把零散的信息关联起来,系统化成一颗“认知树”,这些知识才能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当然,东西太多你记不住怎么办呢?此时,你需要一个“外脑”,既能把你系统化的过程记录下来,又能辅助存储对抗“记忆曲线”,让你可以随时提取、复习、补充和检索。用到的一个思维工具就是“思维导图”,我自己选了一个自认为最好用的APP叫“itoughts”(又是付费版)。

具体我是这么玩的:
1.完成一个领域的泛读和精读。
2.找一个整块时间,尤其是精神状态特别好的时候,开始做系统化,输出第一层次的知识导图。
3.把每个节点的概念细化,包括解释、来源、应用场景和案例。

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没有“书”的维度了,你掌握的是一个完整的、逻辑自洽的体系。接下来,你就可以放心的基于体系吸收和积累各种相关信息了。

  • 我的认知树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19张图片
  • 打开看看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20张图片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21张图片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22张图片

三.提取:越用越丰富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23张图片

“认知树”的本质是你大脑中所积累知识的一个外部映射,你越频繁调用它,你的能力会就会越强,反应到你的认知树也会越来越丰富。我训练它主要有三种方式:

1.观察和反思。观察每天遇到的人和事、观察经济、观察公司、观察组织等等,思考现象背后的一些底层逻辑,此时就能把学到的东西加以印证。

2.解决问题。我们每天都会遇到问题,如果有时间,我会尽量把问题分析透,找到本质后,回到认知树匹配规律和案例,然后再来看问题怎么解决。这样做,既能增加调用频率,达到复习的效果,又能积累案例。

3.以教为学。这种思路是通过把东西给别人讲清楚的方式,反过来检验和提升自己的水平。我选择的具体方法是“写作”,我用第二人称“你”作为写作对象,把某一块比较成型的体系,用文字表达出来。“写作”一个好处的是,既能提升文字能力,又能形成副产品“文章”,文章相对思想来说是一种具象化的“产品”,写字就像存钱,相信以后早晚用得上。

  • 我的写作练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24张图片

    一共写了55篇,稍微拿得出手的只有19篇

  • 我的专栏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25张图片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26张图片

总结

学习“学习”再学习_第27张图片

两年多来,研究了一些领域,读了一些书,收集了一些信息,转化了一些认知树,也写了一点文章,这个方法很适合我,以后还会践行下去,今天花点时间把它总结出来,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

学习“学习”再学习,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指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三个学习还是动词,指的是行动。

所以最后还要提醒一下,很多方法论之间其实没有优劣之分,就像华山派的“剑宗”和“气宗”,不管你最后选择了什么派系,你都得搭上时间赶紧修炼,将想法付诸于行动。因为在真正开打的时候、在你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没有流派之分,只有输赢结果。

最后,引用一段《精进》书中的金句共勉:

一个很厉害的人,一定具备某种独特东西,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经历、方法论和大局意识,然后把这些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在内心树立起一面旗帜,坚定地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单虓晗写于20180613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学习”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