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老司机……
都喜欢在深更半夜……
研究一些只有老司机才爱的东西。
你表污,Sir说的是——
会飞的车,你研究过没?
如果这不算厉害,那么会读心的车呢?
你一不开心想乱来,它就监控你的安全驾驶;你一疲劳,它立刻给你搞个马杀鸡。
对不起Sir开车了,没有马杀鸡。
但这套深更半夜、越看越来劲的冷门佳片,真心可以有——
《汽车百年2》
它,可是相当低调的系列纪录片,完全符合“冷门佳作”的定义。
低调——深夜时段播,太多人错过,豆瓣评论人数才123;
佳作——豆瓣评分8.3,高于第一季的8.0,渐入佳境,谋杀时间最佳选择。
第一季,它定位的是历史,聊聊长得很像马车的内燃机汽车,聊聊福特老爷车,聊聊当年划时代出现的、帅爆的T型车。
电灯发明之前,黑夜限制了世界,火车发明之前,人们难以有时间的概念,在汽车发明之前,没有一把钥匙能带你去任何地方,作为工业文明高度集成的产物,汽车在又一个百年里继续进化。(旁白)
第二季,它更来劲,聊的全是未来各类汽车。
对普通人来说,未来更值得想象,但拍未来,也没那么轻松。
因为定义未来,实在有太多不确定因素,聊开了,分分钟可能被打脸。
《汽车百年2》的“未来”,避开了宽泛,它只做具象。
着眼未来五到十年,那些已有的、在路上的、可以预见的新技术和研究课题上。
还记得《速度与激情8》的纽约街头遥控车吗?
是,这样的烧钱场面,生活里虽然没有,但第二集“智”,就试图破译智能车的遥控密码。
在幽暗灯光营造的浓浓黑科技感中,无线电安全专家们为我们揭晓了谜底。
只要手机和网络,他们就能破译智能车的门锁,甚至左右行程方向和速度。
还有美剧《霹雳游侠》里那辆能感知驾驶者情绪的炫酷汽车。
如果说,自动驾驶是对外部环境的识别,是智能驾驶的第一阶段,那么捕捉驾驶者的情绪就是对内的探索,是智能驾驶的第二阶段。
不是吹,目前,人类科技真的已经走到了这一步。
玛尔歌泽塔团队,研发了会读心的车。
车载面部识别系统,以每秒10-25帧扫描驾驶者的脸,形成数据,再由数据测算驾驶者的情绪、疲劳程度,然后给出驾驶建议。
不知道车载电脑以后会不会说:
请注意,你的一生所爱正经过你的车旁,请立刻下车!
嗯……
看来,这项研究的意义不止是汽车,还关系到住宅、通信安全等方面,简直事关我们每个人的幸福。
此外,奥迪的自动驾驶技术、北汽的3D打印保险杠、Spacex的超级高铁、比亚迪的全球最大锂电池厂,英伟达(NVIDIA)的图像处理(现跟各大汽车公司做自动驾驶车的图形软件)……
这些,其实距离我们,都很近了。
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驱动的太阳能车
这么有故事感的新奇纪录片,导演叫陈怡。
她曾拍出《昆曲六百年》和《广府春秋》,都是人文类纪录片。
这次面对汽车这样的工业题材,她所做的是,在工业里注入人文,又从人文中找到故事。
不像传统纪录片,平铺直叙地一集只讲一两个故事,她在每集里,都塞满了点睛的小故事。
就像之前她拍的《台北故宫》瓷器那集,虽然在央一深夜的11点播,还是成为了系列里的收视爆款(收视率0.46)。
因为,她找来了周杰伦、方文山讲《青花瓷》。
《汽车百年2》,同样是以她擅长的故事切入,Sir再给你随便来两个——
第一集“能”,拍密歇根大学的太阳能车队比赛,每站比赛只有15分钟提前充能的时间,其余只能靠赛程中的电池板来转化。
为突出紧迫感,剪进了一个钟表的移动镜头,等再切回现场,发生戏剧性转折,天下雨了——这根本就是希区柯克拍悬疑片的手法。
除了自身的故事性,它还引出能量稳定性的思考,继而指向核聚变的“人造太阳”。
还是第一集,聊核聚变对普通观众来说,肯定有些晦涩,而访谈用七个字,给出了直观的理解——“就像钢铁侠一样”。
钢铁侠胸前的能量源,就是核聚变。
可这个故事不发生在美国,在合肥科学岛,埋头从事核聚变研究测试的专家们,就在打造类似的“钢铁侠科技”。
片中抓住这个点,不仅有了故事,也有了人文的底色。
所以,虽然是讲冰冷的汽车,但纪录片中的镜头捕捉到的现代工业文明,最后,都温暖地落在了与人的关系上。
第五集“联”,探讨汽车和城市的关系,里面讲到的小故事,都是汽车与人的各类矛盾。
比如,每个城市居民每天都在经历的……堵车,以及找停车位。
美国的萨默维尔,高峰时段70%的堵车,都是由找停车位造成的。
而依赖车载探测器和停车场定位设备的自动停车技术,正在改变这一点——在车辆进入停车场前,驾驶者下车发送手机指令,汽车会自动行驶进适合的车位。
这样,不仅每辆车兜兜转转找车位的时间缩短了一半,也不用再小心翼翼生怕刮花了。
以后,笨司机停车的搞笑视频,应该会绝迹了吧?
