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烤熟得了:今天41度,明天42度……

文/叶老巫

把我烤熟得了:今天41度,明天42度……_第1张图片

(3/160,每天更文3000,连续160天)

本文关键词:高温、空调、怀恋

1、

打开手机,一看天气预报,今天最高气温41度,明天42度,尼玛。别出门,就窝在家里,窝在空调下面。

打开水龙头,一滴水流不出来,今天居然还停水。这不是趁“热”打劫吗?还好有电,不然一分钟都活不了。

如果没有了电,会怎么样呢?

2、

想起那年的夏天,有水也有电,而我就在烘烤箱里,吃喝拉撒,看书写作,生活照旧,一样的快活。

上个世纪90年代末,那时的空调,还是个奢侈品。我住三楼,也就是顶楼。砖混结构的房子,一到夏天,奇热无比。手摸墙面,都是滚烫滚烫的。电风扇送出来的风,一股股的热风灼人脸,以为自己到了赤道。毫毛根根直立,疯狂排出热气。

即使不出门,一个夏天之后,脸都会很黑,伤人自尊哦。本来就不帅,添个煤炭脸,叫我出门怎么见人?为什么会这样?烘烤的结果。

上午还好,房间里还能待得住。一到中午12点,进入烘烤模式。面对烘烤,我不是坐以待毙的。人的智慧,被逼了出来。没有空调,我可以制造呀。不想办法,真的可能被烤成“人炭”了。

我带领5岁的儿子,每人一个水桶,从厨房接水,把水倒在楼面上。一个客厅,两个房间,全是水,足足有1厘米深.。一下子,房间凉快多了。儿子,如一只青蛙,趴在水里,作享受的样子。室内温度是降了下来,我和儿子的身上,全是盐水汗,用舌头一舔,咸死人。

清凉了一些,再加上接水很累,我和儿子躺在地上都睡着了。我和儿子在楼上是舒服了一些,楼下的邻居可遭殃了。这时,有人敲门,是楼下的俞老师。他说,他家里在下小雨。我一听,就明白了,赶紧道歉,赔一万个不是。

那时的房子,多是预制结构,楼上拖地如是用水多一点,楼下都会有渗水。我是热得受不了,把房子的结构忘记了,居然还一桶一痛的装水倒在地面,你说能不下雨吗?

不能再倒水在地面上了,那只有继续享受烘烤模式。期待夏天早些过去,更期待买上空调。

3、

记不清楚,是哪一年,家里就买了空调3台,每个房间都装上。遥控器一按,待在空调房间里,就不想出来,太舒服了。刚开始的时候,在空调房间里,吃喝拉撒,看书写作,倒还算快活。

痛苦的是,只要一离开空调房间,那汗水,如江水一样倾泻而出,衣服瞬间湿透。赶快躲进房间,再不想出来。

每出门一次,就是一次煎熬,就是一次生死的抉择。凉爽的房间,灼热的室外,这样的对比,对我来说,是莫大的伤害。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是真理呀。

从此赖上了空调,几乎离不开空调房了。在这样舒适的房间里,吃喝拉撒依然是照旧,而看书写作倒比以前少了许多,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间多了起来。空调,让我奔向颓废。

不能在空调中沉沦,不能!后来,我决定,气温不到36度,白天不开空调。晚上睡觉时,定时关机,还是以电风扇为降温的主力军。

我在想古人,那时肯定没有空调。遇上大热天,怎样过?


把我烤熟得了:今天41度,明天42度……_第2张图片

4、

心静自然凉。天热着,怎么让人心静得下来?古人自有智慧。

古人生活的那个时代,没有电,却有“空调房”,即凉屋。

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屋子里自然会凉快起来。这个方法比“人工风扇”和“叶轮拨风”效果好得多,不论从科技角度看,还是从人文角度看,都是一种进步(哪怕后一种的进步是顺带的)。到了明代,“凉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筏》中对此有精彩描述:“ 别墅霍都,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时巧妙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天然环保,不乏科学道理。

除了有凉屋,还有其他的降温措施,都是妥妥的。我们祖先的智慧真不是盖的。

讲真的,特想住上古人的那样的凉屋。现在有了电,开着空调,一下子都不能离开房间。怎么办?

5、

躲在房间里,空调的风机声,让我的心燥热,不安。怀恋从前:从前的古人,从前的自己。

明天42度,怎么过?


更多精彩文章,请移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我烤熟得了:今天41度,明天42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