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写在开始:最近看鲁迅的文章,鲁迅对于文字的把握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新旧更替的衔接,所以在他的文字中会有生硬、晦涩的文言措辞,而“伊”就是他常用的一个字,无比喜欢,所以借来一用。
伊,即是第三人称他或她的表达。
前引:
那一声枪响之前,卢卡斯以为所有人都已经忘记,甚至他自己也应该忘记那段过往。
直到那声枪响,射出的子弹在身后擦肩而过,他惊慌的踉跄而坐,望向远远模糊看不清狩猎的射手,才发觉大概这一辈子都要活在惊慌中。
而这种惊慌居然来自一个孩子任性意淫的画面,一句肆无忌惮报复的话语:
“我不喜欢卢克斯,他的小弟弟硬的像个木棍。还送给我这个爱心。”——克拉儿
正文:
今天介绍的是于2012年5月20日戛纳电影节上映的丹麦电影——《狩猎》
豆瓣评分9·0
观影带来的情感体验:很压抑、很难过、无法愤怒、没有欢欣、没有惊喜,一切细节的处理都是顺理成章。
性格木讷长相丑陋但是善良单纯的卢卡斯离婚后在一家幼儿园工作,和一群孩子相处的非常融洽。在这一群孩子中克拉儿是他最好的朋友的小女儿,也是因为这样一层关系,卢卡斯对迷路后的克拉儿、父母争吵时独自一人坐在院落难过的克拉儿像家人一样对待,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
性格有些孤僻的克拉儿在卢卡斯身上找到了父母的关爱以及朋友的陪伴,渐渐地她把这种依恋当成了爱,将认真制作的红心悄悄放到卢卡斯的裤子口袋,并且趁卢卡斯和小朋友做游戏时趴在他身上亲吻他。
这些行为让已经为人父的卢卡斯感觉到了不适,
“听着克拉儿,你只能主动吻你的父母,不能吻别人。”
“这个爱心你送给其他小朋友吧。”
克拉儿表达爱的第一步就遭到了拒绝,那份小心翼翼的勇敢瞬间变成了失落和愤慨。
她落寞的坐在园长办公室里直到傍晚放学,昏暗的屋子,脸上是让人猜不透的游离神思。
“我不喜欢卢卡斯,他的小弟弟硬的像个木棍。还送给我这个爱心。”
克拉儿在园长的关心下突然说出让成年人无比震惊的话,
也是这么一句简单随意无从去辨别真伪的话,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一次幼儿园家长交流日,理应是一个善意的忠告,却成了一包诱导着事件往不可扭转的局面发展的威猛弹药。
幼儿园的其他家长控诉,说他们的孩子也都遭遇到了卢卡斯的毒手,
事态变的愈加紧张。
卢卡斯成了众矢之的,他成了世人眼中唾弃仇恨的性侵儿童的恶魔。
工作被辞、警察天天上门盘查取证,他的好朋友与之反目,小镇的超市员工警告他不能踏进超市,深夜会有人砸家里玻璃,最心爱的小狗也被无辜的杀死,卢卡斯的人生重新陷入了昏暗。
卢卡斯在人言中找不到一丁点的亮光,他惶惶不可终日的承受着欲加之罪所带来的一切恶果。
当最后的庭审宣告,因为证据不足,卢卡斯被释放。
当克拉儿对着父亲说出事情的真相,
卢卡斯终于等到了清白。
表面的误解看似已经被消除,
小镇恢复了以往的相处。
可是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就像小时候妈妈告诉我们的:好人总会得到好报,但是救蛇的农夫永远都不明白蛇为什么要将他咬死。
就像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是被出轨烦扰过婚姻生活的夫妻永远不会像一开始那么恩爱了。
就像孩子总应该被温柔对待,但是那个喊狼来的孩子再也没有第四次开玩笑的机会。
所以,事情并没有结束。
每一个故事总是会以其强大的传颂性让人们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
每一个梦醒时分,
卢卡斯必定要重新回想那段被误解被侮辱的时光,
身边人躲闪的尬笑,欲言又止的嘴角,可以隐藏的愧疚总会日日提醒卢卡斯,一切真的真的发生过。
正如影片尾声那一声狩猎场上的枪鸣:
那一枪是要射向远处的野鹿还是自己?
狩猎者沉默不语的匆匆逃离,
卢卡斯抱头躲闪的那一刻,眼神中闪现的惊慌是过往流言之下积攒的畏惧、怀疑与绝望。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想到了——人性。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发誓不会相信谣言,但是当谣言传出时,却总会随意的学着造谣。
两相对比之下,我们天生不对弱者生疑,我们习惯性地去欺侮善良的人。
哪怕这件事情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也总是有足够多的愤慨去指责那个成为众矢之的的“害人者”。
而这一切可能只是在你看来无关痛痒的一两句话。
纵使说者无意,奈何听者无法无心。
如果生活中你拥有者话语权,请记得做一个有心的说话者,给别人一条生路,让人性之光不要布上昏暗。
如若借你之口,摧死他心。
该是何其不幸呢?