第二集“智”,则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解决堵车的逆天黑科技。
高峰时段的上海高架路上,专为中国堵车路况研发调试的自动驾驶功能再次完成路测。
车内系统会根据探测到的周围车辆距离和速度,调整自身行驶速度。
嗯,你看,驾驶员干脆都撒手了……
当然这是消极的应对堵车,更高级的,是疏导。
交通预测系统,相当于升级版的智能导航。
拖动屏幕上一个滚动条,未来三十分钟的城市交通状况就能自动演算出来,再锁定具体某个地点,未来一两个小时去往这里的路线变化也都能即时呈现。
这么高能的景象,每一天都真实地发生在中国杭州。
德国柏林,交通信号灯的数字信息已跟汽车成功勾搭,为车辆规划适合的车速,确保一路绿灯不停车。中国珠海,“信号灯绿波带”也在操心类似的事。
而美国专家研究共享经济,提出有利于疏导的“永不到站公交车”概念,相同、相似路线可以共享,这样就能把路上的车减少40%。
就好像现在,我们用手机软件,已经享受到了拼车、顺风车的便利。
《汽车百年2》如同穿针引线的高手,把那些冰冷的汽车未来研究,变成一个个带着温暖人气的科技小故事。
人文的铺底、故事的点缀,构成了它独特的叙事情境。
甚至很微小的音画细节,都贴合情境玩未来科技范。
采访背景,像不像《月球》的太空舱?
航拍空镜,有没有《新全面回忆》未来城市的feel?
而要配得上这么有气质的画面,配乐也得带感——汽车快速行驶的节奏感、未来的生机蓬勃感。
《汽车百年2》做了一件放眼国内纪录片绝无仅有的事,全原创配乐,出自顶级音乐人小虫之手,嗯,就是写出《葬心》《心太软》等无数经典的那位。
除了隐藏幕后的小虫,出镜者同样不乏“隐藏”大咖,未来学家保罗·萨福、“可穿戴设备之父”阿莱克斯·彭特兰、经济学家李稻葵,每一位都提出了一个预言。
但观众不熟悉他们,难再现《台北故宫》周杰伦、《汽车百年1》韩寒的惊喜彩蛋效果。
那么,做这样的“无用功”,有必要吗?
有。
越是微小的地方,越体现创作者的洁癖,不糊弄事,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
从中也能窥探纪录片创作者的思考,“大众”还是“小众”。
这些年出现的优秀华语纪录片,屡屡吸引大批观众。
台湾地区前两年甚至是纪录片撑票房,内地《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也引发一大波刷屏。(悄悄透露,《汽车百年2》分集导演里就有《舌尖》导演,好不好奇,他有没有把汽车拍得秀色可餐呢?)
尽管没能扭转纪录片的“小众”,但,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正在积极“改善”跟观众的关系,试图通过人文、故事找到与观众对话的契机。
高端,而不高冷。
片中有句旁白,“在未来,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对于纪录片的未来,《汽车百年2》也是那个积极开拓的参与者。
你还是只喜欢看故事片吗?
如果你对纪录片不感冒,Sir建议你试一次新口味,就从《汽车百年2》开始。
奉上宣传片《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自行感受下先。
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全片的,爱奇艺、央视网都有
编辑助理:吃下水的美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